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講“身口意”三業,人們造“口業”最容易,隨口一說,就有可能造了“口業”。 造了“口業”,為別人帶來了痛苦,也消耗了自己的福報。 “口業”有四個:妄語,綺語,惡口和兩舌。 妄言者,說話不真實。 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 惡口者,說話兇暴,如刀如劍,令人難受。 兩舌者,兩頭挑唆是非,小則誤人,大則誤國。 此四不行,則為口業善。行,則為口業惡。 《法句經·言語品》: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言語用之不當,就如斧在口中,凡是邪惡的、銳利的、譏諷的、刺激的、刻薄的、中傷的、得理不饒人的言語,都是殺人不見血的刀劍斧鉞。 《弟子規》教導我們:道人善,即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惡,疾之甚,禍且作。 管好自己的口,是我們修行的重要一課。我們常講,心好嘴不好,榮華富貴折去了! 我們都是六道凡夫,都會生氣,情緒無法控制時,就容易說出傷人的話。 或許當時無心說出,但聽者有意,也許只是你無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已經造下深重的罪業。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句話可以殺人,一句話也可以救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每個人都愿意聽好聽的話,有時候卻用“唇槍舌劍”傷了自己最親的人。 柔聲細語,說話婉轉,善意的良言,總是讓人如沐春風,心靈愉悅;尖酸刻薄,惡語相向,蜚短流長,無事生非,總是讓人痛苦難過。 造口業,而不知懺悔改過,最終消耗的是自己的福報,甚至會為自己帶來災難。 以下口業最損自己的福報: 輕言損福,慎言積德 一個人只有寬宏大量,謙虛低調,容得下別人,忍得下世事,福報才會深厚。 如果對社會看不慣就抱怨,對別人看不慣,就打擊,諷刺挖苦,就會消耗自己的福報,一個尖酸刻薄的人,一定也不是有福的人。 造謠挑撥,損己福報 生活中,有人嫉妒心強,見不得他人比自己優秀或過得好,便背后無中生有,挑撥是非,制造矛盾,破壞感情,此乃小人行徑,實則自損福報。 長舌婦愛傳閑話,東家長西家短,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見矛盾則旁觀取樂,心術不正,終將自食惡果。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造謠誹謗、挑撥離間,不僅破壞鄰里和諧,還制造婆媳矛盾,毀人名譽,終將明白“害人即害己”,自招災禍。 隱惡揚善,積德增福 一個人應多宣揚好事,傳遞正能量,隱惡揚善,以此累積福報。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八卦他人丑事惡事,廣泛傳播,實為不道德之舉。 過度宣揚惡事,會敗壞社會風氣,誘發模仿,導致道德淪喪。 反之,多說好事,頌揚社會美好,方能營造良好風尚,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媒體網絡發達的今天,人心浮躁,此現象尤需我們深思自省。
一個人是否有福氣,可從其特征中窺見。 他們不背后說人壞話,懂得贊美,不隨意議論。面對困難,他們樂觀積極,總說“總有辦法解決”。 與這樣的人相處,令人感到信任與安心。他們往往能擔當重任,生活亦不會太差。 要想不造口業,就要少說話,多做善事,才能為自己增加福報和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