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滄州市西部,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 獻縣是一座文化名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儒家文化讓這個小縣城名揚天下。 獻縣自古為一方文藪,歷來文風昌盛,名流俊杰,重臣鴻儒,層出不窮,文化遺存極為豐富。明清時,獻縣境內有戈、陳、紀、劉、牛、高、哈等氏家族,以讀書為進取之階,學風熾盛,人才輩出、家學深厚、重視傳承,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文化世家,在本地或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一)以戈繼皋、戈濤為代表的戈氏家族 明正嘉年間(約1521),戈氏家族從蘇州府吳縣遷居京師,清軍入關后四世祖五兄弟再遷獻縣豐爾莊(今屬河間市景和鎮)。 戈氏家族是清代獻縣名門望族,有“紀家的文名,戈家的秀才”之說,家族有5人考取進士,13人考取舉人,生員143人,涌現了戈繼皋、戈英、戈懋倫及戈濤、戈源兄弟為代表的文化大家。 戈氏家族多有習“司天”業者(研習天文和歷法),在京族人例在“欽天監”供職,四世祖戈承科任明清兩朝“欽天監監正”之職(正五品),遷居豐爾莊后仍有部分族人在欽天監任欽天監監正、官正、博士、天文生等職,可謂天文世家。 四世祖戈承科時為玄學界的泰山北斗,有《子平淵海大全》傳世。 戈氏家族在五世祖戈繼皋的倡導和帶動下,大興儒業,涌現了從戈英、戈懋倫、戈錦到戈濤、戈源,曾祖至曾孫,一門四世五進士的家族盛世,在科舉史上留下了“父子翰林”“兄弟御史”“弱冠登第(戈源)”的佳話。 戈繼皋,字邁之,性情恬淡,喜歡儒學,泛覽精思,廢寢忘食,為文精粹。著有《清軒學譜》,學者尊稱之為“清軒先生”。 戈繼皋之子戈英,字育仲,天質穎異,年16入縣學學習,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選庶吉士。康熙三年(1664),始出任外官,多善政,又曾任御史,后被誣陷,罷官回鄉。著有《居易軒詩文集》、《西秦紀事詩》、《奏疏》。 戈英之子戈懋倫,字興三,號勉齋,自幼從其父學習,醇篤深思??滴跞?1697)舉于鄉,康熙四十八年成進士,授編修,日趨“國史”、“一統志”諸館。戈懋倫肆志于經史。著有《西軒集》。 戈錦,字嗣公,號素庵,戈懋倫之子,戈濤之父??滴豕镆?1713年)恩科舉人,雍正丁未(1727年)科進士。歷官嵩縣、開化、歸安知縣,陜州知州,河南、浙江鄉試同考官,以子濤誥封朝議大夫、翰林院編修、湖廣道監察御史,刑科掌印給事中,以子源諧封中憲大夫、太仆寺少卿。 戈氏家族“一門雙進士”的戈濤、戈源兄弟分別為戈錦之長子和四子。其時燕趙地區詩學之盛,獻縣為其一大淵藪,尤以戈氏兄弟出類拔萃。 戈濤,字芥舟,號蘧園,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方志學家。自幼穎異,年16,補諸生,弱冠,舉于鄉,后游京師五年,學益力,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授翰林編修,改官御史,終刑部給事中。 戈濤晚年,銳意著述,詩、古文疏宕有奇氣,著有《戈氏族譜》《獻縣志》《坳堂詩集》《坳堂雜著》等書。 戈濤之弟戈源,字仙舟,少賦奇慧,年16,補縣學生,是年即舉于鄉。越歲為乾隆十九年(1754),成進士。戈源任官期間,勤奮做事,親力親為,關心百姓疾苦,政寬厚,讓百姓受惠得益。 乾隆五十三年(1788),擢太常寺少卿,督學山西四載,以疾致仕。 清朝戈氏文化人物中,另有戈涢、戈浦二人。 戈涢,字仲坊,詩人,乾隆四十五年舉人,著有《追浦集詩鈔》五卷刊本。 戈浦,字遠帆。由文穎館譽馀除太湖典史。著有《五經匯解》。 (二)以陳瓚為代表的陳氏家族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陳家自山西大同蔚州馬邑縣遷獻縣圈頭村。 陳氏家族人才輩出,代表人物有陳瓚、陳忠、陳祺齡、陳苾等。 陳瓚,字敬夫,號玉泉,明朝嘉靖癸卯科舉人,丁未科(1547年)進士。初任山西太原府陽曲縣知縣,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山東按察司副使、河南按察使、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位列九卿。 陳瓚為官三十一年,歷佐明嘉靖、隆慶、萬歷三個皇帝,為政清廉,剛正不阿,“絕私交,抑權貴,綱紀肅然,人莫敢犯”。 謚號“簡肅”, 后人稱“簡肅公”。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陳瓚任陽曲縣知縣。秉公執法,愛民如子,剛正不阿,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當陳瓚升遷離任時,百姓肩輿相送,綿亙百里之遠。 嘉靖二十九年,陳瓚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當時古北口和山海關兩處的官員,都是皇族和外戚,依仗皇權巧取豪奪。他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不畏強權,據實奏報,使兩地贓官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嘉靖四十年,欽命巡按四川兼理鹽務,任四川鄉試考試官。陳瓚就任后,杜絕了考試中的諸多弊病,真正地以才取士,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陳瓚平時的生活“疏食布衣,有家僮數人,絕無侍婢,出入止以敞車,宴樂不喜絲竹?!背藢ψ约簢栏褚笸?,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給四個兒子立了三條規矩:一是遵禮法,二是尚節儉,三是承大任。 