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核心環節,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然后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和病性,最終得出證型的過程。 ![]() 中醫辨證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1. 四診合參 ?· 望診: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態、皮膚等外在表現。例如,舌質紅、苔黃膩可能提示濕熱內蘊。 ![]() ?·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例如,聲音洪亮多為實證,氣息低微多為虛證。 ![]() ?· 問診:通過詢問患者的癥狀、病史、生活習慣等信息。例如,詢問患者有無發熱、口渴、大便情況等。 ![]() ?· 切診:主要是脈診,通過觸摸脈象來判斷病情。例如,脈滑多為痰濕或食積,脈細多為氣血不足。 ![]() ![]() ![]() ?望神:目光+氣色+神情+體態. ![]() 在中醫臨床實踐中,有一些類似的“公式”或規律,用于快速判斷和總結癥型。這些規律是基于中醫理論中氣血、陰陽、臟腑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臨床表現總結出來的。 ![]()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類似“公式”: 1·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自汗;血虛表現為面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目眩。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血兩虛證。 ?治療原則:補氣養血,常用方劑為八珍湯。 ![]() 2· 氣虛 + 血瘀 = 氣虛血瘀 ?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倦怠無力;血瘀表現為面色晦暗、舌淡紫有瘀斑、脈細澀。刺痛固定、拒按不移、女性經期血塊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虛血瘀證。 ?治療原則:補氣活血,常用方劑為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 3·氣虛+出血=氣不攝血 ?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出血表現為鼻衄、齒衄、便血、皮下瘀斑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不攝血證。 ?治療原則:補氣攝血,常用方劑為歸脾湯。 4· 氣滯 + 血瘀 = 氣滯血瘀 ?氣滯表現為胸脅脹悶、疼痛走竄、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血瘀表現為刺痛固定、拒按、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滯血瘀證。 ?治療原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常用方劑為血府逐瘀湯、柴胡疏肝散等。 5· 氣虛 + 失血( 急性大出血、休克征)= 氣隨血脫 ?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自汗;失血表現為大量出血、面色突然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隨血脫證。 ?治療原則:急救時以補氣固脫為主,常用獨參湯或參附湯。 ??這5個是中醫氣血失調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6· 內濕 + 氣虛 = 內濕氣虛 ?內濕表現為身體困重、四肢酸懶、脘腹脹滿、納呆便溏、舌苔白膩;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兩者同時出現,即為內濕氣虛證。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祛濕化濁。常用方劑為參苓白術散。 ??這是中醫脾虛濕困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與氣血失調理論不同,主要涉及脾虛導致水濕內停的病理機制。 7· 氣虛 + 失水 = 氣不固津 ?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自汗;失水表現為口渴、皮膚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結。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不固津證。 ?治療原則:補氣固津,常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或玉屏風散加減。 ??這是中醫氣虛不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氣虛導致津液固攝失常的病理機制。 8·急性大失水+氣虛=氣隨津脫 ?急性大失水表現為大量出汗、嘔吐、腹瀉等導致的津液大量丟失,患者可出現口渴、皮膚干燥、小便短少等癥狀;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隨津脫證。 ?治療原則:益氣生津,固脫止瀉。常用方劑為生脈散。 ??這是中醫津液失調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津液大量丟失導致氣無所依附而外脫的病理機制。 ?