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有燉的《靜坐》,滿是禪意。詩人靜悟人生,以“靜覽”看透是非榮辱皆為幻影。無論是夜雨淅淅,還是秋高氣爽,都能沉浸于內心的平和超脫。 這詩不只是對閑適的向往,更是深度的心靈洗禮。它像一面澄澈的鏡子,映出內心的安寧與睿智。 在快節奏的當下,我們不妨效仿,尋靜處沉淀自己,放慢步調,傾聽心聲,于喧囂塵世覓得寧靜淡泊,讓心靈回歸本真,收獲超脫與自在。 ![]() 1.靜坐閑觀理自明,是非榮辱豈須爭 釋義: 靜靜地坐著,從容地觀察,事理自然就會明晰;是是非非、榮耀恥辱又哪里值得去爭執計較呢。這句話倡導人們保持內心的寧靜,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世間紛擾,不被世俗的紛爭所左右,通過靜思來洞察事物的本質。 心得感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卷入各種是非與競爭之中。職場上,為了業績和晉升,可能會陷入與同事的明爭暗斗;生活里,也會因為一些瑣事和他人爭論得面紅耳赤。 可靜下心想想,很多時候這些爭執并沒有太大意義。就像那些為了一點小事在網上互相攻擊的人,爭得不可開交,最后不僅耗費了自己的精力,還讓心情變得糟糕透頂 。 當我們學會靜坐閑觀,給自己一些獨處思考的時間,會發現很多曾經覺得天大的事,其實不過是過眼云煙。比如工作中被領導批評,當時可能覺得委屈、憤怒,急于辯解。 但如果冷靜下來反思,也許會發現自己確實存在不足,這次批評反而是成長的機會。不爭不代表軟弱,而是一種智慧,它讓我們從無謂的紛爭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享受生活上。 ![]() 2. 一身常在閑中過,萬事肯于先處行 釋義: 希望能夠讓自己常常在清閑的狀態中度過生活;做所有事情都愿意比別人先一步行動。前半句體現了一種對閑適生活態度的追求,后半句則強調了積極主動、搶先行動的做事理念。 心得感悟: 現代生活壓力巨大,我們似乎總是在忙碌中打轉,被各種任務和責任推著走,很少有真正清閑的時候。然而,“一身常在閑中過”提醒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留出空間。這種清閑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靈上的放松。 比如周末放下工作,去公園散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疲憊的身心得到恢復。只有在閑適的狀態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規劃未來。 而“萬事肯于先處行”又告訴我們積極主動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動承擔任務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成長。 以準備考試為例,提前制定學習計劃,早早開始復習的人,往往比臨近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的人更有把握取得好成績。 生活中也是如此,主動去關心家人朋友,主動去嘗試新事物,我們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 3. 嫩竹半欹聽夜雨,晚云收盡看秋晴 釋義: 嬌嫩的竹子半斜著身子,仿佛在靜靜聆聽夜晚的雨聲;傍晚時分,天邊的云彩散盡,盡情觀賞秋日的晴朗天空。這兩句詩描繪了兩幅寧靜而美好的畫面,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致描寫,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享受自然的心境。 心得感悟: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身邊那些美好的自然景象。這句詩讓我想起小時候,住在鄉下,每到下雨天,就喜歡坐在屋檐下,聽雨滴打在瓦片上的聲音,看著院子里的花草樹木在雨中搖曳。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一場雨、一片云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 如今,住在城市里,被高樓大廈環繞,很少有機會這樣親近自然。但只要我們有心,依然可以在忙碌的間隙,抬頭看看天空,感受一下自然的變化。 比如在下班路上,看到晚霞染紅了天邊,一天的疲憊都會被這美麗的景色驅散。這兩句詩告訴我們,生活中的美好無處不在,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自然,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和寧靜。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心靈的棲息地,讓疲憊的靈魂得到滋養。 ![]() 4. 兩般清意誰能識,世事交游物外情 釋義: 這兩種清高的意趣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呢?一種是對于世間萬事的超脫態度,另一種是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超出世俗功利的純粹情感。表達了一種不被世俗理解的孤獨感,以及對超脫世俗、追求純粹情感的執著。 心得感悟: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交往往往摻雜著各種功利因素。職場上的社交,很多時候是為了拓展人脈、獲取資源;生活里,也有人因為利益而接近他人。而“世事交游物外情”則倡導一種純粹的情感交流,不被利益所左右。在與朋友相處時,多一些真心,少一些算計;在面對世事時,保持一顆淡泊的心,不被功名利祿所迷惑。雖然這樣的態度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但當我們堅守內心的這份“清意”,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更加平靜和充實。 它讓我們在復雜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純真,不隨波逐流,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