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說:排膿散及排膿湯出自《金匱要略》,均系治療金瘡化膿之方。由于兩方藥少方簡,臨床往往被忽視或被過度加減,而失其原意,非常可惜。日本醫家對此二方卻研究頗深,如矢數道明先生總結自己及各家的應用,認為“排膿散用于患部呈半球狀隆起變硬者,排膿湯用于隆起尚不顯著屬于初期者。”適用于癤、癰、疔、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扁桃體潰瘍、齒槽膿腫、眼瞼麥粒腫等浸潤甚、排膿困難、全身癥狀不顯者。黎崇裕先生借鑒吉益東洞意,臨床治療腫塊,痛或者不痛者,皆排膿散與排膿湯合用,稱之為“排膿散及湯”,用藥時不加雞子黃一樣可達快捷良效。 關鍵詞:方證;經典方劑;皮膚病證;頭面五官病證;治癰瘍劑;中日醫學;仲景學說;膿;癤;癰;疔;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扁桃體潰瘍;齒槽膿腫;眼瞼麥粒腫;直腸潰瘍;直腸子宮膿瘍;肺壞疽;腦腫瘤;瘰疬;梅毒;重舌;排膿散;排膿湯;王不留行散;金匱要略;矢數道明;吉益東洞;黎崇裕;三年難得師承錄 作者簡介:黎崇裕(1985~),男,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客家人氏,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目前任職于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院外師從民間名醫唐醫易學習經方之法,院內隨名醫黃煌教授、黃世沛主任、歐陽衛權主任、肖引明主任、劉志龍主任侍診。原廣東圖書館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擔任職務:現任黃煌經方沙龍---中國經方醫學學術論壇“皮外五官與經方”及“網上咨詢”版塊版主;學苑出版社旗下筆硯耕論壇“中醫中藥”版塊版主;傷寒論壇“百家醫案”版塊版主;嶺南經方沙龍“嶺南經方”版塊版主。臨床特色:曾參加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的第六期經方醫學研討班(研討內容以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的經方應用為主)及南昌姚荷生研究室舉辦的姚荷生學術思想專題講座。工作中注重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經方與時方相結合,單方與偏方相結合,專病專方與臨床辨證相結合。尤其擅用經方(中醫經典古方)治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及內兒科及婦科疑難雜病。個人專著:出版個人專著《小郎中習醫手記》《三年難得師承錄:跟師經方家劉志龍教授記》。在網上發表有《脈學賞析》、《江西名老中醫集萃》、《客家中醫藥》、《見聞淺思雜錄》等系列中醫科普文章,深受網友歡迎, 正文: 排膿散及湯可治療無名腫塊 排膿散及排膿湯首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有方無證,原條文為: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姜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此二方是承接王不留行散而來: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去汗; 黃芩二分;干姜二分; 芍藥、厚樸各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后亦可服。 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 三物皆陰干百日。” 由此可見排膿散及排膿湯均系治療金瘡化膿之方。 但由于排膿散及排膿湯兩方藥少方簡,臨床往往被忽視或被過度加減,而失其原意,非常可惜。 其實小方完全可治大病或疑難雜癥。 日本醫家對此二方卻研究頗深,如矢數道明先生總結自己及各家對此方的應用為: 排膿散用于體表化膿性腫物且有疼痛,氣血凝滯,炎性浸潤嚴重,堅硬之疾患,即癤、癰、疔、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扁桃體潰瘍、齒槽膿腫、眼瞼麥粒腫等浸潤甚、排膿困難、全身癥狀不顯者; 亦可廣泛用于直腸潰瘍、直腸子宮膿瘍、肺壞疽、腦腫瘤、瘰疬、皮膚病、梅毒、產后諸癥、唾石癥等。 另外矢數道明先生在其《中醫診療要覽》云: “排膿散用于患部呈半球狀隆起變硬者,排膿湯用于隆起尚不顯著屬于初期者。” 而東洞先生則認為排膿散與排膿湯合方煎劑為佳。 故而筆者臨床治療無名腫塊,痛或者不痛者,皆排膿散與排膿湯合用,稱之為“排膿散及湯”,用藥時不加雞子黃一樣可達快捷良效。 下面是一則本人運用排膿散及湯治療無名腫塊的醫案: 胡某,女,38歲。于2015年9月3日初診。 主訴: 右側頸部腫塊2天。 患者于就診前一天洗澡時不經意間發現右側頸部有一個如核桃樣凸出腫塊,擔心是惡性病變,神情甚是焦慮。 刻下診見: 頸部腫塊按之柔軟,觸之無疼痛,周邊無粘連,局部皮膚無異常。 大小便正常,咽部不紅,舌暗紅苔薄白,脈浮滑。 方藥: 白芍15g,桔梗10g,枳實12g,甘草10g,紅棗10g,生姜1片,4劑。 水煎溫服,日1劑,分2次服。 二診(2015年9月8日): 患者復診時欣喜來告,腫塊已經消除大半,守方再進3劑。 排膿散及湯治療重舌案 麥某,女,33歲。 