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每個人的行為和態度,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利益的驅動和內心的變化。 當面對不同的利益誘惑時,人們做出的決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所以說,千萬不要輕易地對身邊任何一個人下定義,它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偏見和誤解之中。 保持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他人的變化,才能建立更加健康和持久的人際關系。 ![]() 和珅在乾隆年間擔任要職。 起初,他精明能干,頗得乾隆賞識。 但隨著權力的增大,面對各種利益誘惑,他的意志逐漸不堅定。 他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貪污受賄。 和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各地官員為了討好他也紛紛行賄。 他的家產富可敵國,最終在乾隆去世后,被嘉慶皇帝查處,落得個抄家自盡的下場。 洛克菲勒曾說過: “利益,永遠是人性的照妖鏡,在利益面前,一切與道德、倫理有關的本質都將原形畢露,且一覽無余。”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為了追逐利益,不惜放棄道德和情誼,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 因此,當你身邊的人因為利益而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時,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因為那才是他真正的本性。 ![]() 前一段時間,因為拐賣兒童被判處死刑的人販子余華英。 她在從1993年期間到2004年11年的時間拐賣了10多個孩子,讓10多個家庭支離破碎。 更令人驚訝的是,她拐賣的第一個孩子,竟然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換得了5000元的報酬。 在普通人眼中,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可人販子余華英卻為了金錢,泯滅人性,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商品一樣,賣給了別人。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比鬼更可怕的,是人性的丑陋。” 在利益面前,再親近的關系,也脆弱得不堪一擊,往往落井下石的,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通過利益往往能看清一個人的本性,在利益面前人性表現的最真實。 ![]() 王志文在《天道》中曾言: “利益一旦到位,即便是陌生人也能瞬間化為朋友;而利益一旦消失,朋友之間的情誼亦能瞬間化為烏有。 人性的陰暗之處便在于此,當人們需要你時,會千般討好,而一旦不再需要,便會毫不猶豫地翻臉無情。” 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化,科技也越來越發達,但人自私、貪婪的本性卻沒有改變,更可怕的是,它會隨著利益的變化而變化。 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大家都會相安無事,各自安好,可一旦觸碰到利益,人性中惡的一面便會顯露無遺。 俗話說:“人性無善無惡,全在于背后的利益驅動。” 只要有利益,關系再疏遠的人都能夠捆成一團。 一旦傷害到利益,連父子之間也會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 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就是利益驅動。 與其整天被利益所困擾,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當你的價值越來越大,能夠帶給別人的利益越來越多時,你會活得越來越通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