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社依據臺灣的《傳記文學》,分類編纂,陸續出版'傳記文學’書系,這是兩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國近代史和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傳記文學簡述“傳記文學”,可以顧名思義地理解為“以文學的方式寫人物傳記”。 一般認為,中國的“傳記文學”由梁啟超、胡適等人提出、倡導和大力實踐。郁達夫、朱東潤、郭沫若、林語堂等人也在寫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1962年,劉紹唐在臺灣創辦《傳記文學》雜志。同時期大陸政協發起了“文史資料”的整理、編輯工作,并于1984年創刊大陸的《傳記文學》雜志,都可視作“傳記文學”的發展和分支。 “傳記文學”從史書、文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方向。對此,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做出了精妙的總結:“給史家做材料,為文學開生路”。這也成了臺灣《傳記文學》雜志的創刊宗旨。 “給史家做材料”,雖著眼于“史家”,卻也不必那么嚴格、嚴謹。只要不是太過失真、自相矛盾,道聽途說也大可以記上一筆。多方求證、去蕪存菁的工作,不妨留給史家。 “為文學開生路”,盡可“以飄逸的筆致,清新的文體,旁敲側擊,來把一個人的一生,極有趣味地敘寫出來的”(郁達夫語)。同時,在“據實”和“虛構”的取舍上,傳記文學不排斥、甚至“需要使用文學的想象與虛構”,不過其中的度需要作者認真把握、讀者仔細品味了。 值得一提的是,傳記文學既非史書,自然不應有“太史公曰”、“史臣論曰”等論述。但選擇史料與文學敘事之間,難免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作者的觀點或傾向。作者自應小心,避免因個人的好惡歪曲事實。讀者也應當小心,不要在“學而不思”中被人帶偏。 《激蕩百年的回響》岳麓書社的“傳記文學”系列,目前已出版《激蕩百年的回響:蔡元培傳稿》、《 逝者如斯:羅家倫的世界》、《從北大到臺大:元氣淋漓傅斯年》等六本。本次幸蒙青眼,獲贈《激蕩百年的回響:蔡元培傳稿》一書。就以本書入手,與“傳記文學”互證、互見一番吧。 給史家做材料為人立傳,自然以傳主的自述、自傳為“第一手史料”。本書第一部分《自敘生平有遺篇》,可謂深得個中三昧。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部分收錄的四篇傳記中,只有兩篇半是“自述”或“自傳”。《蔡元培先生傳略(選載)》中的《蔡元培先生傳略(下)》由高平叔編撰,《蔡元培(孑民)小傳》由陶英惠整理編著,都不是直接出自蔡元培先生。 橫向對比四篇傳記,可以發現一個現象: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基本都圍繞思想成長和教育工作展開。對于自己在“革命運動時代”的工作、在蔣JS“清D”期間的作為、為“寧粵和談”的奔走、組織“中國民Quan保障同盟”的事跡等,或閉口不提,或一筆帶過。顯然,在留下這些有意史料時,作者們都有意識地做了詳略處理。 詳略處理自然很有必要,只是也會留下迷霧、滋生誤解。本書第二部分《弟子僚佐話當年》,正可以驅散這迷霧。 事件當事人記述傳主在事件中的所作所為,雖然難以深入傳主的內心活動,但能直接記錄事件細節和傳主行狀。于事件、于傳記,這些史料價值都非比尋常。借助這些記錄一人一事的文字,可以驅散很多迷霧、解開很多誤解。 在這方面,有一個例子值得特別一提。網上有資料稱,在蔣JS“清D”時,蔡元培先生曾親自列出一個ZG黨員的名單。本書雖未提到這個名單,但在第二部分中蔡元培先生任浙江省“D黨委員會”委員時做的另一件事。 (槍斃二十余名ZG黨員的)第二天早晨早餐后,蔡先生把我叫到他房里,很嚴肅的對我說:“我們不能隨便殺人!昨天那樣辦,太荒唐!太草率!太不好了!此后必須謹慎!必須做到三件事:第一,抓人,必須事先調查清楚,始可逮捕;第二,定罪,必須審問清楚,證據明白,才可判決;第三,殺人,必須其人罪大惡極,提出'清D委員會’,經會議決定,始可執行。