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松肩:松肩是內家入門第一大關口。肩不松,其他要領都難以到位。能松肩方能沉肩。松肩,不僅僅是放松三角肌,而是要使斜方肌、背闊肌、前鋸肌、胸肌全部拉長,給肩胛骨和大臂骨上端以足夠的活動空間,使其在小臂的重量牽引下,自然下垂,然后自然出現“沉肩”的現象。 肩不松而妄做沉肩,會影響肩關節氣血運行,嚴重者可能損傷附近的肌腱,習者對這點務必注意,不可強求妄做。 沉肩不是一味下沉,隨著樁功的深入,背闊肌邊緣和肋間的前鋸肌的筋膜會騰起,產生向上的支撐力(這時會自然產生腋下開張的現象),這樣附著在頸椎、鎖骨上的筋腱才能進一步放松,給肩胛和大臂骨以更大的活動量,顯得手臂更為沉實。更重要的是,給身體的內運動打開了空間。抽長搖旋等身法才能運轉自如,腰胯力才能上手。 松肩得法,腋下有筋支撐,所以即使雙臂下垂,予人的觀感也是如抱渾圓,在實際運用時才能施展肩打以及擠靠之法。這是一般所謂的溜肩膀所不具備的。 這里順便說一下,所謂“平鎖”,是肩關節附近各大筋腱松開產生的一個結果。單純為了平鎖而去刻意壓肩,是買櫝還珠,不但功夫不會進步,還會損傷身體。 七、撐肘:由于腋下有筋支撐,所以兩個大臂骨自然會向外張開,產生肘關節左右橫撐的現象,謂之“撐肘”,有的拳派合稱之為“肩撐肘橫”,這與“沉肩墜肘”之說并行不悖,兩者本是一體。肩松了,自然大臂骨下沉,肘部自然會出現下墜的勁力。腋下有筋支撐,自然出橫撐的效果。這是論述內在結構力。如果從外形上來說,一般以肘尖垂直于地面為墜肘。肘尖側指為橫肘。研究發勁時,兩者還是應該區別認識的。 八、吊腕:腕骨如被空中絲線懸掛牽扯,手掌如吊在腕部,如此手掌自然松垂沉實,是為吊腕。吊腕順應松沉之勢,勁、氣易達于指尖。在松靜、渾圓中較易體會此法。在三才式時多用“坐腕”姿勢,即手掌上豎直立,與小臂骨成一定角度。兩者亦是一體不悖。惟初學即用坐腕者,往往使腕肘鎖死,阻斷勁氣,造成所發勁力多為推力。吊腕有得之后,在劈拳發勁落點處突然坐腕,可以發出冷脆的勁力。 九、坐胯:各家在講樁法時都說“如坐高凳”。但是初學者往往都做不到這一點。一般都做成了下蹲。蹲是膝蓋打彎,坐是髖關節的曲折。就是說胯根得有個角度出來,功夫深的腹股溝位置會出個窩。大家可以體會下坐在凳子上,骨盆是個什么狀態,在沒有凳子時,還能把骨盆擺布成那個狀態,就是坐胯。坐胯不必強求,一般人腰松不開,腿松不開,一做就成了挺胯,反而不好。等到有一天站樁覺得不是站著,而是坐著,尾巴骨是個垂勁,而不是挺著,那就是找對了。 十、圓襠:必須結合““坐胯”和“收尾”方成。兩臀肉要夾(此為收尾),兩膝要合(象夾個球,合又合不上),兩股(大腿)要如兩肱般抱圓,兩胯根要橫開,下腹要有上翻之勢,與中腹相合,則襠部成撐圓之形,所以稱為“圓襠”。切忌動作過大,否則容易挺胯窩腰,腰部之力即斷。圓襠做到位,會陰自然要與百會相對在一垂直線上,體腔會有空桶之感。脊椎也隨之更為挺拔。虛頂和圓襠坐胯相對應,可以整體把握住軀干部位的大要求,身體正直,尾閭中正。 十一、跪膝:襠部撐圓,臀胯后坐,臀大肌拉長,則大腿骨活動量增大,有下垂之勢,膝部自然產生向前向下的跪力。此為跪膝。對應的,脛骨要有挺立之意,使膝窩和膝蓋兩側的筋腱騰起,形成向上的支撐作作用,這樣膝關節可以上下通達,不受上體壓迫,而使體重順達腳掌。 十二、松踝:踝不可緊,要松活,能旋轉。要如上肢的吊腕一樣,做到腳掌能與脛骨下端分開,不受牽扯。這樣小腿上和腳掌上的筋腱才能慢慢騰起,出現五趾抓地,足心涵空的效果。在運動中方能靈活調整腳掌姿勢,使步法變化多端。 以上略談十二處要領。雖然每個要領都與以后的功法息息相關,但需切記松靜樁以“松、靜”為根本。身松心靜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生出來的果子,不必刻意強求。心中知曉這些要領,等于給身體一個“目標”,然后就是順其自然,在若有若無之間,讓身體逐步向這些目標靠攏,天長日久,這些東西會從身上長出來,不用拿架子也能固定在身上。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