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解讀 惡寒是外感風寒的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癥狀。但風送寒來,寒隨風入,風寒又是難于鑿分的。雖然病因難于鑿分,但風寒所導致的臨床惡寒之證卻是需要區分的。 首先,風、寒大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多有風,有風時亦多有寒。但細究起來,惡寒與惡風又是有區別的。從癥狀表現來說,惡風是遇風則冷而不適,惡寒則無風亦冷而不適。從邪犯六經之規律看,因為風屬陽,寒屬陰,故三陽經均有惡寒、惡風同見,而三陰經則有惡寒而無惡風。從感而發病的情況看,有發熱惡寒發于陽、無熱惡寒發于陰之辨。從治療原則看,發于陽(表)者,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發于陰(里)者,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再從惡寒與畏寒看,共同的表現均為無風冷刺激卻自覺寒冷,極易被臨床混淆,而兩者是有重要區別的。這種區別在于:畏寒可因衣被得減,而惡寒不為衣被所減;畏寒多為陽虛,惡寒多因外感;畏寒多久病,惡寒多新病;畏寒主治以補益,惡寒主治以祛邪。 因此,在探討“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之說時,必須先明了惡寒、畏寒、惡風三者的區分。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到,三者不僅是不同的癥狀表現,也有著包括病變部位在內的多種區別。而“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究竟所指為何呢? 江老認為,這里的“表證”是指太陽。而究指太陽經的何證呢?他認為是指以頭項強痛為代表的太陽未罷證。因為同為背惡寒中,尚有屬少陰的口中不燥而和的附子湯證,屬陽明的口中燥而渴的白虎加人參湯證。它們同太陽鑒別的關鍵,就在于沒有頭項強痛。因此,對“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應理解為凡惡寒而尚有頭項強痛的病人,不論其他表現如何,說明都還有太陽表證,而不能理解為只要有惡寒就還有表證。因為附子湯證的背寒早已是陰寒內盛之少陰病。而白虎加人參湯證,乃陽氣乘陰之不足,內陷入陰中,成表陽新虛而致的背微惡寒,已屬陽明。少陰陰寒內盛不能溫布散津,口中必潤,而陽明陽氣內陷則熱爍津液,必口燥舌干而渴,這里,同有背惡寒而究屬少陰、陽明之辨又在口之潤燥。 由此可見,“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是太陽在內傳陽明病的過程中,既傳與未傳狀態的鑒別警示語,其應用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它不是泛指,不能泛用。這就回答了多少年來人們困惑難解的一個問題。 發汗與解肌不可混淆 江老認為發汗和解肌是不宜混提的兩個概念,對于有的醫書說桂枝湯的功用為“解肌發汗”,表示不能贊同。因為解肌是桂枝湯的作用,而發汗是麻黃湯的作用。 江老贊同唐容川“風傷營,寒傷衛”的觀點。因為“皮毛一層為衛所司,肌肉一層為營所宅”,麻黃湯發汗,其作用在衛,桂枝湯解肌,其作用在營。那種“風傷衛,寒傷營”的提法,不符合“麻黃湯所主為傷寒,其作用在衛;桂枝湯所主為中風,其作用在營”的說法。寒者,太陽之本氣,太陽之陽發于稚陰而充于皮毛,故皮毛一層為衛所居。衛陽虛,招外寒,故寒傷在衛,皮毛閉塞而無汗。風屬厥陰肝木,厥陰主營血,血虛招外風,故傷營。因此,應當是寒傷衛,風傷營。發汗為麻黃湯之功,解肌為桂枝湯之用。邪在皮毛,當以麻黃湯發汗而解,邪在肌肉,當以桂枝湯解肌而和。 可見,解肌發汗這一提法,不僅混淆了治法,而且混淆了病位。 試觀仲景治發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予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就是因為麻黃湯專于發汗,而已經發汗吐下后的病,津液內耗,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用桂枝湯小和即可。可見仲景以解肌為輕,以發汗為重。 點擊圖片右上角,進入小程序即可購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跟隨著名經方大師江爾遜學習的學術結晶。 