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歷程,春秋一級制,戰國二級制,秦漢二級制,魏晉南北朝為三級制,隋朝為二級制,唐、宋為三級制,元、明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混合制,主要是四級制,清代是三級制。總體來說,中央集權制的前期行政區劃以二級制為主,中后期以三級制為主,“道”“路”最初都是監察區,后轉化為行政區。 1.萌芽時期(先秦) 公元前21C~公元前3C 商周實行“分封制”,不存在行政區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語·晉語》“君實有郡。夏商西周時期沒有完善的地方行制度。郡、縣均出現在春秋前期,且設郡晚于設縣,地位也低于縣,經濟開發程度低于縣,不如縣那么富裕。《左傳》趙簡子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2.郡縣制時期(秦、漢), 歷時四百多年(前3C~公元2C) 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是郡縣制,它萌生于春秋,演進于戰國,正式確立于秦朝。秦始皇采納廷尉李斯的建議“不立尺土封,分天下為郡縣(《漢書、地理志》)”“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京師為內史。郡縣制在中國確立。 3.州制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州”延續了四百年左右。 行政區劃的“州”一級出現于西漢武帝,《漢書·武帝紀》說,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 州 。”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制史為州牧, “州”開始成為一級行政區實體,出現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別制度。 4.道(路)制時期(唐、宗) 7C初至13C后期,達六百多年。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道下轄府、州,府、州下統縣。后在內陸重要地區置都督府,邊地置都護府,形成都護制。形成道——府(州)——縣三級制,后期道——節度使——府(州)——縣制。節度使原為邊關的軍事制度,后演變為內陸行政區劃單位。 宋太宗時改道制為路制,路下為府、州。府與州同級,但地位受略高于州。后還出現軍、監行政單位。宋代最基本的是路——州——縣,州級單位有府、州、軍、監,縣級單位有縣、軍、監。 唐宋始終實施三級行政區劃,道(路)——府(州)——縣。 5.省制時期(元、明、清) 13C后期至20C初 元 行省——路——府(州)——縣 明 太祖改革行省制(廢除),設布政使司,罷中書省,原中書省所轄地區歸六部,名為直隸(即京師),形成市政使司(省)——府——州——縣四級區劃。 清 康熙初改布政使司為省,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數州和縣。形成三級行政區劃: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