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津湖》正在熱映中,已經有很多人看過了這部電影。而從電影聯系到歷史,現在人們對當年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即現在俗稱的長津湖戰役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長津湖戰役時,志愿軍第9兵團的參戰部隊及所屬兵力的情況。 現在大家談起長津湖戰役時,一般都知道9兵團當時的兵力數是15萬人左右,有些朋友還喜歡用這個15萬人來單獨對比美軍的陸戰1師。 實際上在當時的東線戰場,我們的對手除了這個陸戰1師外,還有美軍陸軍第3師、第7師,韓軍首都師團、第3師團及少數其他國家的軍隊,總計地面部隊約10萬人。除了地面部隊外,美軍還有大量的戰艦、戰機投入了作戰,而后一部分經常是被人所忽視的。 ![]() 如果忽視了美軍海空力量的存在,那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海空力量的威脅,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炮兵使用和步兵運動、作戰、傷員轉運便不會那么艱難;而如果沒有這些海空力量的支援,美軍地面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將大為下降。 將這些因素拋開,單純對比雙方地面部隊的戰斗力,那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而在美韓軍隊的地面部隊中,以陸戰1師戰斗力最強,其次是美7師,再次是美3師。至于戰爭初期的韓軍戰斗力,大家都懂,具體分個高下的話就是首都師團戰力大于第3師團。 由于東線戰場的特殊情況,在雙方最開始交戰的時候,并不都是全部部隊都擺在一起參戰了。志愿軍這邊是20軍和27軍的主力參戰,美韓軍這邊是陸戰1師主力和美7師一部參戰,雙方其余部隊都還在各自后方或在戰場的側翼,當然后來也各有交戰。 在戰役中,美軍陸戰1師的主力遭到重創,美7師第31團級戰斗隊主力被殲,再加上美軍也有大量的非戰斗減員,所以使得美軍在東線的這兩大主力都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了,光看統計數字的話,好像美軍損失并沒有特別大,怎么就打擊不小了呢? ![]() 這實際上跟美軍的編制情況有關,因為美軍作戰師的編制很大,有大量的技術兵種,反倒是一線戰斗兵比例相對較低。 一線部隊的戰斗兵損失后,美軍的戰斗力就會大大下降。而當時美軍出現戰斗傷亡和非戰斗傷亡的兵員中,大都是一線戰斗兵。所以只看比例的話似乎不是特別高(其實也不低了),但其實對戰斗力的損害程度是極大的。 而為什么陸戰1師和美7師受創后,東線美軍就要跑呢? 除了整體的戰爭形勢外,因為這兩個師最能打,后面的美3師是新上陣的菜鳥,部隊內編有大量韓籍兵,戰斗力不強,其余的部隊干脆就是韓軍,戰斗力更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東線志愿軍打敗了美軍當時的主力部隊,而且西線也取得大勝,這才迫使美軍第10軍從東線溜號,而且從此之后再也沒能打回來。 現在有些人總喜歡吹捧美軍,說什么美軍啥事兒沒有,全身而退,好像美軍不是被打跑的一樣。 ![]() 美國長津湖紀錄片中所承認的結論 其實美軍都承認長津湖之戰它們失敗了,戰線就在哪兒擺著呢,騙不了人。美軍真啥事兒沒有,那就不是往南跑,而是向北攻了。美軍現在一直強調的也只是陸戰1師突圍成功,只不過是在敗戰中找亮點而已。 之所以談9兵團前先講這些,主要是每次寫相關文章就會有人在后面刷這些屁話,索性就在前面先把話說明了比較好。 接下來我們具體談談9兵團當屬所屬的部隊,以及各軍的兵力情況。 ![]() 大家都知道9兵團是三野的部隊,再往前就是華野部隊,在解放戰爭中殲滅了眾多蔣軍的重兵集團,打出了很多經典的戰例來。 華野和后來的三野,其實是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老底子,所以華野/三野的各縱隊/軍的前身不是老八路就是新四軍。 其中20軍的前身是華野1縱,再往前就是新四軍的主力部隊了;而26軍和27軍的前身分別是華野8縱和9縱,都是山東八路軍的老底子。長津湖戰役時,各軍還分別編入了1個師,其中有膠東部隊,也有蘇北部隊,這里我們也提一下。 