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地球表面的縮寫。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比例關系,規定符號、顏色和文字注記,把現地地形綜合測繪在平面圖紙上的圖,稱為地圖。依地圖所表示的內容不同,地圖分為普通地圖和專用地圖。普通地圖是綜合反映地球表面現象特征的地圖。專用地圖是反映一種形式幾種主題的地圖。 一、地圖比例尺 (一)比例尺的概念 圖上某線段的長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之比叫地圖比例尺。如圖9-1,圖上水塔至亭子兩點間的長度為1厘米,實地水塔至亭子兩點間的水平距離為5萬厘米,也就是說這幅地圖是將實地縮小五萬分之一繪制的,那么這幅地圖的比例尺就是 或1∶50000。比例尺是一種沒有單位的比值,相比的兩個單位必須相同,單位不同不能比。地圖比例尺的分子通常用1表示,以便了解地圖縮小的倍數,如1∶50000即縮小五萬分之一,1∶100000即縮小十萬分之一。 圖9-1 地圖比例 (二)比例尺的大小和特點 1.比例尺的大小 根據用途不同,地圖比例尺有大小之分。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大小來衡量的。即: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例如1∶2=0.5,0.5就是比值。因地圖比例尺分子都是1,所以,比值的大小又依比例尺分母確定。分母小則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則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50000大于1∶100000,1∶100000大于1∶200000。 2.比例尺的特點 圖幅面積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越大,其圖幅所包括的實地范圍就越小,但圖上顯示的內容就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圖幅包括的實地范圍就越大,但圖上顯示的內容就越簡略。因為地圖的精度是隨著比例尺的縮小而降低的,所以,地圖比例尺越大,則誤差越小,圖上量測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誤差越大,圖上量測的精度也就越低。由于用圖目的和要求不同,因而地圖的比例尺也不同。不同的比例尺,圖上長度相當于實地的水平距離也就不一樣。 (三)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地圖比例尺通常繪注在地圖南圖廓的下方中央,其表示形式有:(1)數字式,它是用比例式或分數式表示的。如1∶50000或5 (2)文字式,它是用文字敘述的形式予以說明的。如:“百萬分之一”、“二萬五千分之一”或“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地500米”等。(3)圖解式,它是將圖上長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的比例關系用線段、圖形表示的。圖解比例尺有直線比例尺、投影比例尺等。地形圖上采用的多是直線比例尺。直線比例尺是用直線(單線或雙線)以不同刻劃加相應注記表示的圖形。如圖9-2為1∶50000直線比例尺。從“0”向右為尺身,圖形上1厘米表示實地0.5千米,2厘米表示實地1千米;從“0”向左為尺頭,圖形上1小格表示50米,10小格表示500米。 圖9-2 直線比例尺 (四)圖上距離的量算 我們了解了地圖比例尺,就可以根據圖上的長度求得實地相應的水平距離;也可以根據實地的水平距離求得相應的圖上長度。部隊組織行軍和戰斗行動時,通常要從圖上了解某地段的實地距離,其方法主要有: 1.