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某兒童補鈣藥的效果,補鈣藥就是
A條件因素 B效應 C處理因素 D 受試對象 E客觀因素
52.臨床實驗的研究對象是
A 患者 B 人和動物 C 某些地區人群 D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53.生命體征不包括
A 血壓 B呼吸 C心率 D體溫 E血常規
54.發病率指的是
A一定的觀察期內某病的新病例數與同期內暴露人口數的百分比
B 某個時期內某病的病例數與同期的平均人口之比
C暴露于危險因素的人群中在短時間內的發生新病例頻率
D 平均每百名受檢者中感染某種病原體的人數
E 病人能活到某段時間的生存頻率
55.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是
A正氣不足 B邪氣旺盛 C 陰虛火旺 D 正盛邪衰 E邪正相交
56.中醫證候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正確的是
A 文獻研究 B調查研究 C實驗研究 D 臨床研究 E 單學科研究
57. 中藥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四氣的研究 B五味的研究 C 升降沉浮的研究 D歸經的研究
E治療的研究
58.中藥的五味是指
A 辛、酸、甘、苦、咸 B寒、熱、溫、涼、平
C 升、降、沉、浮、收 D 生、長、化、收、藏
E 青、赤、黃、白、黑
59.現代中藥資源調查法運用的技術是
A RS B GIS C GPS D 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60.中藥炮制常用的方法有
A炒 B炙 C煅 D 蒸煮 E以上都是
61.中藥制劑研究中最常用的精制方法是
A 水提醇沉法 B 回流法 C水蒸氣蒸餾法 D煎煮法 E絮凝沉淀法
62.對于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的中藥或方劑進行劑型改進時,通常采用
A 水提醇沉法 B 回流法 C 水蒸氣蒸餾法 D煎煮法 E 絮凝沉淀法
63.藥材中具有揮發油,通常采用
A 水提醇沉法 B 回流法 C 水蒸氣蒸餾法 D煎煮法 E 絮凝沉淀法
64.常用的干燥方法有
A 烘干法 B 減壓干燥法 C 噴霧干燥法 D 沸騰干燥法 E以上都是
65.具有選擇性高、重復性好、步驟簡單和分析快速特點的研究方法是
A分離精制法 B濃縮干燥法 C譜效關系分析方法
D分子生物色譜分析方法 E化學結構研究方法
66.給藥途徑與起效快慢關系正確的是
A靜脈注射>吸入給藥>皮下注射>直腸給藥>口服液體制劑
B吸入給藥>靜脈注射>口服液體制劑>皮下注射>直腸給藥
C吸入給藥>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直腸給藥>口服液體制劑
D皮下注射>直腸給藥>吸入給藥>口服液體制劑>靜脈注射
E口服液體制劑>直腸給藥>吸入給藥>皮下注射>靜脈注射
67.對胃腸道有刺激,或因首過作用而療效降低的藥物不宜設計為
A 液體制劑 B 注射劑 C口服劑型 D 軟膏劑 E:合劑
68.農藥殘留的鑒定方法包括
A 氣相色譜法 B高效液相色譜法 C毛細管氣相色譜法
D免疫檢測技術 E以上都是
69.重金屬通常是指比重大于
A 1 B 2 C
3 D 4 E5
70.被認為是“綠色化學技術”的是
A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B 半仿生提取技術
C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D高通量篩選技術
E DNA條形碼技術
72.既體現了中醫臨床用藥的綜合作用特點,又符合口服藥物經胃腸道轉運吸收的原理的是
A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B半仿生提取技術
C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D 高通量篩選技術
E DNA條形碼技術
73.不受藥材形態變化和加工方法的影響,具有準確性高,鑒別速度快的是
A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B半仿生提取技術
C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D 高通量篩選技術
E DNA條形碼技術
74.對中藥復方研究具有優勢的技術是
A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B 半仿生提取技術
C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D 高通量篩選技術
E DNA條形碼技術
75.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6月頒布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中藥將新藥分為
A 9類 B 8類 C 7類 D 5類 E 3類
76.藥物的臨床研究,批準必須經過的機構是
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B 地方政府 C中醫藥管理局
D 醫療單位 E 衛生健康管理部門
77.文獻的基本要素有
A 記錄知識的具體內容 B 記錄知識的表現形態
C 記錄知識的手段 D 記錄知識的載體 E以上都是
78.原始的、未經加工處理或者未正式出版的文獻是指
A 一次文獻 B零次文獻 C 二次文獻 D 三次文獻 E 視聽型文獻
79.以感光材料為載體,以光學技術為記錄手段的是
A 印刷型文獻 B 縮微型文獻 C 視聽型文獻 D電子型文獻
E 一次文獻
80.繡像本指的是
A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高的古籍
B 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
C 抄寫工整的圖書
D附有人物圖像的圖書版本,圖畫線條精致細膩
E 偽托名家手筆的書畫
81.逐字逐句將古籍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指的是
A 點校 B訓釋 C今譯 D輯佚 E匯編
82.搜集和積累資料的基本方法有
A 書籍 B學術期刊 C報紙 D電子數據庫 E以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