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磨稿是什么?準確來說,它是一份手冊,也是一個持續更新的知識庫,這個庫里全是寫作方面的洞見。 事情要從6年前開始寫作說起,那會兒,有人說寫作是最棒的投資,這話讓我開始了一段痛苦的經歷,每次坐在電腦前,總覺得沒什么寫作天賦,心想,“我還不如去工廠擰螺絲呢”。但是,就算擰螺絲也得會寫點東西,比如PPT、計劃書、還有各種報告,這些能躲得掉嗎?所以,與其受罪,不如好好練練寫作。我也清楚,所有焦慮和痛苦,可能因為真心喜歡寫作,寫作能讓人的能力放大。理論上,只要識字就能寫作,但得知道,「能寫」和「能清楚地傳遞信息」是兩回事;而且,有些人連“能寫”都覺得很困難,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后來,我就在寫作這條路上,不停地練習,把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都記在了一個軟件里。時間一長,我發現記錄已經積累成了一個大寶藏。所以,現在把它們整理好,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到需要的朋友。可能有人會說:現在AI時代了,網上啥知識都有,還要什么手冊、知識庫?有啥問題直接問AI不就行了。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商業寫作方面,AI扮演什么角色?你認為它是主角、還是側翼?之前,我去一家新的商業媒體公司,和他們編輯團隊、主筆老師交流,我私下里問他們,會不會用AI來幫忙寫作?有朋友說會嘗試,但感覺AI不太好用,比如:我想寫一篇深入討論環保的文章,希望AI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觀點和具體的例子。可是,讓它寫時,發現很機械地列出一些數據,并沒有深入分析,我也不清楚數據真假。還有,AI寫出來的東西在質量和閱讀體驗上也很一般,經常會寫出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沒什么用的話。類似于「環保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環境污染而死亡」,這不說別人都知道。 在我看來,側翼的關鍵能力,主要是幫助自己;那么,作為主角,我們在商業寫作中看不到什么?或者說,AI無法替代人的哪一部分呢?“取材”,聽起來跟英文里的“interview”差不多,就是采訪。但其實,取材不光是采訪別人,它包括了很多事情。比如,你看書、看電影、在街上溜達、聽火車廣播、看地鐵里的廣告,這些都是取材。還有,跟家人朋友聊天、第一次在咖啡館嘗試新咖啡,這些“嘗試解新事物”的行為,也算是取材。大家都知道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的故事,不過,有人說故事可能是編的。但人們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點:牛頓不只是問“蘋果為啥會掉下來”,他還問了“蘋果掉下來了,月亮為啥不掉?”他研究了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這才搞懂了萬有引力。蘋果只是個引子。愛因斯坦說,牛頓的天才在于他能把自然看作一本打開的書,他能輕松讀懂;對牛頓來說,不管是天上的月亮,還是樹上的蘋果,都是藏著秘密的“閱讀材料”,他喜歡解開這些謎題。對寫作者來說,世界像一本打開的書,我們得像讀書一樣去讀“事件”,讀得深入一些;我們不是在找商業數字、客觀的“標準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視角去“讀”這個世界,不停地讀。讀印刷品,讀視頻,讀廣告,讀音樂,讀服務,讀城市變化和季節更替,讀人們的聲音……散步時,坐車時,聊天時,多感受,多發現問題,用自己的話回答,這就是取材。AI沒法幫我們做,因為它現在還感知不到這個世界;就算有了感知能力,也無法真正理解我們的感受。我認識很多厲害的創作者,有時,會聽他們的故事,跟他們深入交流,通過交流,發現一個事實:優秀的寫作者都是出色的取材者,取材是他們的日常,他們喜歡讀書,即使不讀紙質書,也在讀其他東西,他們習慣了“讀不是書的'書’”。你看到一份商業報告、新聞,或者是市場分析,甚至是大公司推出的新產品,會怎樣去理解它們?是不是不能只看數字,還要想想數字背后藏著什么秘密?同時,你還得通過數字,去感受背后的“溫度”。比如,市場的變化是怎么影響人們的生活的?或者新產品推出是怎么改變整個行業的?當然,可能還要用批判的眼光看,畢竟不是所有分析都是準確的,得自己動腦筋,想看哪些分析能夠站得住,哪些存在漏洞。當我們聽到一句話時,它可能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個事實。但當聽到兩句話時,它們之間可能有因果關系,但這個關系可能不太清楚。等到聽到三句話時,就有了一個完整的因果鏈。這時,我們才能問:這個“因”是真的嗎?這個“果”合理嗎?所以,得從取材的材料中找出隱藏假設,然后問自己:這個假設站得住腳嗎?這樣就不會盲目地接受別人的看法了。換個角度想想,也許能發現一些別人沒注意到的商業機會。注意那些小細節也很重要,它們可能暗示了大趨勢。我詳細寫17篇關于取材的文章,一開始就強調“寫作”和“取材”是兩回事。當你坐下來寫作,有些套路可以用;當你找素材時,也有一些技巧。不過,找素材不光是為了寫作,我喜歡在找素材時順其自然,就算跟原計劃不一樣,這樣,往往能找到更有意思的話題。如果找素材太死板,不靈活,那找到的東西只能局限在原來的框架里,這會限制你的思維。