用直尺量算 用直尺量算距離時,先用直尺從圖上量取所求兩點間的長度(厘米數),然后乘以該圖比例尺分母,即得相應的實地水平距離(米或千米)。其公式為: 實地水平距離=圖上長度×比例尺分母 00地形圖上量得某兩點間的長為2厘米,求實地 例:在1∶500水平距離是多少米?代入公式得: 實地水平距離=2厘米×50000=100000厘米 為了計算方便,可先將比例尺分母消去兩個“0”,使厘米變為米。如上例的實地水平距離則為:2×500=1000(米) 若已知實地水平距離,同樣可以換算出圖上相應長。其公式為: 圖上長=實地水平距離÷比例尺分母 2.在直線比例尺上比量 用直線比例尺比量距離時,兩腳規、紙條、草棍、線繩等均可做比量工具。先量出圖上兩點間的長度,再到直線比例尺上比量,即可讀出兩點的實地水平距離,如圖9-3。 3.用里程表量讀 在圖上量取較長的彎曲距離時,使用指北針上的里程表較為方便。里程表由表盤、指針及滾輪三部分組成,表盤上刻有:1∶2.50000、1∶50000、1∶100000等比例尺的里程分劃圈,各分劃圈上的數字為相應實地距離的公里數(每一小分劃為1公里),如圖9-4。 4.圖上距離的傾斜改正 (1)按坡度改正。地形圖上兩點間的距離,都是水平距離。由于地形的起伏,實際距離通常大于水平距離。也就是說,實際距離與水平距離之間有一個差值。將 圖9-3 用紙條、兩腳規量讀距 圖9-4 用指北針量讀距離 其差值盡量縮小,使之更接近實地距離,稱為坡度改正。坡度改正數,隨著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按其理論數值,應改正的數值,如表9-1: 表9-1 坡度改正數表 (2)按地形種類改正。由于平均坡度不易求出,所以,有些部隊在實際運用時,通常按實際地形的經驗數據來進行距離改正(見表9-2)。由于這種改正方法比較簡便、易記,因此部隊使用較廣泛,其計算方法與上述方法相同。 表9-2 按地形種類改正數表 二、方位角 方位是方向。從某點的指北方向線起,依順時針方向到目標方向線之間的水平夾角叫該點的方位角。在軍事上通常用密位或度來表示。在軍用地形圖上有三條指北方向線,一條是地理坐標縱線,稱真子午線,一條是平面直角坐標縱線,另一條是磁北方向線。稱磁子午線。從某點的指北方向線與三條不同的方向線之間的水平夾角,分別構成真方位角、坐標方位角、磁方位角。稱偏角或三北方角,如圖9-5。三北方向角共構成十種不同的偏角,在每幅地圖上,均繪制有該圖的偏角圖,以供使用時計算角度的偏差。 圖9-5 方位角的種類 三、坐標 (一)地理坐標 確定地面某點位置的經、緯度數值,叫該點的地理坐標。指示和確定某點地理位置,要先緯度后經度,通常用度、分、秒表示。 1.地理坐標網的構成 地理坐標網是由經線和緯線構成。它的構成和起算是全世界統一規定的。緯度以赤道為零起算,向南、向北各90°;經度以本初子午線為零起算,向東、向西各180°。地球表面上任意一點,都有一條經線和一條緯線通過。因此,都可以用相應的一組經、緯度數值指示和確定。 2.地理坐標網的標注 1:2.50000~1:100000地圖,只繪有平面直角坐標網。在南、北內圖廓線端點注記有緯度值;在東西內圖廓線端點注記有經度值。在內、外圖廓間還繪有緯、經分度帶,分度帶的每個分劃表示一分。將東、西內圖廓間相同數值緯度分劃連接起來;將南、北圖廓間相同數值經度分劃連接起來,即可構成地圖坐標網。 3.地理坐標的量取 地理坐標的量取,通常使用兩腳規量取。 (二)平面直角坐標 確定平面上某點位置的長度值,叫該點的平面直角坐標。平面直角坐標在軍事上應用很廣。 1.平面直角坐標網的構成 在地形圖上的平面直角坐標網,是按高斯投影繪制的。每投影帶的中央經線為縱軸(X軸),赤道為橫軸(Y軸),其交點為坐標原點(O)。這樣,每一個投影帶便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坐標系。高斯投影平面坐標縱坐標(X)以赤道為零起算,向北為正,向南為負。因我國位于北半球,所以縱坐標都是正值。 2.坐標的注記 為了指示和確定點在圖上位置,平面直角坐標網要進行坐標注記。圖上東、西圖廓間坐標橫線上的注記為縱坐標值;南、北圖廓間坐標縱線兩旁標記為橫坐標值。 3.