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暑假期間,雖說天氣炎熱,但是帶孩子來北京旅游的家長也不少,而在我的門診中,帶孩子來看抑郁癥的情況的也不少,青少年抑郁情況令人堪憂。 ![]() 圖片來源網絡 01 青少年抑郁癥的現狀 目前,我國國民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國民抑郁癥藍皮書》(2022-2023年發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9500萬,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其中41%患者曾因抑郁休學。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高中生抑郁檢出率為40%,初中生抑郁檢出率為30%,小學生抑郁檢出率為10%。 有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郁癥狀,其中4%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癥抑郁!而這組數字還在快速上升! 這一份份調查數據報告都在告訴我們,國民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抑郁了,這個數據非常可怕。 但是,我想說的是抑郁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味地關注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孩子生病毫不知情,甚至在孩子發出“求救”信號時,誤解、指責孩子“不愛學習、裝病”。 其實,孩子抑郁是有跡可循的,家長從他們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和情緒反應、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觀察,可以及早發現孩子抑郁表現。 ![]() 圖片來源網絡 02 青少年抑郁癥的信號 ? 孩子成績突然下降 孩子成績突然大幅度下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下課作業做不完,學習效率低下,記憶力下降,出現厭學、沉迷網絡等情況,家長就要引起重視。 在排除軀體因素的影響后,就要考慮是否是心理因素影響到孩子的成績,早發現早干預。 ?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可能會長期表現出一系列的負面情緒,這是導致青少年自殺最危險的信號,包括過多的自責和內疚、自我厭惡,對很多事情都失去興趣,時常感到孤立無助,比平常更愛哭、表情麻木,對生活沒有熱情等,甚至有時候還會脫口而出一些消極厭世的話語。 ? 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 孩子出現身體不適,如頭暈、胸悶、惡心、四肢乏力、腸胃不適或者身體出現莫名疼痛等,且醫院檢查不出什么疾病,就要懷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千萬別以為是孩子“嬌氣”,好好鍛煉一下就好,也不要放任不管。 ![]() 圖片來源網絡 ? 關注孩子的睡眠狀況 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往往會出現入睡困難、早醒和醒后難以入睡、嗜睡等一系列睡眠障礙,盡管家長很難直接觀察到孩子的睡眠情況,但睡眠問題往往會表現在孩子的日常狀態上. 如果發現孩子總是打哈欠、睡過頭、精神狀態差、易怒、睡不醒等表現,這很有可能睡眠狀況不好導致的,千萬別自以為是地覺得是“玩手機”、“刷視頻”導致的,要深入找出出現睡眠問題的根源。 ? 關注孩子的飲食狀況 抑郁癥患者一般會出現食欲不佳的情況,也可能會暴飲暴食,當孩子的進食或體重發生巨大變化時,父母要引起重視,在排除身體疾病的可能性以后,家長應該要考慮孩子患有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 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 抑郁癥孩子的行為舉止可能和平時不同,父母發現異常要警惕,如整個人比較麻木,眼睛沒有神采,面部表情較少;有的孩子處處跟父母對著干,辱罵父母,一點小事不順心就發火;或者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出門,不和同學交往,生活中沒有朋友,和父母也很少交流,父母問話幾乎沒有回應,完全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 雖說這些行為極易與青春期叛逆混淆,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可以綜合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判斷。另外,家長還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自我傷害或嘗試自殺的傾向,這些都是抑郁癥嚴重的癥狀之一,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并不會有這種行為,這也是區分兩者的方法之一。 ![]()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可能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描述自身情緒或感受,也不懂得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發脾氣、摔東西、自殘傷人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抑郁心情,若不及時疏導,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話顯然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們了,家長朋友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想法,不僅關注孩子身體成長,更要重視孩子心理成長,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最后,提醒家長們,青少年抑郁癥不容小覷,若發現孩子出現上述異常,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時帶孩子及時看診,由專業醫生進行詳細的評估,明確是否患有抑郁癥,還是那句話,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