青年誤入歧途的很多,必須使人有個反省的機會才好!”后來浙江成立了特別法庭和反省院,都是受了蔡先生這些訓示的影響。 結合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一貫思想,結合他對光復會、同盟會、興中會的態度,結合他在“五四”時期要求釋放被捕學生,結合他組織“中國民Quan保障同盟”積極營救陳獨秀、牛蘭夫婦、許德珩及平津被捕之學生與工人,結合他晚年臥病香港時“猶欣欣然以國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國難,為國家民族之大幸”來看,“列名單”一事恐怕還應當以歷史的視角看待。 傳記文字可以“為后人驅迷霧”,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別有用心,它也可以“導后人入迷途”。 例如,書中某篇先是作出了一個“大膽假設”: 照理,當年蔡元培力主“清D”,是ZG的死對頭,ZG實在絕無予以紀念的必要,因此有人作出假設,說蔡晚年最后“可能”是ZG黨員…… 隨后來了一番“小心求證”: 至于被人利用,則是另一回事;君子可以欺其方,正是書生政治家所最容易犯上的錯誤!林語堂在《記蔡孑民先生》中說到:“這時有所謂民Quan大同盟,真是莫明其妙。那時開會列席,無非是蔡先生、楊杏佛、魯迅、宋慶齡及共產小姐 AGNES SMEDLEY(案:即史沫特萊)與我數人而已。你想保障民Quan,蔡先生那有不贊成?我那有不贊成?其實我們蒙在鼓里,給人家利用。后來牛蘭事件發生,共產小姐及宋慶齡仆仆長途坐火車到南京去極力營救,我才恍然大悟。”事實確是如此。 憑林語堂一語就能夠斷言“事實確是如此”嗎?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林語堂提到的幾件事。 牛蘭事件發生在中國民Quan保障同盟(即林語堂口中“所謂民Quan大同盟”,以下簡稱“同盟”)成立之前的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六月十七日。七月間,宋慶齡、蔡元培四處奔走“為牛蘭夫婦緩頰”。十月中,陳獨秀被捕,蔡元培、林語堂也曾共同營救。到十二月十七日,他們才以同盟籌備委員會名義介入許德珩等人之事。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一月十七日下午四時,同盟正式開會成立,林語堂參會并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六月,楊杏佛被暗殺,“當時林語堂是同盟的會員,他要求同盟停止工作,說否則同盟的會員都將遭到暗殺”。——順帶一提,這個時間表完全由本書資料得出。史料互證的樂趣和作用略可一窺。 要而言之,同盟成立前大約半年,牛蘭事件就已發生。林語堂既然在牛蘭事件發生后就“恍然大悟”了,為什么十月間仍聯名營救陳獨秀?又為什么在半年后仍然參加了這個同盟?為什么在同盟內又待了半年,發生暗殺事件后才要求退出?此時距離牛蘭事件已過去一年了。如果一年前就“恍然大悟”了,為什么拖到一年后才有所行動? 可見林語堂的“恍然大悟”必定不在當年,而在以后。至于以后是因恍然大悟而自覺被人利用,還是因別的原因而自稱被人利用,無法以一言斷定“事實確是如此”。 言歸正傳,蔡元培先生的四篇傳記都重點著墨于教育工作,可知他一生成就薈萃于斯。本書第三部分《國子學中名祭酒》著眼于此,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大門。走進這扇門,我們可以深入探究蔡元培先生的教育工作經歷與成就、教育理念的形成發展。這不僅是蔡元培先生個人傳記的珍貴資料,也是中國教育史的寶貴財富,更是教育、思想繼續前行的“不忘來時路”。 總說生平傳記,分論各項成就之后,就該“蓋棺論定”,做出總評了。本書第四部分《眾賢評說蔡先生》正為此而設。 必須承認,看到這一部分中眾口一詞的“完人”、“偉大”時,我的確心生疑慮:這是否“因為有了忌諱,就有許多話不敢說,許多材料不敢用,不敢赤裸裸的寫一個人、寫一個偉大人物、寫一個值得作傳記的人物”?抑或是出于善意的為死者諱、為尊者諱、為知交諱?