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是舊時稱官署的辦公場所,名稱最早來自古代軍事用語“牙門”?!把篱T”者,有牙之門也。 何處的門有“牙”?口中之門有牙,所有由此門經過的物事需要先經過牙咬一咬,如果是軟的,則切碎吸其精華,如果是硬的,則或逐之口外,或吞其入肚,所以食物過牙門如過刑獄。 嶗山有南北兩處衙門,北衙門在北九水的盡頭,冷翠谷東上的石門峽,峽兩岸崖高數十米,中間卻只有二三尺,現在名為大龍門,原俗稱“牙門”,過了牙門還有“二牙門”。 牙門內是潮音瀑所在的地方,俗名圈子。要進入這個圈子,必須經過大牙門和二牙門。 大牙門、二牙門前后護衛著圈子,山深壁立,峭峰森嚴。藍水先生看了之后,若有所思,直接命名為“衙門”,在其著述的《嶗山古今談》中記曰:“風口石屋洞為“圈子”,俗名“衙門”,夾澗巖壁內湊,東西又各分出峭壁,壁端參差不齊,出入口相同”。 衙門,圈子,很好的名字,人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別人的、內部的、外界的各種衙門打交道,累并快樂著;一生都在為進入某種圈子而奮斗,樂此不疲。 這其實跟社會上的圈子一樣,混濁世間,滔滔人欲,到處都是圈子,必須進入某個圈子才是成功,才是有為。要進入圈子,必須經過各種各樣的衙門,大衙門、小衙門,外衙門、內衙門......。 在這個過程中,哪一個不是被牙咬的遍體鱗傷,傷痕累累?進去了又如何呢?錢鐘書說:“圈子里的人想離開,圈子外的人想進去”,不信你看牙門中、衙門中的人總是熙熙攘攘,多少人進去過?多少人離開過?還有多少人從來沒來過?進去過、離開過、沒來過的人,又有什么分別?。 ![]() 南衙門在南九水的南九水村。 南九水村在1910年英文版《青島》里就早有記載:“南九水村在一條流水潺潺的山溪右岸,在村前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園林風味的小餐廳,可以買到飲料。村子里的祠堂可以作為客店出租”。 南九水村以前是進入嶗山的門戶,德占時期,在此處設機構,管理嶗山諸多事物,類似現在的“管理委員會”,俗稱小衙門。之所以在這里設立管理結構,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第一這里有山東省最早通行汽車的公路--臺柳路。臺柳路由青島臺東鎮起,經東吳家村及保兒、河西、李村、漢河等村,止于柳樹臺。1928年版《膠澳志》有記載“柳樹臺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東往北九水,于此分道”。 第二南九水村不是單獨一個村落,而是包括西九水、東九水、大石頭、大石、龍泉五個行政村。村南有觀川臺,湍急的河水到這兒忽然由西轉南,形成一塊山回水抱的臺地。民國洪述祖曾建別墅于此,名“觀川臺”。 南九水村人杰地靈,嶗山鄉村流傳久遠的一種古老巫術“收法”的傳說即發源于此,這里還是嶗山武術的故鄉,劉氏先民們在獨創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成的一套“嶗山九水拳”,常年練習不輟,真是占盡人間形勝。其中的西九水村內的劉氏家廟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為紀念劉氏家族始遷本地的始祖而建。據說清朝中葉,時任翰林大學士劉墉曾來到嶗山,對九水村劉氏族譜進行了詳細的考究。 北衙門的圈子是幽谷深潭,九曲環折的水,水無常形;南衙門則是一路的炊煙裊裊、雞鳴狗叫的家;北衙門好看不好吃,南衙門好吃不好看,有的人喜歡北衙門,有的人喜歡南衙門,其實兩者并無不同,要過衙門,身心都需要經過“牙齒”噬嗑的磨煉,故易中有噬嗑曰:亨,利用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