平面直角坐標的應用 平面直角坐標,主要指示和確定目標在圖上位置,也可根據方格估算距離和面積。指示和確定點的位置時,要嚴格按先縱坐標后橫坐標的順序進行。 四、地物符號 地表面的固定性物體,在地形圖上,是用圖式中規定的圖形、顏色和注記表示的。這些規定的圖形符號,叫地物符號。它是構成地圖的重要因素,是地圖的語言。使用地圖,就必須識別地物符號,了解其規律和相互關系。 (一)符號的圖形特點及分類 1.符號的圖形特點 地物符號的圖形,依其圖形形狀,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如圖9-6。 (1)圖形與地物的平面相似。這類符號的圖形與地物的下正投射后的平面形狀相似,并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所以,正形圖形。一般用以表示實地面積較大的地物,如居民地、森林、河流、公路、橋梁等。 (2)圖形與地物的側面形狀相近。這類符號的圖形與地物的側面形狀相近,所以叫側形圖形。一般用以表示實地面積較小的獨立地物,如針葉樹、煙囪、水塔等。 (3)圖形與地物的有關意義相應。這類符號的圖形是根據實地地物的形狀,按照象形、會意的方法構圖的,所以叫象征圖形。具有形象和富有聯想的特點,如氣象臺(站)、變電所和礦井等。 圖9-6 地物符號的特點 2.符號的分類 地物符號按其與實地地物的比例關系,可以分為4類: (1)依比例尺符號(又叫輪廓符號)實地面積較大的地物,如大的居民地、森林、江河與湖泊等,其外部輪廓是依比例尺縮繪的,內部文字注記是按配置需要填繪的。在圖上可了解其分布、形狀和性質,量相應實地的長、寬和面積。這類符號的輪廓線與實地地物的輪廓相一致,輪廓轉折點位置的精度高,可供部隊指示目標。但輪廓內的文字注記,并不代表實地物體的真實位置,而只說明物體性質的作用,如圖9-7。 圖9-7 依比例尺符號 (2)半依比例尺符號(又叫線狀符號),實地上的窄長線狀地物,如道路、城墻、土堤、通信線等。這類符號的轉折點,交叉點是按實地地物精確位置測定的,其長度是按比例縮繪的,而寬度則不是按比例縮繪的。這類符號在圖上只能量取相應的長度,而不能量取寬度和面積。其轉折點、交叉點可作為方位物和明顯目標,如圖9-8。半依比例尺符號有:單線鐵路、公路、磚石城墻、高壓電線、管道等。 圖9-8 半依比例尺符號 (3)不依比例尺符號(又叫點狀符號)。實地上一些對部隊戰斗行動有影響或方位意義的獨立地物,如突出的樹、亭、塔、油庫等,因其實地面積很小,不能依比例縮繪在地形圖上,只能用規定的符號表示。其準確位置在符號的定位點上,在圖上可了解實地物的性質和位置,但不能量取大小。不依比例尺符號有:三角點、土堆、彩門、鼓樓、水車、古塔等。如圖9-9。 圖9-9 不依比例尺符號 (4)說明和配置符號。說明和配置符號主要是用來說明、補充上述三類符號不能表示的內容。說明符號是用來說明某種情況的,如表示街區性質的暈線,表示江河流向的箭頭等;配置符號是用來表示某些地區的植被及土質分布特征的,如草地、果園、樹林、路旁行樹、石塊地等,如圖9-10。說明和配置符號只表示實地某些地物的分布情況,不表示其真實的位置和數量。圖9-10中,說明符號有:蓮花鎮街區的暈線(豎固街區)、蓮花河流向的箭頭;配置符號有:路旁行樹、稻田等。 圖9-10 說明和配置符號 (二)注記 地物符號,只能表示地物的形狀、位置、大小和種類,但不能表示其質量、數量和名稱,因此,還需用文字和數字予以注記,作為符號的補充和說明。注記共有三種: 1.名稱注記 (1)居民地名稱。大中城鎮居民地用“等線體”字;名稱用“中等線體”字;農村居民地名稱用“仿宋體”字注出;注記一般用水平字列,必要時才用垂直、雁行字列。 (2)山和山脈名稱。獨立高地、山隘等一般用“長中等線體”字,并以水平字列注在山頂上方;山嶺、山脈走向等用“聳肩等線體”字(字的豎劃應垂直南圖廓),標注在山嶺、山脈走向的中心線上。 (3)水系名稱。包括海洋、海峽、海港、海灣、江河、溝渠、湖泊、水庫、池塘等,都用藍色的“左斜宋體”字,按地物面積均勻排列注出。 (4)地理名稱。島嶼、草原、沙漠、灘礁、海角等,均用“宋體”字;群島名稱用“扁等線體”字,按地形面積的大小和長度適當注出。 