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狐拜月”作為古代峨嵋內功的瑰寶,歷經無數(shù)先賢口傳心授,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此功法靈感源自狐貍、兔等靈性動物的生活習性,結合人類練功實踐,經過創(chuàng)編與演化而形成。雖然“靈狐拜月”的動作看似簡約易行,但當其與意念修煉相結合時,便展現(xiàn)出無窮的變化與深奧的哲理。練功者需邊練邊悟,逐步深入,方能領略其真諦。 站立自然,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雙腳平行站穩(wěn);兩腿膝部保持自然狀態(tài),不屈不直,不僵不硬;兩手自然下垂,置于胯部兩側,手指微彎,手心向內;全身中正,放松入靜,雙目微閉,留有余光,精神內斂;心態(tài)平和,不聞不問,不急不躁,五蘊皆空,呈現(xiàn)大無為之境。(見圖1) 兩臂從體側緩緩抬起,手掌向上,兩臂呈“一”字形展開;動作要求舒展大方,松而不懈,肩部不上抬,肘部不僵直,腕部微抬;始終保持自然狀態(tài),不刻意用力。(見圖2) 雙手持續(xù)抬至頭頂上方相合,十指相接,掌心空虛,掌根輕觸;十指直指天空,掌根對準頭頂正中的“百會”穴,靜養(yǎng)片刻。(見圖3) 靜養(yǎng)后,頸椎向前上方彎曲,雙手從體前下行至“膻中”穴(中丹田部位);雙手十指相合,指尖對準“印堂”穴;全身進一步放松,臂膀和頸椎彎曲要自然,以舒適為度。(見圖4) 接上式,胸椎、腰椎、尾椎依次向前下方彎曲,脊柱聚攏成球形;球形弧度盡量向外擴大,同時注意各部位的放松。(見圖5) 經過1~3分鐘后,兩手繼續(xù)下行并分開,至臍下時手心向前方左右拉開;與身體成45度夾角,同時尾椎、腰椎、胸椎、頸椎依次抬起展開;脊柱挺直后,胯部向左右兩側撐開,形成圓襠。(見圖6) 此為“靈狐拜月”法的第一步驟,無論健康者還是患病者,無論有無氣功基礎,堅持練習3個月后定會有所收獲。若欲更進一步,提升功力,則需進入第二步驟:動作配合意念心法。第一式:動作同前。意念身體內部污濁之氣從頭頂下沉至足下排出,同時全身真氣沉入下丹田。第二式:動作同前。隨兩手抬起,意念將地氣拔起吸入“勞宮”穴;兩手抬至肩平時,意念宇宙間真氣靈氣亦從勞宮穴吸入,同時吸收周圍花草樹木、山川湖泊之真氣靈氣。第三式:動作同前。將雙手匯集的真氣靈氣聚合成高密度柱體,從百會穴灌入體內,貫通“中脈”;意念持續(xù)但不可過猛,要似有似無。第四式:動作同前。意念聚到體內的氣在下丹田凝結成球狀、有質量的結晶物體,同時微微關注印堂穴。第五式:動作同前。意念下丹田中凝結的球狀物發(fā)光、發(fā)熱,照亮全身,通明透徹,溫暖全身;球體密度逐漸增大。練功過程中始終保持脊柱圓潤和放松。第六式:動作同前。當尾椎第一骨節(jié)挺直時,將下丹田中熾熱的球體移出丹田沖向“會陰”穴;隨腰椎挺直,小球沖向“命門”穴。依次沖過夾脊穴、大椎穴、玉枕穴、百會穴、印堂穴、人中穴;此時舌頭迅速卷起抵住上腭,意念小球通過舌體到達膻中穴、肚臍,最終落入下丹田并溫養(yǎng)之。意念要柔和、動作要緩慢舒展、心情要愉快;整個過程如春回大地、嫩青吐芽般其樂融融。靜養(yǎng)幾分鐘。1.練習本功法必須嚴格遵循上述練功要領和循序漸進的原則。2.逐步練習每個步驟和式子,先熟練動作再配合意念功法。3.練功過程中要謹慎自然,若反應較大需回到原式子練習,不可逾越次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