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寒論》里,有一個名方,小青龍湯,可以治療肺中濕冷的癥狀,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傷寒論》第四十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龍湯主之。”第四十一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以青龍為名,很容易理解其方義,青龍是古人所說的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能發散,并能治水,這就是說,青龍負責萬物的生長發育,龍入江海,必翻波逐浪。類比到病證上來說呢,病人遇寒就咳嗽、咳痰,就喘息,就是體內表寒不通了,有水飲了。用小青龍湯,就如同給他的體內放一條龍進去,龍興則云升,以發散表邪,云升則雨降,病人體內的水氣就像江河一樣流入大海了。正如明代醫家許宏在《金鏡內臺方議》中所說:“謂之曰小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分利水氣,越超乎天地之間也。”這也包括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子都有發汗逐飲之功,猶如青龍在天興云治水,表有寒而里有熱,寒熱俱重的要用大青龍湯;表有寒而里有飲的應用小青龍湯。原方:麻黃10-15g,芍藥10-15g,細辛3-6g,干姜10-15g,甘草10-15g,桂枝10-15g,五味子3-6g,半夏10-15g。方中麻黃、桂枝配伍辛溫泄衛,發汗解表力強;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白芍、炙甘草酸甘護營,五味子收肺氣定喘,三藥一防肺氣耗散,二緩麻黃、桂枝、干姜、細辛之剛猛。諸藥共奏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之功效,當肺里面又濕又冷有寒邪在咳嗽的時候,我們就用小青龍湯。從肺的生理特性而言,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燥濕,解剖形態上連氣道,與喉、鼻相通,又覆蓋五臟六腑,位置最高,故外邪侵襲肌體,最易犯肺而致病。其中,外感風寒是引起咳嗽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人體津液輸布和排泄發生障礙,停留于體內,可形成痰飲。古人云:肺為貯痰之器,痰飲貯于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可發為咳嗽。故素有痰飲之人,又外感風寒后,外寒容易引動內飲,寒飲犯肺,發為咳嗽,治以發散風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臨床常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臨床癥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咳嗽痰稀、氣逆喘嗽、舌苔白滑等。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由于常年咳喘,導致肺氣虛弱。肺氣虛,則無法輸布水液,于是水濕凝聚,成為痰飲。這個痰飲沒事的時候,就潛伏在患者體內,不顯山不露水,等到患者不慎外感風寒了,那好了,這水飲之邪就被逗引起來了。所以說,這個小青龍湯也是老慢支在不小心感寒以后,水寒相搏,出現咳喘痰嗽不已、難以平臥、無法自持時的救急之方。濕性重濁粘滯,前期易協風、寒之邪作祟,使機體出現“周身酸楚、咳嗽咯痰、胃腸不適”等癥狀,后期濕邪極易入里郁而化熱,濕毒入血,蒙蔽清竅。現在人缺乏運動,喜冷食、冷飲,熬夜,肥胖,造成中焦、上焦寒的很多,一發病就咳嗽,咳白痰,舌苔白膩的,再加上有惡寒發熱的,都可以用小青龍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