其實我軍的野戰縱隊,大家也都知道大體是個什么樣的編制,基本就是等同于后來的軍,華野的縱隊當時一般采用的是縱隊——師的編制。 由于華東戰場的我軍長期直面國軍重兵集團的進攻,所以野戰縱隊的兵力長期以來是不甚充實的。當然,這個不充實指的是相對于理想情況和比較當時東北野戰軍的縱隊而言。其實比起其他野戰軍來說,華野的縱隊兵力也不算太少。 以1948年淮海戰役時的情況來說,20軍的前身華野1縱的兵力數為25055人,8縱的兵力數為26874人,9縱的兵力數為31091人。 ![]() 淮海戰役打得很殘酷,華野各縱隊的減員都很大,但是我們當時采取的是即俘即補的策略,大量解放戰士直接火線參軍。同時后方老根據地還在不斷地輸送兵員,補充主力部隊。所以到淮海戰役結束后,各縱隊的兵力數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不少。 1949年2月,華野改稱第三野戰軍,部隊按照統一番號整編,所屬部隊編為4個兵團、15個軍、2個縱隊,兵力共計58.1萬余人。此后隨著傷愈老兵的歸隊和新單位的組建,三野的兵力進一步增加。 到1949年4月渡江戰役時,三野投入作戰的總兵力便達到了65萬人,占到了“百萬雄師過大江”兵力數的三分之二。 此時三野各主力軍的兵力已經比較充實,主力師的兵力基本都超過了1萬人,達到了比較理想的編制狀態。 在渡江戰役中,三野殲敵約30萬人,此后主力部署在蘇浙滬一帶,第10兵團則向福建進軍。 ![]() 其中9兵團所屬各軍的任務是警備江浙沿海一帶,并進行渡海作戰訓練,兵團所轄各軍在此期間有一定變動,最后接到入朝作戰任務時就是20軍、26軍和27軍。 我們現在知道9兵團的兵力數是15萬人左右,其下屬各軍的具體兵力數是20軍50569人、26軍48894人、27軍50501人,基本都是5萬人左右的“加強軍”。 為什么說是加強軍呢?因為9兵團所屬各軍不是我軍當時通常的3師制,而是額外增加了一個步兵師的編制,另外還配屬了機動炮兵團。 我們知道東北野戰軍入關時,各主力軍是“四師制”,在原先3個師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獨立師改編來的番號師,所以當時東野各軍的兵力極多。 不過后來,這些師便都獨立出來了,四野各軍所轄的還是3個師。 比如第13兵團入朝的4個軍中,也都是3師制,只不過當時的入朝部隊極為充實,很多都是超編的,所以有的軍總兵力比9兵團各軍的4師制還要多。 在9兵團渡海作戰訓練期間,各軍的兵力數反倒是有些不充實的,這主要是解放了很多地區,又組建很多新單位,所以從部隊中抽出人員比較多。 ![]() 在入朝參戰前,部隊又補充了一批解放戰士,加強了配屬力量,并新招了少量兵員,最終達到了每個軍有5萬人左右的兵力規模。 談到這個,有必要再多講幾句。因為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是,9兵團的部隊是“四四制”、“五五制”,好像基層部隊也都很特殊一樣,其實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 以27軍為例,除了配屬機動炮兵團、多編了一個94師之外,它的師團營各級其實并沒有特別特殊的。 唯一比較特殊的是,27軍各師編組了炮兵團,其實這個炮團也只是將原有的師屬炮兵和團屬炮兵加在一起罷了,并沒有本質的實力性提升。 另外在營級,除了3個步兵連外,也是1個機炮連,這個跟四野的入朝部隊也是一樣的。 其實現在人們所說的“四四制”,主要是將師屬炮兵、營屬機炮連、連屬60炮排也都跟步兵部隊算在一起了。而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三三制”,其實指的都是純步兵單位。 因此,所謂的“四四制”、“五五制”,其實不是說每個師下面有4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面再搞4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面還有4個步兵連,這個我們要明白。 ![]() 真正的沖鋒隊形 所以本質上來說,當時9兵團各軍除了配屬炮兵和增編的步兵師,使得原來的軍變成“加強軍”外,其實下面的各師并沒有本質上的變化,無非就是充實了些兵員、夯實了基層編制而已,并非傳說中的極其與眾不同。 