內濕表現為身體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苔白膩;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兩者同時出現,即為氣滯津停證。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理氣化濕。常用方劑為香砂六君子湯。 10·干燥+血虛+長病程=津血兩虧 ?干燥表現為皮膚干澀、口渴、大便干結;血虛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長病程則提示病情遷延不愈。三者同時出現,即為津血兩虧證。 ?治療原則:養血生津,常用方劑為四物湯合增液湯。 ??這是中醫津血失調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津液虧虛與血液不足并存,導致機體失去濡養的病理狀態。 11· 痰證 + 瘀證 + 長病程 = 痰瘀互結 ?痰證表現為咳嗽、咯痰、痰多黏稠、胸悶、頭重如裹;瘀證表現為刺痛固定、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長病程提示病情遷延不愈。三者同時出現,即為痰瘀互結證。 ? 治療原則:化痰祛瘀,活血通絡。常用方劑為血府逐瘀湯、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 ?? 這是中醫病理產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痰濁與瘀血相互搏結,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 12· 心悸 + 氣虛 = 心氣虛 ?心悸表現為心慌不安、心煩易驚、不能自主;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自汗。兩者同時出現,即為心氣虛證。 ? 治療原則:補益心氣,常用方劑為炙甘草湯或四君子湯加減。 ??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氣不足導致心臟功能失常的病理狀態。 13·心悸+陽虛+氣虛=心陽虛 ?心悸表現為心慌不安、心煩易驚、不能自主;陽虛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嫩、脈沉遲;氣虛表現為乏力、少氣懶言、自汗。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心陽虛證。 ?治療原則:溫補心陽,益氣養心。常用方劑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參附湯、保元湯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陽不足導致心臟功能失常、溫煦失職的病理狀態。 14·亡陽+心陽虛病史+急性發作=心陽暴脫 ?亡陽表現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心陽虛病史提示患者有心陽虛的病史,表現為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畏寒肢冷等;急性發作則表現為癥狀突然加重,出現冷汗、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心陽暴脫證。 ?治療原則:回陽救逆,益氣固脫。常用方劑為參附龍牡救逆湯、參附湯、破證奪命丹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陽虛進一步發展導致陽氣暴脫的危重病理狀態。 15·心悸+血虛=心血虛 ?心悸表現為心慌不安、心煩易驚、不能自主;血虛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唇甲色淡、舌淡脈細。兩者同時出現,即為心血虛證。 ?治療原則:養血補心,常用方劑為歸脾湯或四物湯加減。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血不足導致心失濡養的病理狀態。 16·陰虛+心悸=心陰虛 ?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心悸表現為心慌不安、失眠多夢、心煩不寧。兩者同時出現,即為心陰虛證。 ?治療原則: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常用方劑為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陰不足導致心失所養、虛火內擾的病理狀態。 ?心悸表現為心慌不安、心悸怔忡;胸悶表現為心胸憋悶、呼吸不暢;血瘀表現為刺痛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急性心痛病史提示患者有突發性心痛的病史,疼痛劇烈,常放射至肩背、左臂內側等部位。四者同時出現,即為心脈痹阻證。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常用方劑為血府逐瘀湯加減。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痹心脈,導致心脈瘀阻的病理狀態。 18·呆+悶+郁+痰+昏=痰蒙心竅 ?呆表現為神情癡呆、反應遲鈍;悶表現為胸悶、脘腹脹悶;郁表現為精神抑郁、情緒低落;痰表現為多痰、喉間痰鳴、嘔吐痰涎;昏表現為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不醒。五者同時出現,即為痰蒙心竅證。 ?治療原則:滌痰開竅,息風豁痰。常用方劑為滌痰湯。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痰濁內盛,蒙蔽心神,導致神志異常的病理狀態。 19·神志亢盛+口舌生瘡+火熱征=心火亢盛 ?神志亢盛表現為心煩失眠、精神狂躁、喜笑不休、神識不清;口舌生瘡表現為口舌潰瘍、疼痛、舌尖紅赤;火熱征表現為面赤、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心火亢盛證。 ?治療原則:清心瀉火,養陰安神。常用方劑為導赤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火過盛,內擾心神,導致神志不安及火熱上炎的病理狀態。 20·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氣郁病史=痰火擾心 ?狂躁表現為精神狂躁、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躁妄動;心火亢盛前兆表現為心煩失眠、口苦咽干、面紅目赤;氣郁病史提示患者有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的病史,表現為情緒低落、胸悶脅痛。三者同時出現,即為痰火擾心證。 ?治療原則:清熱化痰,寧心安神。常用方劑為黃連溫膽湯加減。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痰火內盛,上擾心神,導致神志錯亂的病理狀態。 ●肺/腑 21·低聲咳嗽+氣虛+易感冒=肺氣虛 ?低聲咳嗽表現為咳聲低弱無力,氣短不足以息,咳痰清??;氣虛表現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易感冒提示抵抗力下降,反復出現感冒癥狀。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肺氣虛證。 ?治療原則:補肺益氣,常用方劑為玉屏風散、補肺湯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肺氣不足導致呼吸功能減弱、衛外功能失常的病理狀態。 ?干咳表現為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咳聲短促;咯血表現為痰中帶血,血色鮮紅;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和心口處發熱)、盜汗、顴紅、口干咽燥;長病程提示病程較長,癥狀反復或持續不愈。四者同時出現,即為肺陰虛證。 ?治療原則:養陰潤肺,清熱止咳。常用方劑為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加減。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肺陰不足,虛熱內生,導致肺失濡潤、肺絡受損的病理狀態。 23·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風燥犯肺 ?干咳表現為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痰少且黏稠,難以排出;短病程提示病程較短,多為近期起?。桓忻罢鞅憩F為鼻塞、流涕、微寒、身熱、頭痛等外感癥狀。四者同時出現,即為風燥犯肺證。 ?治療原則:疏風清肺,潤燥止咳。常用方劑為桑杏湯。 ??這是中醫外感咳嗽辨證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外感風燥之邪,導致肺失宣降,津液受損的病理狀態。 24· 久咳 + 寒水征 + 喘息 = 寒飲阻肺 ?久咳表現為長期反復咳嗽,咳聲低沉;寒水征表現為咳痰清稀如泡沫,量多,畏寒肢冷,舌苔白滑;喘息表現為喘促氣急,呼吸困難,不能平臥。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寒飲阻肺證。 ? 治療原則: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常用方劑為小青龍湯加減。 ??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寒飲內停,肺氣失宣,導致咳喘不得臥的病理狀態。 25·高燒+喘咳+黃色痰涕=痰熱壅肺 ?高燒表現為發熱、體溫升高;喘咳表現為咳嗽、氣喘息粗,呼吸急促;黃色痰涕表現為咳痰黃稠量多,鼻涕色黃。三者同時出現,即為痰熱壅肺證。 ?治療原則: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常用方劑為清金化痰湯、麻杏石甘湯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痰熱互結,壅滯于肺,導致肺失清肅的病理狀態。 ●腸道/膀胱● 26·腹痛+膿血+稀便+暴瀉+便后肛灼=大腸濕熱 ?腹痛表現為腹部疼痛,里急后重;膿血表現為大便中夾雜膿血,顏色鮮紅或暗紅;稀便表現為大便溏稀,不成形;暴瀉表現為腹瀉急迫,次數增多;便后肛灼表現為肛門灼熱感。五者同時出現,即為大腸濕熱證。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涼血止痢。常用方劑為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濕熱內蘊大腸,損傷腸絡,導致腸道傳導失常的病理狀態。 27·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腸實熱 ?心火亢盛征病史表現為心煩失眠、口舌生瘡、面赤、口渴、舌尖紅絳、脈數等;尿路刺激征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尿黃,甚至尿血。兩者同時出現,即為小腸實熱證。 ?治療原則:清心瀉火,利水通淋。常用方劑為導赤散。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心火亢盛下移小腸,導致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從而出現尿路刺激征的病理狀態。 28·淋+漓+澀+痛=尿路刺激征 ?淋表現為小便頻數短澀,漓表現為小便淋瀝不盡,澀表現為排尿時澀滯不暢,痛表現為尿道灼熱刺痛。四者同時出現,即為尿路刺激征。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常用方劑為八正散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濕熱下注膀胱,導致膀胱氣化不利的病理狀態 ?