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癥狀反應。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于方證是否辨的正確。 方藥的適應證,即簡稱之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大青龍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等等。 昨天分享了桂枝湯與四逆湯,那是《傷寒論》第91條,今天分享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和四逆湯是92條,這其中有什么值得深入學習的嗎? 回顧91條,本來是傷寒,醫生誤用了下法,造成了太陽太陰的合病,表里同病,里虛者先治其里,后治其表,此為定法(備91條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今天92條發生的癥狀本為少陰太陰合病,表里同病,表里同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然病未愈,太陰已經顯現,急治其里,救之以四逆湯。 要之,91條與92條均是表里同病,一則表太陽,一則表少陰,仲景前后對比,給人無限遐想。 開始解讀第92條吧,先看原文: 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條文中沒有描述里證的內容(脈沉是水飲之脈,非指里證),表證中又出現了沉脈,陰病中又有發熱,不好解讀,我們慢慢解。 先看“病發熱、頭痛”,太陽病可見(第1條太陽病提綱有“頭項強痛”,13條:“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35條麻黃八證中就有“頭痛發熱”),少陰病與太陽病同為表證,太陽病的一般癥狀,少陰病也可以有,只是機能更加沉衰,表現抗力不足,治療用藥,需要在治療太陽病方中加附子、干姜等強壯機能的藥物(比如桂枝加附子湯與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與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甘草湯與麻黃湯對比學習,自然明了),少陽病亦可見(265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也。”),不具有特殊性。 少陰病與太陽病同為表證,這是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特有的解讀仲景醫學方法。 關于“發熱”一癥的探討:仲景開篇第7條說:“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首先明確這一條是表證的總綱,還是六經的總綱?有人把它作為整個仲景醫學六經的總綱,這恐怕不合適吧(比如陽明病外證,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少陽病的往來寒熱,這一條都概括不了吧;把這一條作為總綱的時候,他們拋去了惡寒,只注重了發熱,且以“陽”解“發熱”,以“陰”解“無熱”,這不行,不是原文精神),因為有惡寒,肯定是表證,那么它是鑒別陰性證和陽性證的表證的總綱,那就是少陰病和太陽病了。 文中的“發熱”是自覺癥狀的發熱,還是他人或自己摸到感覺(過去可以通過皮膚感知,現在可以用體溫計測量)的發熱?仲景并沒有說。中醫人一直認為是自覺癥狀,這樣理解對嗎?當然不對,古人雖沒有體溫計,但是手對皮膚溫度的感知還是有的(他覺的發熱與無熱),這樣一來,發熱、惡寒就不能僅僅的以患者的自覺癥狀進行推理分析,反過來講,完全由患者的自覺癥狀進行推理分析,那就會出現相互矛盾的地方。解析如下:對于太陽病發熱,惡寒,完全用自覺癥狀解,那就是說患者既感覺到熱,又感覺到冷,這還是太陽病嗎?當然不是,如果一陣怕冷、一陣怕熱,那是瘧疾或少陽病了,太陽病的惡寒是患者的自覺癥狀,發熱是別人摸到的癥狀(或體溫計癥狀),這樣自覺、他覺結合的才能反映太陽病(此種發熱,與一般的發熱過程吻合,臨床常見,體溫上升、肢體灼熱、患者冷的直打哆嗦)。對少陰病的無熱惡寒,完全以自覺癥狀解,是可以的,少陰病患者高熱(摸到的或者體溫計,自覺無熱),怕冷(自覺),或者說無發熱(摸到的或體溫計與自我感覺)、只是怕冷(自覺),是無熱惡寒。 緊接著往下看,仲景說“脈反沉”,這一沉脈,除外了脈浮的太陽病,弦細脈的少陽病,有發熱又不好說少陰病,脈沉多提示里證,至此使人陷入混沌狀態,我們該怎么解讀? 前后聯系,通過學習301條,我們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301條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一個反發熱,引出了少陰病的特殊情況,一個脈沉,可能是里癥,也可能是水飲,仲景說“脈得諸沉,當責有水”,結合本條總體情況,當是指水飲。既有在表之少陰病,又有在里之水飲,是少陰太陰合病,只是吐利不明顯,所以給予少陰太陰兩解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治療表證,附子興奮機能沉衰,細辛治療在里之水飲(可參考小青龍湯學),為治療表陰證合病太陰病(在里的水飲、寒性病)之主方。 至此,我們知道,病開始就是少陰太陰合病(與91條誤治后為太陽太陰合病對比學習,本條開始太陰病癥狀不重,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91條誤治后,太陰里證明顯,所以先救里),給予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太陰并治,所以后文才有“若不差”三字的出現。 緊接著“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方”,僅憑“身體疼痛”一證,這一非急性里證,就需要“救里”,肯定述證不全,結合91條可知,最少得有“下利清谷不止”等在里的急癥,方需要急救的四逆湯方。 陸淵雷將92條補為:“病發熱頭痛,脈反沉,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不差,身體疼痛,下利嘔逆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可供臨床參考。 解讀到此,我們知,本為少陰太陰合病,先予少陰太陰并治,治療過程如果里急則先救其里。 表(少陰、太陽)里(太陰、陽明)同病,里為陰證(太陰病),或表里同治(少陰太陰),或急當救里(太陽太陰),這是定法;里為陽證(陽明病),則先治表,后治其里,這也是定法。急下存津(少陰病、陽明病篇各有大承氣湯急下三癥)之癥,又不在此定法之中,不得不知。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癥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 |
|
來自: 彼案 > 《桂枝湯奔豚葛根湯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