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阿姨今年62歲,因為確診肺鱗癌ⅡB期,在2024年2月9日,上海胸科醫院做了左上肺切除手術,術后還做了數次放化療,如今還正在行兩周一次的免疫治療。 上個月月底,榮阿姨依照治療時間來到門診處“吊針”時,一位面生的護士妹妹跟阿姨說:“看你的走路狀態就知道你恢復得特別好!”榮阿姨還來不及問為什么,護士就被喊走了。在做覓健健康咨詢時,榮阿姨問科普君: 她是哄我開心、還是真的看出來我恢復得好?到底是從哪看出來的? 覓健科普君問了榮阿姨當時的細節,發現護士妹妹并非哄阿姨開心,走路時有這2個表現的肺癌患者,肺部功能真的恢復得特別好! 01 走路時有這2個表現的人, 能快走的人 這背后的原理在于快走需要心肺功能來支撐,走路快的人通常有更強的心肺功能和更高的新陳代謝率。 快速行走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身體必須更有效地使用氧氣并將其轉化為能量。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快速行走還可以增強肺部和心臟的功能,使它們更加健康和強壯。因此,這是一項正面循環的行動! 在2022年,《自然》雜志的子刊《通訊-生物學》中發表了一項研究,探究了步速與衰老標志之一的細胞端粒長度之間的聯系。該研究匯集并分析了超過四十萬人的數據,發現那些步伐較快的人相較于步行緩慢者,擁有更長的細胞端粒長度。這表明,相對較快的行走速度可能與較低的生理衰老程度相關聯,而慢步則可能暗示更嚴重的生理老化現象。[1] 研究人員通過將步行速度與年齡相關聯,發現步行較慢的人和較快的人之間的“細胞端粒長度”差異相當于16歲的生理年齡差距。換言之,那些走路較快的人在生物學上比走路慢的人年輕了16歲! 圖片來源:文獻截圖[1] 能每天走路的人 榮阿姨提到,自己跟護士妹妹交流時,透露了自己每天走路步數3萬步,覓健科普君由此想到一篇期刊論文的研究成果,每天走路的人通常擁有更好的肺功能: 2023年,一項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的研究指出,多走路與長壽之間存在關聯。該研究表明,日常活動量較少的人可能難以享有較長的壽命。研究結果支持了步行作為一種簡單且易于融入日常生活的活動,對促進健康和延長壽命具有潛在益處的觀點。[2] 圖片來源:文獻截圖[2] 科普君提醒:實際生活中,由于每位肺癌患者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要勉強要求自己一定要達到多少步數,比如剛手術的患者需要的是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咳嗽,助力于肺部恢復功能,身體處于康復狀態的肺癌患者則可以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戶外散步了。 02 走路也要分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時間段 清晨日出后,一般是6點之后。太陽出來后植物開始光合作用,吸收沉積一晚上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此時空氣清新,適合運動。但對于中老人來說,太早起來運動,對血壓不利,因此也不建議過早運動。 晚餐后1小時。餐后不適合立馬去運動,可能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其他并發癥的患者更不可餐后立即運動,容易發生意外,如伴有高血壓的患者飯后馬上運動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導致頭暈乏力,乃至暈厥。 睡前。睡前走一走可消耗身體剩余的能量,有利于入睡及保證睡眠質量。 地利:地點 可以選擇公園,綠地等車輛較少、空氣清新且較為安靜舒適的地方;若是不方便外出的患者則可在室內較為空曠的地方走動,避免磕磕碰碰。 人和:步數、速度、姿勢 剛開始運動的患者,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步數,每天慢中速走6000步,后續可適當增加;也可每天快走30分鐘以上,體質較差或年齡較大的患者可適當減速。 在一定范圍內,走路步數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即走路步數越多,全因死亡率越低;走路速度也與癌癥死亡率呈負相關。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不可一味地追求快速、高步數而忽視自身承受能力。 走路的姿勢應是雙眼目視前方,抬頭挺胸,身體微微前傾,步幅一般為身高的1/3,先腳跟后腳尖著地,雙手自然擺臂,保持身心放松,此外還需要注意下面: ?? 肺癌 相關好文 參考文獻 [1]Dempsey, P.C., Musicha, C., Rowlands, A.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Commun Biol 5, 381 (2022). https:///10.1038/s42003-022-03323-x [2]Maciej Banach,et al.,(202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Step Count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DOI: 10.1093/eurjpc/zwad229. 內容制作 溫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傳遞醫藥前沿信息和研究進展,不涉及診療方案推薦,臨床上請遵從醫生或其他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意見與指導。 責任編輯:覓健啊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