要是硬比的話,其實9兵團的各師實力數還沒有當時13兵團入朝的各師實力數大,比如39軍和42軍有大約53000人,40軍約48000人,兵力最少的38軍也有44000多人,這幾個軍可都是3師制,也沒見別人傳說13兵團也是“四四制”“五五制”吧! 所以當時總的來說9兵團各軍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加強,并不是各級編制都很特殊,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而在長津湖戰役中,9兵團的損失很大,戰斗減員達到了2萬人左右,此外還有更多的非戰斗減員,這個大家也都知道。 談到這里我們也有必要多說兩句,很多人總是拿我們的減員總數去跟美軍的戰場陣亡數作對比,這顯然是挺“雙標”的。 ![]() 美軍難道沒有戰斗負傷?沒有俘虜?那些配屬的韓軍又不算人了?而且憑什么志愿軍這邊就算非戰斗減員,美軍那邊的非戰斗減員就不算呢? 現在我們談圍殲美軍第31團級戰斗隊主力的戰斗,有些人拿美軍數據說,美軍死亡比例不大。 可問題是算總兵力的時候韓籍兵在內,算傷亡的時候這些人又成空氣了?而且戰斗損失是包含戰斗負傷的,要不然叫什么傷亡?這些人講志愿軍損失的時候,恨不得將病員也算上,到美軍這了連戰斗負傷都舍不得統計了?這又是什么道理? ![]() 注:美軍凍傷減員主要在東線 這里我們還只說戰斗負傷,當時美軍的凍傷也那也是比較嚴重的,而且凍傷減員的也不僅僅是陸戰1師的部隊,我們這里貼一個美國人自己統計的數據情況,大家參考參考。 所以要是采用同樣的標準,都用雙方自己的統計數據來看,其實長津湖戰役兩軍的減員并沒有一些段子說的那么大。 當然我軍的減員總數確實比美韓軍多,尤其凍餓減員更多,要是有充足的備戰時間,肯定可以減輕凍餓減員的程度。 但是,敵人給我們這個備戰時間嗎?敵人是等我們什么都準備好了,才會來嗎? 現在有些人說等什么都準備好了再去參戰,不就損失小了,在這里我告訴大家的是,等什么都準備好了,戰爭都結束了,我們在鴨綠江邊就會看到美國人的飛機和大炮。 志愿軍最初出戰的時候,難道不想等蘇聯空軍到位,換裝蘇式武器裝備后再參戰嗎?可美韓軍是機械化行軍,志愿軍出兵當天,美韓軍就已經占領了平壤,使得志愿軍原定作戰計劃無法實施。 而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期間,在雙方交叉的態勢下,已經有韓軍部隊抵達鴨綠江了。當然這支敢對著江對面開槍開炮的韓軍部隊,隨后就被40軍抓住暴打,狼狽潰逃。 ![]() 到第二次戰役時,美韓軍東路10萬地面部隊北進,目標直指江界,美軍第7師一部也抵達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東路美軍已經對西線志愿軍主力的側翼和后方造成嚴重威脅,這才是9兵團不得不提前出戰的大背景。 為什么說提前出戰?因為原計劃9兵團是休整之后再參戰的,可在這個戰場形勢下,不得不提前參戰。 我們難道不清楚這樣參戰的危險程度嗎?可身后就是鴨綠江,鴨綠江這邊就是我們的祖國了,無論如何不讓美軍靠近鴨綠江,將其打回去才是志愿軍將士們第一要考慮的事情。 所以再回看長津湖,為什么9兵團減員到那種程度,卻始終在攻擊呢?因為他們都知道,身后就是鴨綠江,不能后退,只能進攻。重大的犧牲,其實是為了西線志愿軍主力的安全,為了不讓我們的國土隨時處在敵人槍炮之下而付出的。 ![]() 20軍有位上海籍戰士叫宋阿毛,在極度嚴寒之下犧牲在了死鷹嶺上。戰后在烈士的遺物中發現了這樣的絕筆: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烈士們在犧牲前想的是什么?是親人、是祖國、是陣地、是志愿軍戰士的責任和榮譽,而不是害怕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和凍徹骨髓的寒冷。 現在總有些人喜歡說怪話,我想說的是多去了解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和志愿軍戰士們吧,不了解他們為什么敢于犧牲,又怎么能體會到志愿軍的精神呢? 先輩們的浴血奮戰不是為了聽幾句怪話的,這樣的話恰恰是在消解志愿軍犧牲的意義,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去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發言,這才是對前輩們最好的尊重和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