2.說明注記 說明注記是用來說明地物的性質和特征的。如:水的咸、淡,公路路面質量,徒涉場底質,塔形建筑物的性質等,均用“細等線體”字簡注在符號內或一旁。 3.數字注記 數字注記是用來說明地物的數量特征的。數字注記在圖上分為分數式和單個數字兩種形式。分數式注記中,分子一般表示地物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分母表示地物的深度、粗度和載重量。單個數字注記,一般表示地物的高度、深度、比高、流速、里程、界碑編號或山隘通行和時令河有水的月份等。里程碑公里數、界樁編號等用“斜宋體”字,其他數字用“正等線體”字,各種數字注記的顏色均與圖形符號的顏色一致。 為了提高地形圖的表現力,豐富地形圖內容,使地形圖層次分明、清晰易讀,地物符號采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地物的性質和種類。目前,我國出版的地形圖為四種顏色,其規定如下表: 表9-3 地圖符號顏色規定表 (三)定位點的規定 在地形圖上,不依比例尺和半依比例尺地物符號,一般都是放大后在圖上表示的,因此,這些符號在圖上就有個定位點的問題,在圖式中都有明確規定。 1.不依比例尺符號的定位點規定。不依比例尺符號主要是指獨立地物符號,其定位點的規定如圖9-11。 2.半依比例尺符號的定位線規定。半依比例尺符號主要是指線狀地物符號,其定位線的規定,成軸對稱的在符號的中心線,不成軸對稱的符號在底線或邊緣上。 (四)識別與記憶符號的一般規律 地物符號雖然很多,但識別和記憶這些符號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主要規律是:符號圖形的設計,通常是以抽象概括的方法,把復雜地物用有規律的圖形典型化,作為設計符號的基礎。因此,每個地物符號都具有象形的特點,其符號的圖形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一是選擇地物最有代表性的部位。如氣象站符號,以風向標表示;礦井符號,以采礦的風鎬表示;水(風)車符號,以水輪或風葉表示等。 二是用容易產生聯想的圖形。如變電所符號,以房屋的上方示意有電表示;廟、亭和鐘鼓樓符號,以我國古代傳統的大屋頂建筑形式表示;竹林符號,以象征竹葉的圖形表示;石塊地,以象征有棱角的三角石塊表示等。 三是用象征會意的圖形。如:境界符號,因實地無明顯形狀,故用虛線表示;河流流向和海洋潮流符號,用有指向的箭形符號表示;發電站符號,以發出電輸往四面八方的房屋的四角繪有箭形的符號表示等。 圖9-11 定位點的規定 (五)識別與使用地物符號應注意的問題 1.地物位置的準確程度 符號在圖上是有準確位置的。隨著地圖比例尺的縮小,其準確程度就會有所降低。但是,重要的點位,如控制點、高程點、線狀符號的交叉點和轉折點,以及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的輪廓線等,即使在比例尺縮小的情況下,其位置依然準確。 2.地物的綜合取舍 地形圖上的符號一般都經過了制圖取舍綜合,即數量上的取舍和形狀上的綜合。因此其形狀、數量、分布等并非與實地完全一致。如成片的房屋,在圖上是用街區符號表示的;密集居住區的獨立房屋有取舍,一般是外圍的準確。稻田符號,最上和最下一個梯田坎位置準確;在水網地區,溝渠一般是保留主要的,舍去次要的等。 3.地物的位移 有些線狀地物符號,如鐵路、公路、街道等,都是寬度夸大了的符號,比例尺愈小夸大就愈利害,這種符號由于寬度的夸大,必然引起兩旁其他符號(房屋、獨立地物等)的位移。因此,在鄰近的符號中,主要的、高一級的地物符號,其位置是準確的;而次要的、低一級的地物符號,其位置可能不準確,但相關位置是正確的。 4.地物的實地變化 實地地物,由于自然和人工的作用,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地圖測制工作剛一完成,實地就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因此,使用地圖時,除注重地圖的內容外,必要時還應作實地調查,或利用最新資料(航空照片、兵要地志等)校正地圖內容。 