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此段誓辭,自古多認為是湯伐桀的告天誓辭,今有學者認為是禱雨之辭,有《墨子·兼愛》為證: 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屨,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呂氏春秋·順民》亦有相同的記載: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商湯自稱有罪,自然是在其當政時出現了災難之后才會有的話語,若為伐桀時的誓辭,當不能言自身有罪、萬方有罪。即便是假設之詞,但言“朕躬有罪”可,言“萬方有罪”則萬萬不通。商湯伐夏桀,聯合各方國,打出的旗號是拯萬民于水火,在出征的儀式上而言“萬方有罪”是何道理? “萬方”,多釋為天下萬民,上述所引《呂氏春秋》即引為“萬夫”,即萬民。楊逢彬釋為“萬邦”,意思是“眾方國”,而在《書·湯誥》中數言“爾萬方有眾”、“爾萬方百姓”,可見,“萬方”指眾方國是正確的釋義。 商初七年之旱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尸子》(尸子是秦相李斯的老師)卷下:“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于桑林之野。”漢初,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云湊,千里之雨至。”以上記載證明了商初確有過大的旱情,因此,包含“萬方有罪”的這段經文出自成湯的祈雨之辭既有實料為證,又合乎文理,似應無疑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