高燒表現為體溫升高,持續發熱;口渴表現為口干欲飲;便秘表現為大便干結、排便困難;急性加重提示癥狀在短時間內迅速加重;腹脹痛表現為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煩躁表現為心煩不安,甚至譫語狂亂。六者同時出現,即為腸熱腑實證。 ?治療原則:瀉熱通腑,行氣導滯。常用方劑為大承氣湯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邪熱入里,與腸中糟粕相搏,導致腑氣不通、熱結腸中的病理狀態。 30·長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腸燥津虧 ?長病程提示病程較長,病情遷延不愈;便秘表現為大便干結、排便困難,數日一行;失水病史包括因嘔吐、腹瀉、多汗、高熱等導致津液耗損過多。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腸燥津虧證。 ?治療原則:養陰生津,潤腸通便。常用方劑為增液湯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津液虧損,大腸失于濡潤,導致傳導失職的病理狀態。 31·久瀉+陽虛+水樣便=大腸虛寒 ?久瀉表現為長期反復腹瀉,大便次數增多;陽虛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疲乏無力、舌淡、苔白滑、脈沉弱或遲;水樣便表現為大便清稀如水。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大腸虛寒證。 ?治療原則:溫陽散寒,澀腸止瀉。常用方劑為真人養臟湯、桃花湯、理中湯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大腸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腸道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 32·淋+漓+澀+痛+濕熱=膀胱濕熱 ●脾/胃● 33· 食欲減退 + 腹脹 + 大便干稀不調 + 氣虛 + 長病程 = 脾(胃)氣虛 ?食欲減退表現為進食量減少,食后腹脹,消化不良;腹脹表現為腹部脹滿,進食后加重;大便干稀不調表現為大便時干時稀,排便不規律;氣虛表現為少氣懶言、乏力、面色萎黃;長病程提示病程較長,癥狀反復或持續不愈。五者同時出現,即為脾(胃)氣虛證。 ?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調理脾胃。常用方劑為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導致消化吸收不良、氣虛的病理狀態。 34·脾胃氣虛+長病程+陽虛征=脾(胃)陽虛 ?脾胃氣虛表現為食欲減退、食后腹脹、大便干稀不調、面色萎黃、少氣懶言;長病程提示病程較長,癥狀反復或持續不愈;陽虛征表現為畏寒肢冷、喜溫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脈沉遲。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脾(胃)陽虛證。 ?治療原則:溫中健脾,益氣溫陽。常用方劑為附子理中丸、理中湯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脾胃陽氣虛衰,寒濕內生,導致運化失常的病理狀態。 35·墜脹感+內臟下垂+氣虛征=脾虛氣陷 ?墜脹感表現為脘腹墜脹、食后加重,或肛門墜脹感;內臟下垂表現為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氣虛征表現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脾虛氣陷證。 ?治療原則: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常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脾氣虛弱,升舉無力,導致內臟下垂、清陽下陷的病理狀態。 36·出血+氣虛+慢性加重=脾不統血 ?出血表現為鼻衄、齒衄、便血、尿血、皮下紫斑、月經過多或崩漏等;氣虛表現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慢性加重提示癥狀逐漸加重,病程較長。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脾不統血證。 ?治療原則:補氣攝血,常用方劑為歸脾湯。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脾氣虛弱,無法統攝血液,導致血液逸出脈外的病理狀態。 37·脹悶+口苦+濕熱征=濕熱蘊脾 脹悶表現為脘腹痞悶、脹滿不適,食后加重;口苦表現為口中苦味明顯,伴口黏、口干但不多飲;濕熱征表現為肢體困重、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三者同時出現,即為濕熱蘊脾證。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調理脾胃。常用方劑為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丹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濕熱內蘊中焦,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病理狀態。 38·內濕+食欲不振+輕微陽虛征=寒濕困脾 ?內濕表現為肢體困重、脘腹痞悶、大便黏滯不爽;食欲不振表現為食少納呆、不思飲食;輕微陽虛征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白膩、脈濡緩。