五、地貌判讀 地貌,主要是指地球陸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變化形態,如山地、丘陵地、谷地和草原等。它和水系一起,是構成地圖要素的自然基礎。在地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等高線法、暈渲法、分層設色法、寫景法及組合法(如等高線加暈渲)等。等高線法,是現代地形圖表示地貌的主要方法,雖然缺乏立體效果,但能科學地反映地面起伏形態及其特征;能準確地量測地面點的高程和坡度;判定山脈走向、地貌類型以及微型地貌特征(小山頂、凹地、溝谷等),是目前軍事上主要使用的地圖表示法。 (一)等高線表示地貌 1.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線,是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曲線。我們在水庫邊上,看到水庫的岸坡上,有一道道層次分明的水涯線痕跡,隨著地形的凸凹、蜿蜒曲折,自然閉合,好像雕刻專家刻畫一樣。其實,那是水平面上從最高水位到最低水位的變化過程中,撞擊岸坡留下的標記。實地水庫的水面邊線就是一條等高線。從水庫的水涯痕跡線我們就可聯想出等高線的構成原理,如圖9-12。假想把一座山從底到頂按相等的高度,一層一層的水平切開,這樣,在山的表面就出現了許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線,再把這些截口線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線圖形。因為同一條曲線上和中點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線。地形圖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顯示地貌的。 2.等高線表示地貌的特點 (1)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等,每一條等高線都是閉合曲線。 (2)在同一幅地形圖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條件下,等高線多,山就高;等高線少,山就低。凹地相反。 (3)在同一幅地形圖上或同一等高距條件下,等高線間隔密,實地坡度陡;等高線間隔稀,實地坡度緩。 圖9-12 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 (4)圖上等高線的彎曲形狀與相應實地地貌形狀相似。 3.等高距的規定 相鄰兩條等高線間的實地垂直距離叫等高距。等高距的大小決定著地貌表示的詳略,等高距小,等高線就多,地貌表示就詳細;等高距大,等高線就少,地貌表示的就簡略。由于實地起伏程度不同,坡度大小不一,因此,等高距應根據地區的地貌特征,地圖比例尺和地圖的用途等情況來規定。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等高距的規定如表9-4: 表9-4 等高距的規定 4.等高線的種類和作用 等高線按其作用不同分為四種,如圖9-13。 (1)首曲線。又叫基本等高線,是按規定的等高距,由平均海平面起算而測繪的細實線,線粗0.1毫米。用以顯示地貌的基本形態。如在1∶50000圖上的首曲線應依次為10米、20米、30米…… 圖9-13 等高線的種類 (2)計曲線。又叫加粗等高線,規定從高程起算面起,每隔四條首曲線(即五倍等高距的首曲線)加粗描繪一條粗實線,線粗0.2毫米,用以數計圖上等高線與判讀高程。如在1∶50000圖上的計曲線應依次為50米、100米、150米…… (3)間曲線。又叫半距等高線,是按1/2等高距描繪的細長虛線,用以顯示首曲線不能顯示的某段微型地貌,如小山頂、階坡或鞍部等。 (4)助曲線。又叫輔助等高線,是按1/4等高距描繪的細短虛線。