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紀念亡妻王弗的一首詞作。詞題雖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了凄婉哀傷的調子。
二、教學目標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蘇軾的生平及其文學成就。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品讀鑒賞,深入理解這首悼亡詩的內容。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鑒賞《江城子》虛實結合、以景結情等藝術手法。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蘇軾對妻子誠篤的感情和身世滄桑之感。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感受蘇軾對妻子誠篤的感情和身世滄桑之感。
(二)教學難點:鑒賞《江城子》虛實結合、以景結情等藝術手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在你們眼中,蘇軾是一位怎樣的詩人呢?
1.豪放不羈的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躊躇滿志的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3.曠達自信的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4.豁達樂觀的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來體會蘇軾性格中的另一面——柔情。一同走進欣賞他寫給亡妻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二)再識蘇軾
1.詩人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1)蘇軾之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一格,他與北宋的黃庭堅合稱“蘇黃”,與南宋的陸游合稱“蘇陸”;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影響深遠,與辛棄疾合稱“蘇辛”;書法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其畫開創了湖州畫派。
(2)情感生活——三段感情算不上轟轟烈烈,但都情真意切。
①蘇軾與王弗:
生活上的伴侶,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王弗(1039年—1065年),蘇軾的結發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訓,頗通詩書。16歲嫁給蘇軾。她聰慧謙謹,知書達理,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說略微知道,有“幕后聽言”(王弗敏而靜,軾讀書,終日不去,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的故事。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治平二年五月去世,時年27。這時蘇軾中年喪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他按照父親蘇洵的安排,將妻子安葬在母親的墳旁。并在埋葬王弗的山頭上種植了30000株松樹,以寄托他的哀思。又過了10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千古第一悼亡詞的《江城子·記夢》。
②蘇軾與王閏之: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11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閏之去世。蘇東坡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蘇軾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去世后,其弟蘇轍按照兄長的意思,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③蘇軾與王朝云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字子霞,是杭州錢塘人。王朝云比他小26歲。在蘇軾最困難的時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和他共渡難關。王朝云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云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在蘇軾晚年的流放生涯中,王朝云始終緊緊相隨,是他一生中最忠貞的伴侶和朋友。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過了11年,即先于蘇軾病逝。年僅34歲。朝云逝后,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遺愿,蘇軾將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邊修筑六如亭以紀念,他撰寫悼念亡妻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三)詩歌題材——悼亡詩
古代詩歌題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晉潘岳的《悼亡詩》三首。現在廣義的悼亡詩也指對亡故親人或朋友表達追悼、哀思的詩歌。代表詩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隱、納蘭性德等。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后,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
5.創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貌美,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便去世了。這對東坡打擊巨大,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詞題中“乙卯”年是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三)誦讀中入境,定蘇詞基調
1.播放朗讀視頻,思考這首詞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詞作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從中你讀出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意象:孤墳、小軒窗、淚、月、松岡。
意境:陰冷凄涼。
情感:深摯思念、孤寂哀傷。凄婉哀傷,對亡妻的深摯懷念和傷悼
2.誦讀指導
明確:思量,輕讀;難忘,重讀;千里,拉長音調;縱使,拉長音調;“塵滿面,鬢如霜”,短促,讀出悲感;“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與亡妻夢中相見,歡欣同時又夾雜著思念的痛苦的復雜情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語速減慢,讀出詞人內心痛苦之情;短,緩慢而凝重。
3.以讀悟情,真情告白——串譯全詞,鉛筆標注疑問,同桌交流討論。
你我一生一死,隔絕已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卻難以忘懷。你的孤墳遠在千里,我沒有地方向你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即使相逢你也該認不出我了,因為四處奔波,我早已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夢境中又回到了家鄉,只見你在小窗前對鏡梳妝。你我默默相望,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無言的淚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的長著小松樹的墳山,是你年復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斷腸的地方。
(四)緣夢析情,痛徹心扉
1.本詞題為“記夢”,請你圍繞線索夢概括本詞的內容。
明確:夢前:十年生死兩茫茫,……鬢如霜。夢前思念——相思成苦(此情無計可消除)
夢中:夜來幽夢忽還鄉,……淚千行。夢中相逢——因思成夢(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醒:料得年年腸斷處,……短松岡。夢醒悲涼——無限懷念(此恨綿綿無絕期)
2.夢前相思
(1)賞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一句表達了什么感情?在全詞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十年”——恩愛夫妻,撒手永訣,轉瞬十年。
“生死”——永遠不得相逢的遺恨。
“茫茫”——漸行漸遠,傳達出一種空寂凄清之感,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凄婉哀傷感情基調。
“兩茫茫”——將無知作有知寫,推己及人,生者和死者一樣的情思,更見得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
(2)“不思量,自難忘。”明明是寫對亡妻的深切懷念,卻又說“不思量”,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①說不思量,即是思量。這種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直抒胸臆更顯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實在太苦,太傷人,故而不敢思量。
(3)“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聯系蘇軾生平,思考本句中的“凄涼”包含了哪些復雜的情感?
