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繼續介紹《閱讀理解深講課》中對《琵琶行并序》的閱讀分析。 正文: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繼續進行敘事,寫彈奏的曲目,也是后面內容的總體概括,即后面大段描寫的音樂,就是《霓裳》和《六幺》這兩首音樂。這種總分寫法,結構清晰、內容明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從這兩句開始,直到段落結束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都是對音樂的描寫,但與前面抒情化描寫不同,這些文字是相對客觀的描寫。因為從這里開始,詩人進入美妙音樂之中而暫時忘情忘我,離愁別緒以及心中的“聲聲思”“不得志”“無限事”等,都暫時拋諸腦后,得到一時解脫。就是說,詩人進入了審美的境界。審美的特點,后文將有詳細介紹。因此,不能采用抒情化的描寫方法。 第1句,采用對稱句式,分別以急雨、私語形容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之聲,是以聲覺來表現聲覺。其中,“私語”帶有一定情感成分,但不多也不明顯。 第2句,描寫大弦、小弦交錯之聲,比喻為“大珠小珠落玉盤”。珠落玉盤的聲音,本身并不好聽,與大弦小弦的聲音也相差甚遠,因此,這里主要是以珠玉的物質貴重和形象質感的視覺,引發聲音美妙的聯想,屬于以視覺表現聽覺。這種比喻寫法是高超的、創新的。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像黃鶯在花下啼叫一樣婉轉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艱難流過。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 第1句,看似以黃鶯啼叫、泉水流聲來比喻音樂之聲,實質上是描寫了一幅花底鶯啼、冰下流泉的畫面,來引發對音樂的美好聯想,仍然屬于以視覺表現聽覺。“幽咽”二字,帶有一種哀怨的情感色彩,為后面描寫彈者身世埋下伏筆,并與前面“似訴平生不得志”在情感上暢通。可見,詩人更深地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審美體驗。 第2句,是對第1句“幽咽泉流冰下難”的展開,以“冰泉冷澀”觸覺表現“弦凝絕”的聽覺,進一步刺激冰泉冷凍的視覺,表現“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前一句描寫音樂暫歇,這里則暫停對音樂的描寫,轉向抒情,詩人從忘情忘我的境界中出來,心里激起“幽愁暗恨”。這里的“幽愁暗恨”,與前面的“幽咽”“似訴平生不得志”,在情感上是一脈相承的。 “幽愁暗恨”是一種難以表達、難以捉摸的情緒,但它又確實存在。這種感受,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受是一致的。以無聲卻勝似有聲的聽覺感受,來表現難以捉摸卻真切存在的“幽愁暗恨”。這是非常高明的表現方法,把難以表達的情緒具象化、聽覺化。如何把難以表達的事物和情感有效地表現出來,更好地傳達給讀者,正是修辭手法要解決的問題。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前面跳出忘情忘我的境界,感受到內心的“幽愁暗恨”,這里則描寫突然來臨的樂聲。 第1句,銀瓶乍破、水漿迸發、鐵騎突出、刀槍錚鳴,以畫面和聲音來激發對樂聲的聯想。 第2句,以“收撥當心畫”的動作和“裂帛”的聲音來表現彈奏的停止,有很強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音樂停止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是一個大視角的空鏡頭,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音樂的余韻之中。 “唯見江心秋月白”與前面的“別時茫茫江浸月”,都是描寫江上月色,“別時茫茫江浸月”強調的是詩人離別是茫然的心理,“唯見江心秋月白”強調的是萬籟俱寂,眼里只有江心秋月,其他事物在詩人沉浸于音樂的心理視野里都消失不見了,包括夜間各種自然界的聲音都消失了,“東船西舫悄無言”。這是一種感知的變異,表現了詩人完全沉浸于音樂余韻的狀態,處于完全的審美體驗之中。 通過感知的變異表現特定思想情感,具有很強表現力。 這段對音樂的描寫,開創了以文字寫音樂的巔峰。主要截取彈奏過程中的幾個有特點的部分,靈活運用聽覺、視覺、觸覺文字來表現音樂。這樣,本來無法用文字描寫的音樂,就轉換成了鮮明的、生動的細節性形象,從而轉入文學最擅長的描述領域,最大限度發揮了文學的表現力。比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以珠玉珍貴的形象引發音樂美妙的聯想;“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完全脫離音樂本身,以聲畫結合的形象來引發對音樂的聯想。 這段文字描寫音樂的天才之處,就在于詩人把文字難描述的音樂轉換為文字最為擅長的形象描述,這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開拓性創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