三者同時出現,即為寒濕困脾證。 ?治療原則:溫中散寒,健脾化濕。常用方劑為平胃散、香砂養胃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寒濕之邪內侵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限的病理狀態。 39·胃隱痛+干嘔+胃不爽+時輕時重+饑不多食+食后緩解=胃陰虛 ?胃隱痛表現為胃脘部隱隱作痛,似饑而不欲食;干嘔表現為惡心干嘔,胃中嘈雜不適;胃不爽表現為胃脘部痞悶不舒;時輕時重提示癥狀反復發作,進食后癥狀可緩解;饑不多食表現為雖有饑餓感但不思飲食。六者同時出現,即為胃陰虛證。 ?治療原則:養陰益胃,和中止痛。常用方劑為益胃湯、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等。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導致虛熱內生、胃氣失和的病理狀態。 40·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齦痛史=胃火熾盛 ?胃灼痛表現為胃脘部灼熱疼痛,痛勢急迫,拒按;辛辣食物史提示患者有長期食用辛辣、肥甘厚味等刺激性食物的習慣;口臭表現為口氣異味明顯;齦痛史表現為牙齦腫痛、出血,甚至潰爛。四者同時出現,即為胃火熾盛證。 ?治療原則:清胃瀉火,涼血止血。常用方劑為清胃散、玉女煎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胃火亢盛,灼傷胃絡,導致胃失和降的病理狀態。 41·胃劇痛+蜷縮+暖后緩解+受寒史+拒按=寒凝胃脘 ?胃劇痛表現為胃脘部突然劇痛,疼痛劇烈,拒按;蜷縮表現為患者常因疼痛而蜷縮身體以緩解不適;暖后緩解提示疼痛在受熱后可減輕;受寒史提示患者有受寒的病史,疼痛多因受寒而誘發或加重;拒按表現為胃脘部疼痛處按壓時疼痛加劇。五者同時出現,即為寒凝胃脘證。 ?治療原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常用方劑為良附丸、理中丸、小建中湯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寒邪客于胃脘,導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的病理狀態。 42·赴宴史+噯氣酸腐+脹痛+惡心+多屁+排后緩解=食滯胃脘 ?赴宴史提示患者有暴飲暴食或飲食不節的情況;噯氣酸腐表現為頻繁噯氣,伴有酸腐氣味;脹痛表現為胃脘部脹滿疼痛,拒按;惡心表現為胃脘部不適,欲吐;多屁表現為矢氣頻繁,氣味臭如敗卵;排后緩解提示嘔吐或排便后癥狀可減輕。六者同時出現,即為食滯胃脘證。 ?治療原則:消食導滯,和胃止痛。常用方劑為保和丸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飲食停積胃脘,氣機阻滯,導致胃失和降的病理狀態。 ?胃腹脹痛表現為胃脘部脹滿疼痛,痛勢較重;走竄痛表現為疼痛位置不固定,可竄及兩脅;排氣緩解提示患者噯氣或矢氣后疼痛可減輕;受情緒影響表現為疼痛常因情志不暢而加重。四者同時出現,即為胃脘氣滯證。 ●肝/膽● 44· 筋目失養 + 陰虛 + 熱病后期 = 肝陰虛 ?筋目失養表現為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屈伸不利;陰虛表現為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熱病后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熱病后出現陰液耗損的情況。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肝陰虛證。 ? 治療原則:滋陰養肝,清熱降火。常用方劑為一貫煎、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 ??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陰不足,導致肝失濡養、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 45· 筋手目失養 + 血虛 + 月經少 = 肝血虛 ?筋手目失養表現為手足麻木、屈伸不利、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血虛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月經少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肝血虛證。 ? 治療原則:養血柔肝,補血調經。常用方劑為四物湯、歸芍地黃丸、八珍丸等。 ?? 這是中醫臟腑辨證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血不足,導致肝的濡養功能減弱,進而影響筋脈、爪甲、兩目等部位的病理狀態。 46·郁+喜怒無常+氣滯征+經期不按時=肝郁氣滯 郁表現為情緒抑郁、煩躁易怒、喜歡嘆氣;喜怒無常表現為情緒波動大,時而煩躁,時而抑郁;氣滯征表現為胸脅、少腹脹滿竄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常因情緒變化而加重;經期不按時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前乳房脹痛、痛經等。四者同時出現,即為肝郁氣滯證。 ?治療原則:疏肝解郁,理氣調經。常用方劑為柴胡疏肝散、逍遙丸。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導致情志失調及肝經循行部位癥狀的病理狀態。 47·頭暈+脹痛+急躁+脅痛+火熱征=肝火熾盛 ?頭暈表現為頭脹頭痛,痛勢較重;脹痛表現為面紅目赤,頭暈目眩;急躁表現為情緒急躁易怒,難以自控;脅痛表現為脅肋部灼痛或脹痛;火熱征表現為口苦、口干、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脈弦數。