明確:千里——空間上的隔離。
凄涼——不只是思念亡妻,政治仕途不順,生活困苦,都是凄涼之因。①相思之情的凄涼。滿腔的哀怨和思念無處傾訴,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遙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墳。②政治失意之凄涼。蘇軾當時官運不佳,屢被貶放,此時被貶密州,流離坎坷的文豪滿肚子的委屈需要發泄和傾訴,可他沒地方訴說,也沒人敢聽他訴說,更沒有可以訴說的人。【直抒胸臆】
(4)“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明確:“縱使”——假設,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妻可以重聚,又如何呢?
“應不識”為什么不識呢?——“塵滿面,鬢如霜”。①政治失意。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蘇軾被卷進這場漩渦,身不由己。②屢遭貶謫,身心俱疲。宦海沉浮,不斷地左遷,流徙,歷盡滄桑,備嘗艱辛,已是“塵滿面,鬢如霜”了。③喪妻之痛。“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僅是大地上的灰塵,也是歲月的風塵、情感的風塵,是死別之悲、獨處之苦與世路之艱下的風塵;“鬢如霜”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5)這首詞題為“記夢”,可文已至半卻還沒有寫到夢境,為什么?上闕的內容在詞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鋪墊作用.上闕闡明了“自難忘”,但是“十年”漫長的時間,“千里”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空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所以,上闕這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 。
3.夢中相逢
(1)賞析“夜來幽夢忽還鄉”一句中“忽”字的妙處。
明確:“忽”寫出了夢中還鄉的快捷,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
與上闕“十年”“千里”漫長的時間及闊遠的空間相照應,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似喜實悲。
(2)相逢之景——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明確:①白描。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見到妻子還同往常一樣在窗前梳妝打扮的夢境(十年了,這個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場景詞人始終不能忘掉),表達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
②細節描寫,“惟有淚千行”無聲有淚,凄楚哀婉,痛徹骨髓。
4.夢醒悲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作者是如何抒寫夢醒之悲的?
明確:(1)對寫。詞人從夢中醒來,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會年復一年地因為思念自己而悲傷。語言平易質樸,將對亡妻的思念表達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指詩人在構思時反賓為主,從對方落筆,設身處地描繪對方的情景,使感情表達得更為深沉的一種藝術手法。)
(2)以景結情。在明月的夜晚,長著矮松樹的山岡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岡來傳達、暗示作者對亡妻的思念,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以景結情”是詩歌的一種構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來傳達、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詩歌的議論或抒情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形象含蓄,耐人尋味。)
5.知識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詩歌中的“虛”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以虛象顯實。
②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③設想的未來之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例如謝材得的《慶全庵桃花》一詩“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造隨流水,怕有郎來問津。”全詩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隱居山間的眼前現實和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結合起來,表達了作者避進山中的孤寂之情。
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例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一年的清明節,詩人去都城郊外南莊踏青,因為口渴,就向一位農家姑娘討水喝,姑娘給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樹旁凝視著他,這情景難以忘懷,第二年,他又來到這里,雖然景物依舊,但姑娘卻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緊閉的門上寫了這首詩,表達了對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
6.課堂小結
這首詞以“夢前——夢中——夢后”為線索,將“現實——夢境——現實”交織起來。題雖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
千百年前的一聲嘆息,嘆出了才子佳人的遺憾。似真似幻的一段奇夢,見證了至死不渝的浪漫。這是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是一篇傳頌千古的悼詞。“妻已逝,夫獨留,萬般凄情蝕九腸;人歸去,情依舊,千載緣分綿且稠。”
六、課堂訓練——理解性默寫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實則深情的句子“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中,表現詩人夢里歸鄉,與妻子相見時,“執手想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的句子是:“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把現實與夢幻混同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的種種憂憤,包含在了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的句子是“ ,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 , ”兩句,既寫出了妻子獨臥黃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寫出了詞人和妻子不能互訴凄涼的悲哀。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作者以“ , ”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寥寥數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溫柔美好的印象。
明確:1.不思量,自難忘 2.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4.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5.小軒窗,正梳妝
七、情感再現——歌曲朗誦欣賞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別離叫傷心欲絕,有一種回憶叫痛徹心扉。

聲明: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內容,如理解性默寫,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若無意侵犯了你的版權,請即時與我們聯系,我們一定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