在他的影響下,“親戚宗族,無大小遠近,皆畏禮守法?!狈睬髮W者無不尊師重教、勤學慎思,為官者公正廉潔、義利分明。 陳忠,字良輔,號葵軒,是陳瓚的次子,明代水利學家。萬歷二年(1574年),因父功成為蔭生,送國子監讀書,學成之后,被授予南京中軍都督府經歷司都事一職。在任期間,他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萬歷十四年,進階為文林郎。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調任廣西府(今云南瀘西縣)知府,他興修水利,開辦學校,平定沙夷,政績卓著。當地百姓對他尊崇有加,甚至為其立建生祠。 陳忠為政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一心為民,興利除弊,堪稱良吏。 陳瓚的后人、篆刻家陳苾,被稱為“清三百年來一大家”,一生勤奮,刻印過萬,著有《萬石山房印譜》《六十甲子心經摩兜堅箴》《宴桃李園序》《摹漢云臺官私印》等,直刀篆刻下藝術人生的輝煌,每每有“高麗貢使來,必問其之刀藝”,于史冊留有盛名。 陳祺齡,清代詩人、篆刻家,詩書畫印俱絕,著有《劍花龕詩影》,《鋤月廬藏印》中收錄其篆刻作品。 (三)以紀昀為代表的紀氏家族 明永樂年間,紀曉嵐的始祖紀椒坡自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遷來獻縣東九十里的景城村(今屬滄縣)落戶,遂形成景城紀氏一族。明崇禎十五年,紀曉嵐的曾伯祖、曾祖自景城遷居崔爾莊。后來居住在崔爾莊的紀氏發達起來,科甲鼎盛。 紀廷相,字柱石,紀昀八世祖,明朝正德、嘉靖年間人,諸生,著有《友于小傳》。 紀坤,字厚齋,紀昀高祖,庠生,有詩名。曾自編其詩六卷。今僅存《花王閣剩稿》。 紀鈺,字潤生,紀昀曾祖父,附監生,考授州同,貤贈中憲大夫、刑部江蘇司郎中加三級,累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 紀天申,字寵予,紀昀祖父,監生,考職縣丞。誥贈奉直大夫、四川司員外郎,累贈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都察左都御史、禮部尚書。 紀容舒,字遲叟,號竹崖,紀昀之父,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著《唐韻考》、《玉臺新詠考異》、《杜律疏》。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自幼奇穎,讀書過目不忘。少工詞賦,堂皇博麗,能為班、馬之文。年24,乾隆十二年順天鄉試舉人第一,十九年成進士,授編修。乾隆三十八年,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歷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后謚“文達”。 紀昀另著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5種。 紀昀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學界領袖、一代文宗,就是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 至紀昀一代,景城紀氏出現了科第蟬聯的景況,家族達到最為鼎盛的時期。 紀昀之從兄紀昭,字懋園,號悟軒,晚年自號“怡軒老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進士,官內閣中書。紀昭于陰陽、輿地、醫卜、算數之書,當世稱為儒者。著有《毛詩廣義》、《養知錄》、《騷經章句》、《文選賦注》。 紀昭之子紀汝倫,字虞悖,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于鄉,官滿城教諭。著有《遜齋易義通考》、《易述》、《詩述》、《浙西詩》、《閩游草》、《中州集》。 紀昀之子紀汝佶,字御調,乾隆三十年舉人,早卒。著有《半舫詩鈔》。 紀昀五世孫紀鉅維,字香聰,號悔軒,同治二十年貢生。選授內閣中書。沈毅好學,博覽群書,精考據,善鑒別書、畫,工詩、古文辭,旁及繪畫。 紀鉅維跟隨張之洞在湖北辦教育,致力于現代中學和大學教育。成為對湖北教育影響深遠的人物。著有《泊居剩稿》。 紀昀子孫中,還有中國第一位女律師、著名法學家紀清漪,著名作家柳溪(原名紀清侁)和著名畫家紀清遠等。 (四)以劉書年為代表的劉氏家族 劉家清朝中期由保定遷到獻縣韓村鎮護持寺村。韓村劉家,是個書香門第,清朝出了四位進士。 劉書年,字仙石,年15補縣學生,道光二十年(1840),舉于鄉,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會試同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為清代經學家、詩人、書法家,清咸豐年間一代能臣。 劉書年曾任貴陽知府,為曾國藩的門生,張之洞的老師。 劉性格峭直,不為利祿所惑擾。交游簡貴,論人物、辨是非,皆有主見。 劉書年喜為詩,兼工長短句,類南宋格調。著有《滌濫軒詩鈔》、《黔亂紀實》、《圣廟從祀錄》、《四書集字》等著述。 其父劉廷楠,字讓木,乾隆四十五年(1780),舉于鄉,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進士。歷任外官,多有善政,為清乾嘉間能臣,其所著,有《偶一草》。 弟劉其年,亦為清咸同間能臣。劉廷楠父子三人均為進士,劉書年、劉其年同入翰林院,有“父子三進士,兄弟兩翰林”之譽。 劉書年之子劉肇均,字伯洵,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生。有雋才,志節魁偉,游京師,與名士張之洞齊名,并為畿南三才子。劉肇均所著,有《攖寧齋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