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阻隔敵軍進攻。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長城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此時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 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以后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先秦長城根據防御對象,大致可分為北長城和南長城。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現存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498.54千米,陜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墻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筑、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座/段)。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1、山海關(河北省 秦皇島市)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于河北省 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鎮北臺(陜西省 榆林市) 鎮北臺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省 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里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也是萬里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天下第一臺”之稱。 據險臨下,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 3、嘉峪關(甘肅省 嘉峪關市) 嘉峪關長城位于甘肅省 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御體系,黃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萬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 4、金山嶺(北京和河北交界處) 金山嶺長城位于北京市 密云區與河北省 承德市 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千米。 沿線有建筑各異的敵樓67座,烽火臺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墻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并設有攔馬墻、垛墻和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5、八達嶺(北京市 延慶區)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 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1961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關城和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長城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6、黃崖關(天津市 薊州區) 黃崖關長城地處天津市 薊州區北面30千米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 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筑特點是:臺墻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臺水關,接山跨河,布局巧妙。 景區擁有中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一座當代長城碑林。 7、大境門(河北省 張家口市) 大境門長城位于河北省 張家口市,是一座以門命名的長城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修筑于明成化年間,坐落在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 大境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歷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 8、角山長城 角山長城距河北省 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約3千米,系燕山余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為大平頂,平廣可坐數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 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萬里長城第一山”。角山長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城墻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為城磚和長條石砌壘,角山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 9、青山關(河北省 遷西縣) 青山關位于河北省 遷西縣北部,因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陸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過兩次戰役,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青山關水門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門,是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一座提拉式水門。 10、慕田峪(北京市 懷柔區)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 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 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級風景區。慕田峪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被稱為“危嶺雄關”。 11、司馬臺(北京市 密云區)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 密云區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城區120千米,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4千米,共有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 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彼抉R臺長城是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 12、古北口(河北省 承德市 灤平縣) 古北口長城位于河北省 承德市 灤平縣,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 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13、箭扣(北京市 懷柔區) 箭扣長城位于北京市 懷柔區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城區約30千米,山勢富于變化,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 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千米。 14、虎山(遼寧省 丹東市) 虎山長城位于遼寧省 丹東市城東15千米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米,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15、九門口(遼寧省 綏中縣) 九門口長城位于遼寧省 綏中縣 李家鄉 新臺子村,距山海關15千米,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 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間?!?span>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16、大同長城(山西省 大同市) 大同長城位于山西省 大同市,建于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 大同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千米。據《三云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后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 17、居庸關(北京市 昌平區) 居庸關位于北京市 昌平區境內,北京西北48千米處的關溝峽谷之中,是萬里長城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18、雁門關(山西省 忻州市)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山西省 忻州市 代縣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1、山海關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 秦皇島市 山海關區東大街1號,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關,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 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2、黃崖關 黃崖關:位于天津市 薊州區北30千米的崇山峻嶺之中,全段長城建筑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之上,全長42千米,是中國古長城的一部分,有樓臺66座,即敵樓52座,烽火臺14座,是京東軍事險要之地。 黃崖關長城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至唐代,安祿山反唐,曾在這里駐扎他的精銳部隊:雄武軍。明代,戚繼光為薊遼總兵,鎮守薊州16年,期間重修了黃崖關長城,增建了鳳凰樓、八卦街和許多樓臺。 明永樂年建黃崖口關,成化二年(1466年)建太平寨,后經隆慶、萬歷年大修,建成正關、水口、東西稍城和磚墩等設施完備的防御工程體系。 1985年至1987年,天津市政府重新修復了薊縣(現薊州區)古長城的黃崖關和太平寨兩個開放點。1986年10月,黃崖關長城共完成了三期修復工程。 3、居庸關 居庸關:位于北京市 昌平區境內,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也是中國的城堡之一,“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與嘉峪關相似,但是兩關的東西位置不同,且居庸關比嘉峪關修筑時間更早。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 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居庸關還是四大重要關卡(即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之一。 4、紫荊關 紫荊關:坐落在河北省 保定市 易縣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荊嶺上,始建于戰國時期,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后稱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沖,位于“太行八陘”的第七陘“蒲陰陘”,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舊時為一座九門九關石頭城,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 紫荊關現存關墻1.2萬米,城門3座,多為明代建筑。城門門額石匾下層題“紫荊關”。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 5、倒馬關 倒馬關:位于河北 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 倒馬關村的景點,全年全天開放。 倒馬關最初于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 現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平面呈東西長方形,分為上下兩城。 6、平型關 平型關:位于山西省 大同市 靈丘縣與忻州市 繁峙縣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是明朝內長城沿線上的一個關口,周長1公里有余。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明朝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城堡。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于關堡遺址),南北兩側嶺上明長城遺址尚存。 7、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 陽泉市 平定縣東北,由于處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扼太行山井陘西口,為晉冀的咽喉要地,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的稱號。 娘子關景區總體規劃面積45平方千米,景區核心面積15平方千米,因相傳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扎在此地而得名。 娘子關屬半暖溫帶半濕潤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現存關城建于明代,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 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南門“宿將樓”巍然屹立,門洞上額書“京畿藩屏”四字。景區主要景點有娘子關瀑布、平陽湖、娘子關村、英雄紀念碑、千孔崖等。 8、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 忻州市 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2001年,雁門關作為“長城”的組成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游觀光目的地”稱號。 9、殺虎口 殺虎口:位于山西省 朔州市 右玉縣境內,也稱西口,緊鄰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于明朝,是明長城北部的關口之一,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10、偏頭關 偏頭關:位于山西省 忻州市 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現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11、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 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 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 12、陽關 陽關:位于甘肅省 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灘,西漢時設置,與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的門戶,絲綢之路南路必經關隘,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 陽關景區現存有古陽關遺址、陽關烽燧、陽關古道、壽昌城遺址、漢長城塞墻遺址、漢代渥洼池遺址、西土溝(唐無鹵澗)遺址、古墓葬群、古陶窯等漢代時期的眾多文物遺跡。 13、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 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始置于漢武帝時期,為漢時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公元前116年至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隨之設立。 玉門關現存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3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 |
|
來自: 天童老僧 > 《城鎮名勝/人造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