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一部勸善改命的傳世名作,數百年來,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 本書的作者袁了凡從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自己從認命到改命的方法。 由于本書是一本家訓,因此,內容可謂是嘔心瀝血,真誠之至。 他向世人傳遞了一個思想:命運沒有定數,但萬事皆有因果。 01. 存善念,種善因 袁了凡的前半生因算命先生對其命運的推測,在往后的日子里一一應驗,便相信此生命數已定,再無改變的機會,便任由自己在人世的海洋里浮沉。 直到他因緣際會遇到云谷禪師,命運的齒輪才開始重新運轉。 云谷禪師對他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于是, 在云谷禪師的點撥下,他開始反思自己福薄的原因: 不能考取功名,是因為自己行事恣意,輕易發言,不做善事,又恃才傲物; 不能生兒子,是因為心胸狹隘,生活習慣不好,元氣沒有得到保養,身體被損耗。 云谷禪師誠懇地對他說: “上天對待一切很公平,順應自然的因果規律,不能有絲毫錯失。 認識到過去的種種過失,就要徹底扭轉過來。 要想改變命運,一定要:積德行善,寬容待人,保養身心……” 在云谷禪師的教誨下,袁了凡徹底醒悟過來。 他開始日行一善,保養精神,不但考中了進士,當了知縣,還生了兒子,并平安度過了當初算命先生預測的壽終之年。 民間諺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要時時警戒自己,不能有絲毫僥幸之心。 02. 說善言,結善緣 常言道:“一句話可以傷人,一句話也可以渡人。” 《禮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 有個心善的富人準備了許多食物,去發給過路的災民。 此時,一個災民用衣袖蒙著臉,搖搖晃晃地走過來,嘴里還不斷呻吟著,看起來十分痛苦。 富人沒多想,舉著食物大喊:“喂乞丐!過來,給你東西吃!” 誰知這人停下腳步,生氣地說道:“我就是餓死也不會接受這樣侮辱的施舍!” 富人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語氣不當,便道歉,但這個人卻始終不肯接受。 說好話,才能讓善行成為真正的善行,受到他人的尊重,結交善緣。 《荀子·榮辱》有云:“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一句好話,可以像被子一樣溫暖;一句話也可以傷人,如利器一般。 生活中,說話和善的人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以及向上力量,讓人不自覺地想接近; 經常對人惡語相向的人,不但引人厭惡遠離,時間久了,還會給自己招致禍患。 03. 行善行,得善果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人只要常常行善,即使福還沒有到,但災禍已經遠離自己了 。 時間久了,福澤也必定會到來。 《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在縣學里做秀才的時候,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碰到一個倒在雪地里、幾乎快要凍死的人。 馮老先生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并且還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 馮老先生救人后,夜里夢見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出于至善之心救人一命,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 等到后來琢庵出生了,就起名馮琦。因為他是宋朝一個文武全才的賢能宰相,叫作韓琦的人來投胎轉世的。 存善念,做善事。你對他人付出的點滴善意,最后會以其他形式又會回到自己身上。 寫在最后: 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系,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我們可不信命數,但一定要信因果。 心存善念,結善緣,做善事,福報自現,當下的命運也一定會迎來轉機。 以上,跟大家共勉。 這是「居南讀寫」的第12篇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點亮在看,推薦給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