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學生家長投訴,自己15歲兒子被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以患有抑郁癥為由勸退,這讓她無法接受。或許學校有自身的一些考慮,但就像家長所擔心的,這樣的決策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01 抑郁癥患病群體正日趨低齡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人認為抑郁癥是成年人才會有的病,畢竟在他們看來,小孩子哪來那么多壓力?而事實可能并不是這樣。 ![]()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為6.1%,而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青少年占比逐漸增高,且日趨低齡化,就連不少小學生也頻頻中招。據調查,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經達到了15%-20%,其中,50%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 是啊,這些還在成長的孩子們,到底是如何招惹上抑郁癥的呢? ·緊張壓抑的家庭環境 有些孩子的家庭環境是復雜的,伴隨長輩們無止境的爭吵,可能有劍拔弩張的夫妻關系,還有暗潮洶涌的婆媳矛盾,即便他們未曾在孩子面前吵架,但家庭底層的家庭氛圍,種種爭斗過的痕跡與氣息,有些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本就會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和恐懼。 ·超額的學業負擔 現在的孩子,普遍學業壓力大,堆積如山的作業,父母和老師過高的期待,還有永遠上不完的輔導班,這些幾乎可以壓垮一個成年人,更別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 ·不被看見的情緒需求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有情緒問題,孩子們也有,而他們的這方面需求常常被我們忽視,長此以往,積攢的負面情緒找不到疏通的管道,又不愿意去攻擊其他人,就只能向內自我攻擊,這就和抑郁癥不期而遇了。 當然,壓死駱駝的,從來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癥的成因并不單一,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孩子的性格、遺傳因素、突發事件、學校環境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種種因素互相交織,最終將他們徹底壓垮。 02 請重視以下這些危險信號 很多時候,在悲劇發生前,也是有一些預兆的,只是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的一些求救信號。 不少抑郁癥少年,都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一邊努力活出父母期待的模樣,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一邊在高壓下崩潰、抑郁,甚至走上絕路。當他們絕望地表達出“我好累”,“我想死”時,并不是有些家長所理解的威脅,而是最后求救的信號——我已經不堪重負了。 但很遺憾,總有些孩子只能在死心后自行“解決”,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所以,這里,小悅真誠地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留心孩子傳遞出的一些危險信息: 1.當孩子總是失眠或過度嗜睡:失眠,并不總是想太多造成的,可能是由于長期處于消極狀態下,神經遞質方面出現失衡,導致神經衰弱,難以入睡。至于嗜睡,也不一定就是孩子偷懶/貪睡,而可能是他們出于逃避而做出的一種自我防護的本能性反應。 2.當孩子長期注意力不能集中:請不要指責他們不好好學習,而要想想他們怎么了,上課發呆,注意力分散,可能是因為孩子對一切事情提不起興趣。 ![]() 3.容易疲倦:當陷入抑郁狀態時,患者非常容易感到疲憊不堪,即便只是很小的小事,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疲倦的。 4.易怒、易暴躁:這是抑郁癥的典型表現,特別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身上最為明顯。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跡象,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陪伴孩子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03 當孩子確診后,父母需要做的三件事 A. 接受現實 小悅知道,面對孩子抑郁的事實,家長其實也很無力,甚至是難以置信。對你們來說,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孩子抑郁的這個事實,無需指責任何人,包括你們的孩子,請嘗試接受這件事。 請始終記得,孩子只是病了,他依舊是你的孩子。 B. 減壓 到了這個階段,什么“輸在起跑線”還是“別人家的孩子”,或是成績排名什么的,請暫時放下,不要再給孩子更多的壓力了,甚至我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減壓。畢竟,孩子的生命健康要比什么成功、出路重要得多。事實上,這也是在配合醫生治療,否則極容易增加新的治愈阻力。 |
|
來自: 徘徊求知 > 《抑郁癥 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