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上年紀,膽子就開始縮水,生怕自己哪天倒下了沒人管。 夜里睡覺都得側著耳朵聽,稍微頭暈點就覺得是不是要出大事。 其實,活得久不久,天意占一半,自己占一半。 六十歲往后,能不能穩穩走到七十,關鍵就在六十到六十五這幾年。 熬得過去,后面就能多活幾年,熬不過去,晚年生活就容易被病痛折騰得一地雞毛。 怕這怕那,不如趁早把這三件事安排妥當,給自己留條后路。 01 對疾病的管理程度。 人到六十,不能再躲避自己的健康問題。身體是自己的,想忽視不行。 很多老年人覺得身體還能挺得住,結果往往是看病都看不出來問題,等問題一發作,后悔也晚了。 舉個例子,有些人得了心腦血管病,醫生明確告訴他禁忌,結果他還是我行我素,繼續大魚大肉,最后病情惡化,不得不住院。 難道他們不知道,健康管理不當的后果嗎?但就是不管不顧。 而那些有病就去治療,定期檢查的老人,往往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質量也比別人高。 這不是迷信,而是常識。很多老年人對健康漠不關心,最后落得個晚期病,痛不欲生。 記住,身體不好時,不要想著通過奇跡恢復,正確的管理和治療,是唯一的出路。 02 自己身體的薄弱環節,是否關注了? 六十歲后,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可能出問題。 就像汽車,年久了,某個部件難免出現故障。如果你忽視不修理,最終就會發生大問題。 比如有些人高血壓、糖尿病,或者肺部不行,但他們總覺得自己還能熬,直到有一天身體徹底“罷工”。 如果早點關注,定期檢查,很多小問題就能解決,不至于釀成大病。 現實中,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盲點視而不見。 膽囊出了問題不治療,結果硬撐,最后必須手術。 身體不等人,忽略了某些癥狀,就等于給健康埋下隱患。 六十歲后,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去管理身體,關注薄弱部位,定期檢查,按時用藥。 這些,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 不做這些,等到病來找門,悔之晚矣。 03 之前積累的身體底子如何? 到了六十歲,身體的底子有多好,差距就有多大。 有人天生強健,活得像中年人,走路都帶風;而有些人,從年輕時開始就不在乎身體,結果到老了,病根一個接一個,簡直像個老化的機器。 我身邊就有兩種典型的老人。 一個常年跑步健身,飲食一絲不茍,每次見到她,精神頭兒都滿滿的,活力四射,比那些年輕人還精神。 相反,另一個朋友,一輩子沒注意過身體,年紀輕輕就開始吃藥,走個路都費勁,慢慢變成了一個“病號”。 事實上,健康不光靠基因,更多的是后天積累。 那些年輕時不重視飲食、不管鍛煉的人,老了自然身體一塌糊涂,六十歲就開始爬樓梯都氣喘吁吁。 而那些注重健康管理的人,六十歲還能跑步爬山,活得像四十歲。 所以,早年打下的身體基礎,決定了你六十歲后的境遇。 健康是一場馬拉松,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重視。 讓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里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AGINightingale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