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6535養生緝聚談 ![]() 作者北京齊結存 2024-08-22 秩序秋日,處暑年序第14個節氣,季序矛2個節氣。《禮記·月令》中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逐漸進入秋天。此時很多地區氣溫依舊不減,天氣依然炎熱,晝夜溫差開始拉大。北方地區,“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末伏結束,難熬的“暑伏”行將消退;南方地區,則仍在暑熱當中,“秋老虎”繼續發威,所以有“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比喻。處暑后,秋燥也逐漸出現。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征就是空氣干燥,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結。所以處暑過后保健都離不開防病。 一一處暑常發6種病: △咳嗽:燥為秋季的主氣,燥過了頭就被稱為燥邪,最容易傷害的就是喜潤惡燥的肺臟。秋天,人體內一般都會有夏季帶來的熱毒,加上秋燥傷了肺的陰液,就很容易出現口干、口苦、便秘等,還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 △干庠;處暑過后,降水減少,濕度降低,皮膚容易干燥,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早晨起床時會覺得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皮膚干燥就容易發癢,甚至有時撓破皮膚都不解癢 △心血管疾病:三伏天結束,氣候變化之際,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不能忽視。從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過渡時期,我國北方天氣慢慢變涼,早晚涼爽,中午較熱,氣溫波動較大,一天中的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攝氏度,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哮喘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季節,其中呼吸道疾病首當其沖。很多患者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寒氣易集聚在人體中,立秋過后,天氣轉冷,外寒入侵,與人體中的寒氣內外夾攻,原有哮喘會急性發作。 △鼻炎剛過夏天雨水大,鼻炎患者增多,而入秋后,晝夜溫差大,使得夏天沒發作的鼻炎開始蠢蠢欲動。夏秋相交防鼻炎正當時。一是開空調,空調過濾網上的塵螨和其他過敏原攪動起來,進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晝夜溫差大,使鼻黏膜受損;三是秋季花粉傳播廣泛,易引發。 △抑郁“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給人一種凄涼悲傷的感覺,過于悲傷則易傷氣,中醫稱“悲則氣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產生抑郁,因此要注意情志養生。 一一養生行“5個三”: 七飲水湯粥三。如: 補水:三湯粥。橄欖酸梅湯生津止渴。秋咽干發熱、大便干結多飲;珠玉二寶粥;這款粥的材料是薏米、鮮山藥和柿餅霜。山藥是性平味甘的食物,歸脾肺經,有潤燥補肺的作用。而薏米性涼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餅霜的功能也是潤肺健脾;枸杞玉竹;滋補肺陰秋季飲食推薦一湯,即枸杞玉竹烏雞湯。秋季往往肺火太盛,傷肝,吃點枸杞能補益肝腎。玉竹則是滋潤肺陰生津的良藥。秋天就有貼秋膘的習俗,貼秋膘不宜選擇過于肥膩的食物,這時烏雞就是個好選擇,特別適合體虛老人和女性,滋補肺陰更好。 一一飲食:吃三蔬菜:三菜是什么。在立秋后,選擇的三菜主要包括胡蘿卜、白薯和秋葵。胡蘿卜是一種常見的根莖類蔬菜,富含β-胡蘿卜素,有助于提升視力和增強身體抵抗力。可以將胡蘿卜切片,與其他蔬菜一起炒制,或者做成湯,既美味又營養。而白薯和紅薯則是秋季的另一大亮點,含有豐富的淀粉和纖維素,能夠提供持久的能量,適合在秋季食用。秋葵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適合涼拌或炒食。將秋葵切段,搭配蒜末和辣椒清炒即成美味。 一一健脾祛濕薦三湯:處暑節氣,雖然已經是初秋,但此時體內還存有濕氣,養生的重點是祛濕補氣。 △豇豆空心菜豆腐湯,既祛濕又補氣。這個湯清熱祛濕、健脾胃,很適合這個季節食用,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都可食用。 △苦瓜炒雞蛋,滋養防。在這個交替的季節,既要祛濕,又要防燥,多吃冬瓜、苦瓜和絲瓜。苦瓜和絲瓜能起到很好的滋養潤燥的作用。如,苦瓜炒雞蛋。不過,苦瓜偏寒涼,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冬瓜汆丸子,潤燥利尿。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同時也很適合這個季節的菜品。豬肉本身就具有潤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時營養豐富,彌補因夏季天氣炎熱食欲下降而,營養攝入不足問題。 一一睡眠:注意三點△早臥早起——舒展肺氣,中醫提倡順應自然節氣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陰精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一般來講,晚上11點前入睡,早晨6點起床較為適宜。 △起慢——舒緩血壓 處暑后,早晚天氣逐漸變涼,起床時盡量不要太猛,而應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對于高血壓患者,建議起床時遵循“三個半”原則,即醒后平躺半分鐘,坐起后保持半分鐘,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鐘,再下床活動。 △泡腳——活血解。秋季感到疲乏的話,可用紅花、當歸煎水,然后加些熱水來泡腳,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勞助睡眠。 一一處暑忌三習慣: △短褲背心繼續穿——刺激血管。出伏后,早晚比較涼快。脖子、后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如果繼續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 涼席還不撤——容易腹瀉。入秋后,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唯足陽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寒邪侵襲。后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后背暖一暖。睡覺還鋪著涼席的,是時候應該撤下來了。否則,受涼易導致局部酸疼、腹瀉等問題。 △吃生冷食物——損傷脾胃。立秋之后,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初秋時節,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熱藥膳有好處。 一一保健:三穴位; 秋燥引發的常見問題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膚干燥、便秘等,可以通過按揉穴位來緩解。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迎香穴與鼻通穴常被用來治療各類鼻炎、感冒等問題,前者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后者位于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常按這兩個穴位可緩解或預防打噴嚏、流涕等不適,尤其多.通鼻效果明顯。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算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雙手虎口位置,可緩解咽喉腫痛。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同時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增液潤喉。 △便秘——揉天樞穴、太溪穴。肺和大腸相為表里,肺有余熱可影響大腸,腸內有熱耗損津液,便易導致大便干結、便秘等。天樞穴對治療便秘有雙向調節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瀉者可止瀉。太溪穴對減輕腸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一一處暑養生五禁忌: △睡得少——建議多睡一小時。暑后入秋,燥熱耗氣傷陰,容易讓人因氣虛而出現四肢無力、神疲懶言。因此,處暑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 △腹部受寒——建議睡覺蓋涼被。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氣最容易穿透彌散。初秋雖然不冷,但晝夜溫差開始變大,所以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護身體陽氣。 △開窗少——建議讓空氣流通。初秋氣溫已經轉涼,這時候應該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盡量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蕩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貼秋膘——應應是循序漸進。進入初秋,夏天里比較差的食欲逐漸好轉,人們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貼秋膘,以便為應對秋冬的寒冷儲存能量。但是,處暑節氣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 △過量運動——建議進行輕緩運動。初秋后天氣轉涼,空調房宅了一個夏天,忍不住跑出去運動。適量運動本是好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但如果過量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是傷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本該收斂陽氣了,過量運動會耗陽氣。 處暑勢秋,人們的生活養生亦循天然秩序,應時應地應人應是而為,典典講究,勢示而工,悉心籌劃,招招兌現,以生活,以生存,以生命,擁抱健康,親吻壽寧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