2017年6月29日初診。 主訴: 發現舌下腫塊1周。 患者產后近11個月,休息不足導致舌下腫塊,其腫塊無疼痛、無出血、無膿頭,惡寒,飲食偏涼則易腹瀉。 舌質淡紅,苔黃,脈沉細。 患者曾于數家醫院就診,均言需手術治療,然而患者懼怕手術,后經別人介紹求診于余。 既往無其他重要病史可載。 無藥物以及食物過敏史。 中醫診斷: 重舌。 證候診斷: 氣滯血瘀。 治法: 通調氣血,行氣活血。 處方: 排膿散及湯。 白芍10g,桔梗10g,枳實6g,甘草6g,紅棗15g,生姜(自備)1片,7劑。 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醫囑: 注意休息,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忌肥膩、辛辣、醇酒之品;節房室,暢情志。 2017年11月3日患者因頭部惡風來診,訴前藥后重舌已除,并翹起舌頭讓我檢查。 喜悅之情溢以言表。 按: 思之此乃重舌,多由心脾積熱或積火痰涎流注而成,然綜合患者情況看,實熱則不顯,反而呈現一派虛寒,是攻是補,處方時頗為踟躇。 后憶及矢數道明先生曾云: 排膿散用于體表化膿性腫物且有疼痛,氣血凝滯,炎性浸潤嚴重,堅硬之疾患,即癤、癰、疔、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扁桃體潰瘍、齒槽膿腫、眼瞼麥粒腫等浸潤甚、排膿困難、全身癥狀不甚顯著者。 故而方用排膿散及湯姑且一試,未想獲佳效,實乃意外之獲。 小編批注: 重舌,病證名。 出《靈樞·終始》。 又名子舌、重舌風、蓮花舌。癥見舌下血脈腫脹,狀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紅或紫,或連貫而生,狀如蓮花,飲食難下,言語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潰腐。 既然說到排膿散與排膿湯,附帶談一下成膿的特點以及如何辨膿,以下摘自公眾號“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膿”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簡單》一文: 當人或動物的皮膚等軟組織的傷口被細菌感染之后,人體的血液系統將會派出“人體衛士”——白細胞與細菌做斗爭。 在傷口附近的血液中的白細胞得到指令后,將會發生變性,滲出血管,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傷口,并開始和細菌斗爭。 當白細胞的生命結束了,白細胞的遺骸堆砌而成的就是“膿”。 中醫認為,膿是外科疾病中常見的病理產物,因皮肉之間熱勝肉腐蒸釀而成。 瘡瘍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必化腐成膿。 瘡瘍的出膿是正氣載毒外出的現象,所以在局部診斷時辨膿的有無是關鍵所在。 及時正確辨別膿的有無、膿腫部位深淺,然后才能進行適當的處理; 依據膿液性質、色澤、氣味等變化,有助于正確判斷疾病的預后順逆,這是外科疾病發展與轉歸的重要環節。 可見膿不單單是白細胞的遺骸,同時也是信息量很大的診斷標志。 在膿腫破潰之前,如何知道里面已經成膿呢? 首先要知道成膿的四大特點: 1.疼痛 陽證膿瘍,因正邪交爭劇烈,膿液積聚,膿腔張力不斷增高,壓迫周圍組織而疼痛劇烈。 局部按之灼熱痛甚,拒按明顯; 老年體弱者應激力差,反映遲鈍,痛感緩和。 陰證膿瘍,則痛熱不甚,而痠脹明顯。 2.腫脹 皮膚腫脹,皮薄光亮為有膿。 深部膿腫,皮膚變化不明顯,但脹感較甚。 3.溫度 用手仔細觸摸患部,與周圍正常皮膚相比,若為陽證膿瘍,則局部溫度增高。 4.硬度 《外科理例》云: “按之牢硬未有膿,按之半軟半硬已成膿,大軟方是膿成。” 《瘍醫大全》又謂: “凡腫瘍按之軟隱者,隨手而起者,為有膿; 按之堅硬,雖按之有凹,不既隨手起者,為膿尚未成。” 腫塊已軟,為膿已成。 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確認成膿的方法: 按觸法 用兩手食指的指腹輕放于膿腫患部,相隔適當的距離,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則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種波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指。 經反復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試驗,若應指明顯者為有膿。 透光法 即以患指(趾)遮擋住手電筒的光線,然后注意觀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見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陰影即為有膿。 不同部位的膿液積聚,其陰影可在其相應部位顯現。 此法適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膿,因其局部組織纖薄且能透光。 點壓法 在手指(趾)部,當病灶處膿液很少的情況下,可用點壓法檢查,簡單易行。 用大頭針尾或火柴頭等小的圓鈍物,在患部輕輕點壓,如測得有局限性的劇痛點,即為可疑膿腫。 在醫院可采用穿刺、B超確認成膿與否。 |
|
來自: 昵稱30640555 > 《軟堅散結與骨質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