如果大家看過以舊時代北平(北京)為北京的小說、話劇或是電影、電視劇,那么相信您一定對里面的一種常出現(xiàn)在普通人飯桌上的吃食——爛肉面,不陌生吧。 就像我就在《茶館》、《駱駝祥子》等作品里,就曾多次看到了它的身影,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十分好奇于它的味道,還一度猜測它的制作方法,甚至結(jié)合我們家下面的操作,臆想了一碗老北京爛肉面的制作方法:比如把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用菜刀亂斬剁碎,鍋里放油,爆香蔥花后把“爛肉”放進去煸香,加點醬油和底鹽調(diào)味,等油水滋滋冒響的時候,然后趁機下入一勺高湯,待高湯翻開,肉丁隨著水流上下滾動時,下入一把手搟面條,有條件的再放點小油菜,頃刻間面和肉都煮熟后再放入鹽、醬油等調(diào)料調(diào)味,這樣一碗熱氣騰騰、肉香十足的爛肉面就能出鍋了。 改良版爛肉面 我臆想中的老北京爛肉面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等到我無意間了解到了舊時代飯館制作爛肉面的操作后,我對爛肉面就再也沒有期待了,甚至還有些反胃,也才明白過來,為啥爛肉面沒有和北京烤鴨、鹵煮火燒等吃食同成為現(xiàn)在北京的特色美食,原因無它,實在是最地道的爛肉面也太爛了! 首先,大家必須要明確一個關(guān)鍵點,那就是最地道的爛肉面只是一種底層人的吃食,地位很“低下”,本身就上不得臺面,爛肉面里的爛肉真不是虛指,這里的爛肉不是說把一塊好肉斬爛做臊子,而是本質(zhì)上就是一些爛肉(爛肉面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肉做的)。 清末、民國時期的爛肉面,所用的爛肉,很大程度上連豬下水都算不上,因為屠夫還可以將豬下水(大腸、心肝脾肺腎)賣出一個不錯的價錢,而爛肉面所用的爛肉,基本上是一些屠宰鋪里,沒人會買的異味肉、骨頭茬子、雜碎肉、邊角料、淋巴、囊膪、血脖等真正意義上的爛肉(什么動物的肉都有),食鋪里的人會在屠夫收攤的時候,把這些每人要的爛肉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全部包走。 如果把這些爛肉放到大木盆里用水泡,確實能讓異味變少、血水變少、整體干凈一些,但那勢必會增加成本(老北京很缺水,很多人家甚至得買水吃),所以食鋪老板將這些爛肉買回來以后,不管有味沒味,全放到案板上剁碎,然后起鍋燒油,丟進去一些蔥姜和大量的蒜,然后把上面那些亂七八糟的爛肉都丟進去卡拉卡拉炒一通,加鹽,加醬油,加各種佐料,為得就是讓其味道越重越好,這樣好能遮住異味,讓爛肉變得好吃一點。 最后加水開始咕嘟咕嘟的燉煮,什么時候熬到放你跟前兒你認不出來是什么東西,什么時候算完(一般都咕嘟一晚上),這個時候店家就會從案板上拿起一把便宜的,甚至是撿到的爛白菜幫子、蘿卜纓子、糠蘿卜之類的蔬菜和碎的不成樣的黃花菜、蘑菇、木耳啥的干貨(提前泡發(fā)過),一股腦的下進鍋里,再弄點面粉勾個芡,撒點碎蒜追追味,就得了。 什么時候有吃客要上一碗爛肉面,店家就把雜合面的面條丟進煮面大鍋里燙煮,什么時候面條熟了,就從煮爛肉的高湯鍋里打一勺爛肉湯出來,往面條上一澆完事。 舊時代的爛肉面不會舍得給您用這樣整個的香菇,都是碎料 這么一碗熱熱乎乎,濃油赤醬的爛肉面您就吃去吧,保管一吃一個不吱聲。 一般情況下,一碗爛肉面里的肉也不會太多,除非加錢,因為店家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一般會把收集到的爛肉在大鍋里熬湯,特煮大煮,根本不舍得給一碗爛肉面里放多少肉,血脖都不給幾個。 當然也存在用好肉做的爛肉面,但一來嘛,這種用好肉做的爛肉面還能叫地道的爛肉面嗎?二來嘛,這種爛肉面底層人也消費不起,不如真正的爛肉面普遍。 即使地道的爛肉面如此的爛,如此的糟糕,但它起碼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有肉(蛋白質(zhì)和脂肪);第二,是面(碳水化合物);第三,是有味道的,鹽味、醬味都有,營養(yǎng)是足夠的,也有一定的味道,倆個大子兒就能混上一碗,而且別看它用的材料很爛,但就是這樣一碗爛肉面,放到那個時代的北方農(nóng)村(江南水鄉(xiāng)等地的條件就要好很多了),普通人不說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吧,但也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樣隨便吃。 哎,還好那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慶幸新中國成立,現(xiàn)在社會再想到面館來上這樣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爛肉面,還真不容易了,即使端上來了,你也會立刻打123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