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利用騰訊AI工具給淮海巷設置了一個機器人,Ta可以依據公眾號的歷史內容,進行回答問題。當然,前提是有感興趣的讀者,率先在公眾號里提問。 那個功能設置完畢,自己嘗試了一下,沒有對外發布,后續只有一個做廣告的朋友,問“博主掙零花錢嗎?可長期。復制轉發即可”同時留下了一個類似賬號的信息。結果誤打誤撞觸發了那個機器人,于是機器人結合歷史知識庫,自動回答了他的問題,讓人啼笑皆非。 近期Deepseek風暴起來,帶動了國產大模型進一步發展升級,我嘗試用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搭建了一個新智能體,在功能上進行了優化迭代。 按照官網的指導步驟,調試了幾番,終于實現在淮海巷首頁增加了智能體的訪問入口,名稱@智能體,讀者點擊進去,可直接使用。 智能體好建,有趣的、起效果的是知識庫。智能體可以采用自有的知識庫,也可以使用外部的內容,來自定義自己的知識庫。 淮海巷的智能體,知識庫就是淮海巷公眾號內容本身。 有讀者提問,智能體在回答問題時,其答案來源優先選擇公眾號歷史內容。如果沒有設置其他知識庫,那么只能返回回答不了問題的狀態,若設置了其他知識庫或者模型,就會啟動新的知識來組織回答。 我進行過幾輪提問題的測試,數字人、也就是智能體AI agent的回答,普遍流暢絲滑,Ta回答的邏輯,是將公眾號里原先內容打散、依照大模型的邏輯,重新組織語言,最后實現內容輸出。 稍微有一點知識儲備的人,對比幾個回合就知道,在回答問題的技巧上,顯然,AI寫的比我好,遣詞造句的方式比我原先的描述更高級。 雖然知識庫來自于我的文字,但那些文字通過AI的加工,比我的回答更有邏輯,那種絲滑程度,遠超原文。當然,在歷史文章里有一些廣告文案的緣故,智能體的回答嚴重偏離我的本意,后續會考慮優化掉,以防止內容污染的過于明顯。 面對那種絕對競爭壓力的情況,我不由聯想到一個大家之前常說的問題。 AI出來后,誰將會被第一波取代?如此看來,作為一個自媒體寫手,我好像已不知不覺的身處淘汰之戰一線。 新的疑問又來了,我的更新還有沒有必要?那些看起來流水賬一樣,偏遠鄉村的故事,并不吸引人的文章等,還要不要繼續下去?我的文字是不是真沒有什么趣味了? 繼續下去的結果顯而易見,那些文字或者說文章都是東西,將會被AI一次又一次超越,那樣,讓自詡為寫手的我,顏面何存? 聽說初代AI來的時候,有些寫作者、寫手,網絡作家,已經率先像AI妥協,舉手投降,甚至停更。 要知道,那些是著名的寫手,有的早已名滿天下,但面臨AI大潮來臨,他們/她們對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封存起來,自己選擇不再表達。那些人選擇一個名利雙收的時間,在AI可以分分鐘鐘自動輸出更優質,更符合邏輯的圖文時候,讓自己的文字,適可而止,主動讓位與硅基生命。 有人說,恰到好處的退出,為那些功成名就的寫手們保留了體面,也給那些嘗試在寫作領域深耕的小伙伴們打了樣,提了醒。 那是一個相當自然的行為,友好熱情的讀者,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因為無法親自閱讀到名家的作品或者故事而失望,但隨著時間流逝,那種失望很快會消失。 若有讀者朋友真的想看,其實倒可以自己通過AI投喂,模擬創造出跟原作者一樣的內容,當然,有的內容風格,甚至比原作者更像原作者。 隨著技術的成熟,大家或許根本不用擔心自己,只要不停的提問題就好。 現在有那么多現成的語料庫可用,如果有人愿意,似乎可以按照某種規則生成數以千計萬計的長文。 不排除先知先覺的人早已通過那種先進的方式,打通了新的盈利渠道,實在AI變現。 只是,對于我這樣后知后覺的寫手來說,啟動智能體,才剛剛開始,居然不是宣告自己將會在智能體爆發前夜停止更新,真是膽大包天。 毫無疑問,以淮海巷歷史文章作為知識庫的智能體絕不完美,而且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還會漏洞百出。 那么,既然如此,既然已經開始,就不妨大大方方的承認缺點,繼續興致勃勃的優化更新。坦率的說,淮海巷里的故事,只是我要說的故事的1%,甚至的1‰,可能還不到。偉大的作家說活著是為了講述,我既然還有呼吸,自然還不到徹底閉口不談的時候。 如果我停止更新,那么以淮海巷為庫的智能體,其能力將永遠停在我停止的那一刻,除非后續遇到更新的知識庫或者其他的語料加入。 可眼下,又有誰能夠比我更樂意更方便去為Ta提供屬我自己的語料呢? 幸運如我,生命還在燃燒,鍵盤依然能夠敲打,持續更新,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動作。 智能體的設置,于我來說,本意是為了方便讀者更快速了解淮海巷,了解淮海巷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而不是徹底改寫淮海巷,跟淮海巷沒有任何關系的數字人。后續倘若超出這個范疇,很難讓人不懷疑,在更新期間,是不是被AI在哪里動了手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