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本人飲食特別規律,早睡早起,最愛吃蔬菜水果,特別愛喝水,每天早上一次,便頭特別的干,后面偏軟,偶爾還不成型,這是為啥? 咱們去瞧中醫時,是不是常常會被醫生問一句:“最近大便咋樣?”別扭捏,這問題雖直接,但在中醫的眼里,大便的狀態就像是身體的紅綠燈。 它能告訴你,身體是不是出了啥狀況,是咱們在家里就能自我檢查的一個好方法。 有人每天大便順溜,狀態棒極了;有人則是稀里嘩啦,老是跑廁所;還有的人大便干巴巴的,堵得慌。 但您要是發現自己大便前頭硬得像石頭,后頭又黏又不成形,這就有點意思了。這到底是咋回事兒?該怎么調理呢? 這類情況多半是因為脾胃功能欠佳,水分不能好好地被吸收利用。怎么解決呢? (戳上圖,可進店) 1.大便前頭干硬 想搞清楚這事兒,其實挺簡單的。咱們先從大便的形成說起。 中醫認為,吃下去的食物先進入胃里,經過胃的“加工”,把食物變成更容易消化的東西。 然后,脾開始工作,吸收這些物質中的精華成分。 至于剩下的,那些不需要的殘渣,則通過大腸被傳送出體外,最終變成了我們所說的大便。 現在,如果大便前端干硬,是因為「大腸主傳導」,意思是:大腸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傳輸食物的殘渣,并在此過程中繼續吸收水分。 但要是胃火旺了,這火氣就會一路往下,影響到小腸和大腸,導致腸道內的津液被“蒸發”。 結果呢?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于是就出現了大便前端干硬的情況。 2.大便后頭偏稀 中醫講“脾主運化”,意思是:脾的任務是吸收食物中的精華,并把這些好東西送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但是,如果脾虛寒或是脾氣不足,脾就不能好好干活,那些食物中的精華也就不能被有效吸收,反而會隨著食物殘渣一塊兒往下走,直達大腸。 大腸一時半會兒處理不了這么多水分,大便含水量過多,于是大便就不成形了,有時還會拉肚子。 所以,當你發現大便前面干硬,后面稀軟,這叫“虛實夾雜”,既可能是「腸胃火旺,也可能是脾虛寒」。 也就是說,靠近肛門的那一段,因為水分吸收得好些,所以比較干;而后面的食物殘渣中的水分沒被完全吸收,就顯得稀軟了。 3.解決方法:補脾虛+清胃火 ■.首先,先清除胃火。 內庭穴是胃經上的滎穴。《難經》中記載:「滎主身熱」。所以內庭穴可以清胃火。 放血聽起來挺唬人的,但實際上是為了把胃里的火氣,隨著血液排出去,達到清火的效果。 中醫有句老話:“熱則疾之”,意思就是對付熱癥要干脆利落,進針要快,出針也得快。 可以先用碘伏把內庭穴周圍的皮膚擦干凈,然后用一次性血糖針輕輕一扎,放出一些血。身體壯實的人,放個十來滴;身體單薄些的,放個三五滴也就夠了。 把大號濾煙艾灸罐裝上石磨艾柱后,綁在內庭穴所在的腳趾縫上進行艾灸,增強清胃火的效果。 「內庭穴」:足背第2、第3趾之間,皮膚顏色深淺交界處即是。 ■.其次,調好脾虛。 足三里,記住了,它屬于胃經,80%的脾胃問題,都會用到足三里。 胃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和脾胃、消化密切相關。而且,「胃經,多氣多血」,因此,胃經是一條氣血旺盛的經脈,對于補充氣血特別有用,因此足三里也是補脾胃、補氣血的好穴位。 接著說說“合穴”。這“合”字有匯合的意思,合穴就像是經絡中的“入海口”,是全身經脈匯集的地方。 足三里作為胃經的合穴,是胃經經氣匯聚并變得強大的地方,氣血在這里最為旺盛。時常艾灸足三里,就像是給脾胃“施肥”,能讓脾胃更加強壯。 因此,足三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畢竟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體營養的來源,身體的抵抗力,病癥的恢復,臟器虧虛的彌補,都離不開健康的脾胃。 足三里的艾灸,常用的方法有「出水泡」和「不出水泡」兩種: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把艾絨放在足三里直接點燃,皮膚有燒灼感,直到皮膚出現水泡。這個叫「發泡灸」,效果好,但是疼。 不出水泡,就是「溫和灸」。可以拿一根4厘米石磨艾條,找個合適的距離,不太燙,溫溫的灸即可。 「足三里」:屈膝90度,膝蓋骨外側凹陷下3寸。 ■.足三里屬于胃經,雖然可以健脾,有養胃,但是側重于養胃。調理脾虛,少不了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經和背部相連的位置,脾俞穴的深處就是脾臟所在。 在脾俞穴綁個底部鏤空的艾灸罐,艾灸的熱力可以直達脾臟,可以恢復脾的功能,還可以健脾利濕,有助于改善脾虛導致的大便含水量過多,和大便糖稀不成型。 「脾俞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3個椎體,正中線旁開2橫指處即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