用以顯示間曲線仍不能顯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間曲線和助曲線只用于局部地區。所以它不像首曲線那樣一定要各自閉合。除描繪山頂和凹地的曲線各自閉合外,表示鞍部時,一般只對稱描繪,并終止于適當位置;表示斜面時,一般終止于山背兩側。在圖9-13中,有首曲線、計曲線、間曲線、助曲線四種等高線。對于獨立山頂、凹地以及不易辨別斜坡方向的等高線,還要繪出示坡線。示坡線是與等高線相垂直的短線,是指示斜坡的方向線,繪在曲線的拐彎處,其不與等高線連接的一端指向下坡方向。如圖9-14。 圖9-14 示坡線 5.高程起算和注記 地形圖上的高程,都是從同一基準面起算的。 我國規定:把“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全國統一的高程起算面,高于該面為正,低于該面為負(負值前面加負號),故稱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從黃海平均海水面起算的高程,叫真高,也叫海拔或絕對高程。從假定水平面起算的高程,叫假定高程或相對高程。由物體所在地面起算的高程,叫比高,它是相對高程的一種。起算面相同的兩點間高程之差,叫高差,如圖9-15。 圖9-15 高程與高差 (二)地貌識別 地貌的外表形態盡管千差萬別、多種多樣,但它們都是由某些基本形態組成的。這些基本形態是:山頂、凹地、山背、山谷、鞍部和山脊等,如果認識了這些基本形態,識別等高線圖就比較容易了。 1.山頂、凹地 山頂是山的最高部位。山頂依其形狀可分為尖頂、平頂和圓頂等。圖上表示山頂的等高線是一個小環圈,有的環圈外繪有與等高線垂直的短線,叫示坡線。比周圍地面低下,且經常無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積的低地稱貧地,小面積的低地稱凹(洼)地。圖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線是一個或數個小環圈,并在環圈內繪有示坡線,如圖9-16。 2.山背、山谷 山背,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凸起部分,很像動物的脊部。下雨時,雨水落在山背上面就向兩邊分流,所以最高凸起的棱線又叫分水線。圖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線以山頂為準,等高線向外凸出,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起的連線,就是分水線,如圖9-17。山谷,是相鄰山背、山脊部之間的低凹部分。由于山谷是聚水的地方,所以最低凹入部分的底線又叫合水線。圖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線與山背相反,以山頂或鞍部為準,等高線向里凹入(向高處凸出),各等高線凹入部分頂點的連線,就是合水線,如圖9-17。山谷橫剖面的形狀有尖形的、圓形的和槽形的三種。尖形谷的橫剖面是上部寬敞,底部近于圓弧狀,等高線圖形為“U”形;槽形谷的橫剖面如同水槽上寬下窄的幾何梯形,等高線圖形為“V”形。 圖9-16 山頂、凹地 圖9-17 山背、山谷 3.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連兩個山頂間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馬鞍狀,故稱鞍部。圖上是用一對表示山背和一對表示山谷的等高線顯示的,如圖9-18。山脊,是由數個山頂、山背、鞍部相連所形成的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線叫山脊線,如圖9-19。 圖9-18 鞍部 圖9-19 山脊 (三)高程與高差的判定 在地形圖上判定高程和高差,是根據等高距和高程注記進行的。要判定得迅速、準確,就必須掌握判定的方法。 1.高程的判定 在使用地形圖時,經常要判定點位的高程,如炮兵射擊,為了確定高低角,就要知道火炮陣地、觀察所和目標的高程。