五者同時出現,即為肝火熾盛證。 ?治療原則:清肝瀉火,平肝潛陽。常用方劑為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丸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經火盛,氣火上逆,導致火熱熾盛于上的病理狀態。 48·肝郁病史+火熱征=久郁化火 ?肝郁病史表現為長期情緒抑郁、胸脅脹滿、善太息、情志不暢等;火熱征表現為急躁易怒、口苦咽干、頭暈目赤、耳鳴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久郁化火證。 ?治療原則:疏肝解郁,清熱瀉火。常用方劑為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氣郁結日久化火,導致肝經氣火上逆的病理狀態。 49·肝陰虛+眩暈+脹痛+中老年+輕微肝火熾盛象=肝陽上亢 肝陰虛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眩暈表現為頭目昏沉、視物旋轉;脹痛表現為頭目脹痛、面紅目赤;中老年提示患者處于中老年階段,多因肝腎陰虛導致;輕微肝火熾盛象表現為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黃等。五者同時出現,即為肝陽上亢證。 ?治療原則:平肝潛陽,滋陰清火。常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杞菊地黃丸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腎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肝陽亢逆于上的病理狀態。 ?肝陽上亢病史表現為長期頭暈目眩、頭痛、面紅、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肌肉神經癥狀表現為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肌肉抽搐、項強、言語謇澀、步履不穩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肝陽化風證。 ?治療原則:平肝潛陽,熄風止痙。常用方劑為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陽亢逆無制,化風上擾的病理狀態。 51·高燒+小兒+抽風樣癥狀=熱極生風 ?高燒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常超過39℃;小兒提示患者為兒童,多見于6個月至3歲;抽風樣癥狀表現為四肢抽搐、兩目上翻、牙關緊閉、神志不清等。三者同時出現,即為熱極生風證。 ?治療原則:清熱涼肝,熄風止痙。常用方劑為羚角鉤藤湯、白虎湯加味、清營湯加味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外感高熱導致熱邪亢盛,內陷肝經,引動肝風的病理狀態。 52·肝血虛病史+肌肉震顫+麻木=血虛生風 ?肝血虛病史表現為長期頭暈目花、面色蒼白、爪甲不榮、月經量少等;肌肉震顫表現為手足震顫、肌肉不自主抽動;麻木表現為肢體麻木、感覺遲鈍。三者同時出現,即為血虛生風證。 ?治療原則:養血柔肝,熄風止痙。常用方劑為四物湯加味、補肝湯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導致虛風內動的病理狀態。 53·肝陰虛病史+手足震顫=陰虛生風 ?肝陰虛病史表現為長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干咽燥、舌紅少苔等;手足震顫表現為手足不自主震顫或蠕動。兩者同時出現,即為陰虛生風證。 ?治療原則:滋陰潛陽,熄風止痙。常用方劑為鎮肝熄風湯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肝陰不足,筋脈失養,導致虛風內動的病理狀態。 54·小腹痛+睪丸痛+得暖緩解+脈緊=寒凝肝脈 ?小腹痛表現為少腹冷痛、脹痛,疼痛位置固定;睪丸痛表現為睪丸墜脹冷痛,痛引少腹,陰囊收縮;得暖緩解提示疼痛在受熱后可減輕;脈緊表現為脈象沉弦或沉緊。四者同時出現,即為寒凝肝脈證。 ?治療原則: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常用方劑為暖肝煎、天臺烏藥散加減。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寒邪凝滯肝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 56·易驚+失眠+眩暈+口苦=膽郁痰擾 58·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陽虛=腎陽虛 59·先天發育障礙+性功能下降=腎精不足 60·喘咳+腎虛+長期慢性病史=腎不納氣 61·腎陽虛+水停+下身=腎虛水泛 62·腎陰虛+心陰虛-心悸=心腎不交 65· 心血虛 + 脾氣虛 = 心脾兩虛 67·脾氣虛+喘咳無力+長病程=肺脾氣虛 68·肺陰虛+腎陰虛=肺腎陰虛 69·肝火熾盛病史+肺熱咳喘=肝火犯肺 70·氣滯+脹痛+胃不適+情緒影響=肝胃不和 72·脾陽虛+腎陽虛=脾腎陽虛 ?脾陽虛表現為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面色萎黃;腎陽虛表現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等。兩者同時出現,即為脾腎陽虛證。 ?治療原則:溫補脾腎。常用方劑為附子理中丸、真武湯、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這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涉及脾腎陽氣虧虛,導致溫煦、運化、固攝等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