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日,有人在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人在吃夏末的最后一塊西瓜,有人一氣之下炒了老板的魷魚,有人創造了2024巴黎奧運神話。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立秋日,47歲的杜甫寫下一首五言古詩后,便對上級領導說“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次日便辭去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位去了秦州。杜甫這封牛掰的“辭職書”叫《立秋后題》: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立秋時節,大詩人杜甫頭腦發熱,而另一個人也是頭腦發熱,估計是高燒41℃。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同學竟決定釋放390名死囚犯回家探親,允許他們割稻子收花生,也可以跑滴滴送外賣,但必須在約定日期回來開刀問斬。 當李世民準備下達“秋后問斬”的圣旨時,很多大臣極力反對,認為這些囚犯回家可能會引發騷亂,而且很可能會偷渡去緬甸搞電信詐騙。然而,李世民卻不顧大臣的反對,依舊降旨。沒想到,這些犯人秋收之后都回來了,竟無一逃跑。李世被這些誠信的亡命之徒感動得一塌糊涂,于是降詔將這些本該問斬的囚犯全部特赦。 這一“秋后問斬”事件在《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以及白居易的《七德舞》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遠古傳說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著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詩經·斯干》里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而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問斬。 在周朝時,每逢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舉行祭祀少昊(白帝,五帝之一)、蓐收(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秋神)的儀式,軍士們也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漢代沿承了這個習俗,“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秋后問斬”這一來歷最早出自《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言下之意是秋天到時,老鷹要用小鳥祭祀,始開殺戮行為,也就是《左傳·襄公》中所說:“刑以秋冬”。這也為歷史上最早實施秋冬行刑的時間做出了論證。秋后問斬這一典故也就讓后人開始沿用,對處以死刑的犯人,要在秋天的時候,不知道《秋天不回來》這首歌的創作靈感是否來自于此。 其實古人所說的“秋后問斬”,并不是立秋之后,而是指秋分之后。秋分之后,一年就進入屬陰的時間段了,所以秋分就是陽和陰的分界線,正因為這個原因,就有了“秋后問斬”的說法。 ![]() 從漢朝開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規定,有些臣子難以決斷的要案需要上報皇帝來處理,所以統一這個時間上報皇帝定奪,就等于給死刑犯一個申訴緩沖期。將死刑犯集中在比較空閑的時間里來進行重審、復核,這樣可以為了避免出現錯判,產生冤案。而且農民在秋冬兩季不用種糧食,秋收之后有時間可以看行刑,朝廷強迫民眾看就是為了起警示震懾的作用,這樣也“不誤農時”。 “秋后問斬”的時間在各個朝代也有所偏差,漢魏時期一般在霜降之后到冬至之前。秦漢時除“決不待時”的重刑外,其他刑犯,只能在秋冬時節行刑。對于處決死囚的問斬時間,漢時的《春秋繁露》、 唐代的《獄官令》、明朝的《大明律》中都有明確規定。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歷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這一規定也為后世所采用,直到清末。 關于“秋后問斬”制度的實施,除了順應天時、符合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外,也考慮到了示警作用以及不誤農時等因素。這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很長時間,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法律觀念和文化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