圖上判定高程的方法是: (1)先從南圖廓外查明本圖的等高距,在判定點附近找出控制點或等高線的高程注記。 (2)根據判定點與已知高程注記的關系位置,向上或向下數等高線,并加(減)等高距。 (3)根據判定點所在的位置,判定其高程:當點在等高線上時,判明該等高線的高程就是該點的高程;當點在某兩條等高線之間時,應先判明其上下相鄰兩等高線的高程,再按該點所在等高線間的部位進行計算;當點在高地頂點或鞍部時,先判定該點下一條等高線的高程,再判定該點高程。 2.高差判定 判定兩點的高差時,應先分別判定兩點的高程,然后相減即為兩點的高差。 (四)地面起伏與坡度的判定 1.地面起伏的判定 在圖上判定戰斗行動區域或行進方向上的起伏狀況時,首先應根據等高線的密疏情況、高程注記、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判明各山脊的分布狀況和地形總的下降方向,再具體分析山頂、鞍部、山脊、山谷的分布,詳細判明起伏狀況,如圖9-20。其判定根據如下: 圖9-20 起伏與坡度判定 圖9-21 坡度判定 (1)根據等高線的密疏判定。一般等高線密的地方,坡度陡、地勢高;等高線稀的地方,坡度緩、地勢低。 (2)根據高程注記判定。高程點高程遞增為上坡方向,遞減為下坡方向,等高線的高程注記,字頭朝向上坡方向。 (3)根據示坡線判定。示坡線與等高線相連接后端是上坡方向,另一端指的是下坡方向。 (4)根據河流繪有的流向符號,從而判斷河的上下游,明確傾斜方向;當一組等高線在河流一側時,靠近河流的等高線低,遠離河流的等高線高;當一組等高線橫向穿插河流時,上游的等高線是上坡方向,下游的等高線是下坡方向。 (5)根據山的各部形態判定。山頂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腳低;山地高,平原洼地低等,通過圖上各部形態的等高線圖形就能判定其高低或上下坡方向。 具體判定時,應根據上述方法,逐片逐段地進行。 2.坡度的判定 坡度是斜面對水平面的傾斜程度,坡度的大小通常以度數表示,也有用百分數表示的。在圖上判定坡度時,常用坡度尺量讀。 在地形圖的南圖廓的下方都繪有坡度尺,如圖9-21。坡度的底線上,注有1°至30°的坡度數值和3.5%~58%的百分數,從下至上有6條線(1條直線,5條曲線),可以分別量取2~6條等高線間的坡度。量取兩條等高線間的坡度時,先用兩腳規(紙條、草棍等)量取圖上兩條等高線間的寬度,然后到坡度尺的第一條曲線與底線間的縱方向上去比量,找到與其等長的垂直線,即可讀出相應的坡度,如圖9-21,量得大車路的最大坡度為2°。如幾條等高線的間隔大致相等時,可一次量取2~6條等高線的間隔,量取幾條等高線,就在坡度尺相應的曲線上比量幾條,然后讀出相應的坡度。 (五)地貌判定應注意的問題 利用等高線判讀地貌起伏時,必須是一組等高線才能進行,單憑一條等高線很難判定地貌的形態;判讀地貌形態,量算高程、坡度等,必須在大于1∶100000的地形圖上才能進行,因為等高線是經過綜合取舍編繪出來的,小于1∶100000的地形圖,只能起反映地貌大致形態和高程統計的作用,所以在這類圖上量算坡度,就很難做到與實地一致準確;由于等高線之間有一定距離,所以它就無法表示出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地形變化,這就使得一些微小地形遺漏在兩等高線之間。因此地圖與實地就不可能一模一樣,甚至有一些山頂和鞍部的點位以及高程,無法準確判讀;有些地區,如山地,由于坡度太陡,等高線十分密集,圖上兩條計曲線之間很難畫出4條線,因此,畫圖時采用了“合并”或“略繪”首曲線的辦法,即兩計曲線只繪3條、2條,甚至1條首曲線。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產生錯覺或誤解;在地形圖上,有時可能出現局部地區等高線圖形與實地不符的情況,此時,應根據附近等高線圖形和其他圖形特征進行綜合分析,以得出正確的判讀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