江爾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承淡安及傷寒大家陳遜齋、陳鼎三的學術傳人,是樂山三江傷寒學術流派的創始人。書中所載75個學術問題,是從跟師期間的專題講座、答疑解惑、火花拾零、學術思想拾貝、日常交談及臨床侍診典型病案記錄中提煉的,因而最具原始性,通過作者的論述講解后,一個個都以完整、鮮明而實用的形態呈現出來,因而極具啟迪意義和實用價值。 目 錄 技求精,業求勤,德求效,趣求純 ——經方大家江爾遜先師素描 臨床散論篇 〇一 七步讀法研仲景 〇二 六經實質是臟腑經絡氣化的綜合概念 〇三 臨床治療須針藥并用 〇四 臨床宜采用方證相對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辨證方法 〇五 主證、夾證、兼證的含義與用藥意義 〇六 素體因素是人體發病、傳變、從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〇七 重視主證 〇八 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陰陽 〇九 借鑒西醫 一〇 治療重癥病人時,最好原方使用經方 一一 對爭議很大而無實用價值的學術問題不涉訟其間 一二 傷寒溫病均有廣義狹義之分 一三 新感與伏氣是溫熱病兩種不同的發病機制 一四 “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解讀 一五 某些病的治療必須守方 一六 小兒不可浪投消導劑 一七 要重視病證合參 一八 避用毒性藥 一九 溫病學是《傷寒論》的學術發展和補充 二〇 學習《傷寒論》要多讀、熟讀、精讀,要忠于原著 仲景理法篇 二一 研讀仲景著作必須堅持三點 二二 六經氣化的幾個基本概念必須搞清楚 二三 陰陽、營衛、血氣、津液一體論 二四 發汗與解肌不可混淆 二五 學習《傷寒論》太陽病篇應明確的兩個問題 二六 太陽病篇解讀 二七 小柴胡湯為何首見于太陽病篇 二八 少陽病位和少陽病“但見一證”的兩個問題 二九 陽明病篇解讀 三〇 “三急下”說明大承氣湯應用莫囿痞滿燥實堅癥俱 三一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屬尿毒癥 三二 陽明得治厥陰自安解讀 三三 少陰病篇讀法 三四 少陰之“樞”與少陽之“樞”意義完全不同 三五 四逆散前冠“少陰病”,意在鑒別,不為昭示虛寒 三六 厥陰病篇讀法 三七 厥陰病與少陽病轉化之機理 三八 切不可將蛔厥等同于膽道蛔蟲 三九 厥陰病臨床少見之緣由 四〇 厥陰囊縮 四一 厥陰病的陰陽消長寒熱勝復 四二 厥陰病辨治要深究氣化研究病機 四三 厥陰病篇可看作六經證的總結 四四 《金匱要略》讀法 四五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第6條是陰陽俱虛證 四六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第9條所舉三種證候不可串解 方藥擷精篇 四七 從復方角度加減 四八 經方有證,時方也有證 四九 桂枝湯是神方 五〇 逍遙散應歸于和劑 五一 逍遙散與小柴胡湯、四逆散之鑒別 五二 三仁湯的六條解讀與四種應用 五三 梔子豉湯方證釋疑 五四 蓮棗麥豆湯治盜汗 五五 補中益氣湯治腰痛 五六 歸脾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五七 《古今錄驗》續命湯是治療風痱之神劑 五八 小柴胡湯是治療三焦久咳不愈的通劑 五九 豁痰丸可療痰熱壅肺、氣陰兩虛重危證 六〇 止咳方首推金沸草散 六一 創眩暈特效方——柴陳澤瀉湯 六二 腹痛驗方真武湯 醫壇雜論篇 六三 研究仲景方必須研讀《神農本草經》 六四 用單味藥作用分析經方是研究仲景學說的一個大毛病 六五 七星功可健體延年 六六 臨床良醫需視野寬闊 六七 消渴之治重在脾 六八 重視單方驗方但不可過于倚重 六九 黃芪在兒科可廣泛使用 七〇 泌尿道結石辨治心法 七一 慢性腎炎多虛實夾雜不可純用補益 七二 產后尿潴留不能通利 七三 項強辨識 七四 《金匱》附方萬勿小視 七五 有的藥品是不能替代的 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雙創編輯工作室 致力于打造中醫原創圖書出版平臺, 愿為每一位潛心學術追求真理的學者, 提供最真誠的服務。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南里19號人民衛生出版社雙創編輯室 郵編:100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