我覺得,找素材的人應該像探險家一樣,想想看,如果旅行只是跟著攻略走,只去有名的景點,吃有名的餐館,這樣的旅行不是很無聊?相反,聽聽當地人怎么說,問問他們問題,去探索一些不熟悉的地方,這才是旅行的樂趣,也是找素材的關鍵。還有,有些人把找素材當成只是“收集寫作材料”,這樣很容易變得自大,你可能一邊看,一邊評價,一邊想這段能不能用。想想你面試時為什么緊張?為什么一見到面試官就緊張了?很簡單,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了。緊張是因為怕說錯話,怕答得不對,怕人家覺得你不夠好……找素材也是這樣,我們不是面試官,不是法官,更不是審問犯人的警察;我們在找素材應該去理解、去思考背后要傳達的思想。當然,這17篇關于取材的思考,不會永遠停留在知識庫的表格中不更新,它會隨著我的理解,一次次迭代,甚至還會增加。有一個表格叫「讀者思維」;里面我寫了12篇講解讀者思維的文章;讀者思維到底是什么?簡單來說,站到讀者角度,想想他們怎么接收和理解信息的。這里的要點是,要搞清楚讀者想要了解什么,期待得到什么,然后找到方法,把信息有效地傳遞給他們;如果不考慮這些,只是自己一個勁兒地說,那沒法觸動用戶心理。就拿為用戶創造價值這件事來說,請問:你認為,什么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簡單講:價值是讓用戶聽完后能明白,學到的東西能和實際用到的地方對上號。這就像,你學的東西,別人能用得上,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好處。大家在商業里經常提到“用戶體驗”。想象一下,有家公司推出一款新型智能手機。這款智能手機特別厲害,它用上AI技術,能幫你解決那些你沒想到的問題。但如果我這么說:假設你是個很忙的商務人士,你在外面跑來跑去,沒時間處理郵件,沒時間寫日報,不用擔心,這款智能手機的AI功能可以幫你搞定這些事。這樣你是不是就覺得,哇,這手機挺有用的?所以,給用戶提供價值,是站在他們角度,用他們能聽懂、關心的方式來介紹產品的好處。這樣,用戶就能明白,這款智能手機對他們來說,到底有什么實實在在的好處。商業寫作的世界里,有一種很重要的技能,叫做「讀者洞察」。一個話題可能包含很多信息,你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談論它。但是,給讀者哪些信息,用什么樣的語言,這些不應該是你自己說了算,而是要看看讀者想要什么;如果讀者喜歡聽專業的內容,你寫得太簡單了,他們可能覺得不夠好。所以,找到你提供的內容和讀者需要的內容之間的共同點,這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時間比創作者時間更寶貴。如果他們愿意花時間讀你的文章,就得確保他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樣彼此之間才能建立起長久的信任關系。要注意,讀者洞察和商業洞察是兩回事;目前,我已經把這些方法寫成了12個章節,都放在「讀者洞察」數據庫里,還會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它們。還有卡片寫作、導語結構、文本結構、概念、邏輯、名人寫作、段落寫作、增量幾個維度的數據庫,都有成型的方法體系,后續還會增加更多。人們誤解了卡片筆記和卡片寫作;實際上,卡片筆記,就像把你在不同時間、地點學到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大盒子(筆記軟件)中,這個盒子如同你的”備用大腦“,這樣,你學過的東西都有地方保存,以后要用時,可以輕松找到。卡片寫作,是當你要做一個項目、寫篇文章時,從盒子中挑選需要的卡片,把它們按照項目(文章主題)需求,整理在一起,然后順序地呈現。卡片筆記像家里的物品擺放:牙刷在洗手間,充電寶在桌上,眼罩在臥室。而卡片寫作就像你要出門,要從各個房間收拾東西,放進行李箱。所以,卡片筆記與卡片寫作是兩碼事。日常,我們要做大量卡片筆記,真正用到時,才把它用寫作的方法,統一合并起來。兩者并不影響。看看盧曼,他用30年時間寫下了70本書和550篇論文,他的成功秘訣是卡片筆記系統中的「高度可重復性」,這使得他的知識累計產生了復利效應。具體細節不做展開,歡迎大家訂閱,關于定價,目前定價199元(永久買斷、持續更新)后續會漲到原價399元。這里內容永久可以查看,后續目標是把它做成「寫作」最具長期價值觀看的知識庫。覺得不放心,可以復制到自己的筆記軟件中。那么,適合什么樣的人群呢?我認為有這幾類:
自媒體朋友、主編們、喜歡寫文章的人,還有覺得自己寫作還能提高的朋友。如果你是個寫小說或者故事的人,這些內容可能不太適合你,因為寫故事和寫邏輯清晰的文章,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寫作方式。不過,如果你想在學習邏輯分析、因果推理方面有所進步,也可以訂閱;如果對商業寫作感興趣,或者工作需要用到分析和推理的技巧,那么,學習這些內容也是很好的投資。過去幾年里,我寫不少受歡迎的文章,可以在36氪、虎嗅、鈦媒體等新經濟和商業媒體上看到作品;還有,我出過兩本書,一本是27歲那年出的《復利思維》,另一本是今年剛出版的《自醒》。不光這些,在商業上,今日頭條、抖音、巨量引擎、小紅書、知乎、以及釘釘、飛書也邀請我寫過業務方面的特稿,還有很多客戶不逐一列取(著重感謝金主客戶們)。我覺得,作為一名創作者,品牌想要把信息傳遞給需要的人,這樣才能加快交易的過程。那么,作為創作者,怎么服務才算是更好的傳播呢?換句話說,有沒有減少別人的認知成本,讓別人看完能馬上理解某個業務,知道這個公司、這個產品是做什么的,給誰用的,怎么用,解決了什么問題。在現在這個時代,太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