抑或岳麓書社做了取舍?其實,蔡元培先生自述中就坦坦蕩蕩地把林紓對他在北大施政的批評信全文刊發;也坦陳五四運動之初,他對學生參與政治運動持反對態度。本人胸襟如此,后人何須遮遮掩掩呢? 帶著疑慮,我重讀了一遍本書,并搜尋了一遍資料:實在找不到對蔡元培先生的有理有據有力的批評意見了。再讀《眾賢評說蔡先生》,不由得人心服口服。 為文學開生路“給史家做材料”方面,本書相當可觀。“為文學開生路”方面,本書所選篇章的文學性似有不足。寫事件則多平鋪直敘,波瀾不驚。寫人物則多外在行狀,少有深入刻畫。除蔡元培先生幾篇自述外,愚意唯王云五的《蔡孑民先生與我》、洪炎秋的《蔡先生為我解決困難及其遺風對臺大的影響》和林語堂的《想念蔡元培先生》等若干篇較為突出。 也許,這問題源于傳記文學中“傳記”與“文學”的矛盾。也許,這問題原因是本書收錄多為回憶錄或紀念講稿,并非狠下功夫的文學作品。總之,就本書而論,“傳記文學”之“為文學開生路”,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蔡元培先生讀完蔡元培先生傳記,而不談談蔡元培先生其人,有種“入寶山而空回”之感。那就腆顏一談吧。 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溫良恭儉讓”的人格,本書已備述無遺。尤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蔡元培先生的絕非單純的“好好先生”、毫無原則的“菩薩心腸”。 他能包容持不同思想、不同政見的教授進北大講課,但“并不主張假借學術的名義,做任何違背真理的宣傳;不但不主張,而且反對”。 他能包容某些教授私德有虧,但絕不容許他們拉著學生去逛八大胡同——為此他直接開除了一些教授,連英國大使的面子都不買賬。 他雖以思想教育為己任,卻也曾參與研制炸彈、準備為革命而實施暗殺。即使不再親自上陣,他也以這段經歷為榮,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還陳列著手榴彈等物。 誠如林語堂所說: 果然是一位溫文爾雅的長輩,說話總是低微的聲音,待人總是謙和溫恭,但是同時使你覺得他有臨大節凜然不可犯之處。他的是非心極明。 此外,在對待晚輩后進方面,蔡元培先生也實在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錢玄同當面問他“先生的字寫得這樣整腳,怎樣能夠考得翰林?”,蔡元培先生不以為忤,還不慌不忙笑嘻嘻的作答。 傅斯年在老校長面前“奇形怪狀,比手畫腳,有時候大叫一聲”,也未見蔡元培先生批評抑止。 為學生、青年寫介紹信、幫謀出路等事例,更是數不勝數,甚至于有為火車上偶遇的青年教師寫介紹信的軼事。直到晚年精力不逮,蔡元培先生才不得不特地發一啟事,聲明此后“不代人介紹職業”。 可以說,蔡元培先生生前就在不遺余力地“為后人驅迷霧”。他的生平和思想,相信也能借助這本《激蕩百年的回響》,為我們驅散歷史上的迷霧,為彷徨迷茫的年輕人驅散人生的迷霧。 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種種主張,猶如黃鐘大呂,百年來在中國人耳邊奏鳴。本書通過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憶,從多個側面展現他飽經滄桑、功高德勁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傳,記敘他的家世,在舊時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學進行改革以及被迫離職的經過,在海外游學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憶,則通過具體而生動的事實,再現蔡元培新舊兼修、淵博通達的學術,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風,總結蔡元培為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留下的豐厚遺產,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