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理念 從權威管理者到成長同行者 突破這種困境的關鍵,在于管理者角色的根本性轉變。校長需要從“制度執行監督者”轉型為“專業發展陪伴者”,將管理重心從檢查工作轉向支持成長。這種轉變首先體現在工作場域的遷移——從行政會議室走進教學現場,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中感知教師的發展需求。當管理者以學習者姿態參與備課研討,用專業視角記錄教學過程,青年教師感受到的不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平等對話的尊重。 建立常態化對話機制是維系新型管理關系的紐帶。非正式交流平臺的創設,能夠消解行政層級的心理距離,讓青年教師敢于表達真實想法。在這些開放包容的對話場景中,教學實踐中萌發的創新火花得以被發現,日常工作中的系統性問題得以被診斷。更關鍵的是,這種雙向溝通本身就在建構著教師的專業主體意識——當他們的聲音能夠切實影響學校決策,教育工作便不再是執行指令的機械勞動,而是實現教育理想的創造性活動。 從任務執行者到創新實踐者 3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護航 教師專業成長是持續數十年的漫長旅程,零散的幫扶措施難以形成持久支撐力。構建貫穿職業發展全程的支持系統,需要管理者著眼三個維度:專業指導的精準性、評價反饋的發展性、心理支持的人文性。 分層培養體系的確立能提升指導效能。針對新任教師的“教學規范工作坊”,通過課堂實景演練幫助其站穩講臺;面向成長教師的“教學創新實驗室”,搭建跨學科教研平臺激發創造力;為成熟教師定制的“教育思想凝練計劃”,則助力其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每個階段匹配專屬導師團隊,既有學科骨干的實踐指導,也有教育專家的理論引領,形成立體化的專業支持網絡。 發展性評價機制的重構關乎教師的成長心態。突破“唯分數論”的桎梏,建立涵蓋教學實踐、學生發展、教研創新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過程性成長檔案的建立,讓教師能夠直觀看到專業能力的進階軌跡;增值性評價的引入,使教學改進的方向更加清晰;而基于專業社群的同行互評,則構建起溫暖而專業的反饋環境。這種評價變革的深層價值,在于幫助教師建立持續改進的成長型思維。 心理支持網絡的完善往往被傳統管理所忽視。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復雜的教育情境、高期待的社會環境,都在考驗著教師的心理韌性。建立定期心理健康篩查機制,開設壓力管理專題工作坊,組建教師互助支持小組,這些舉措不僅體現組織關懷,更是維持專業熱情的基礎保障。當教師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其教育理想才能獲得持久的精神滋養。 4 從個體發展到生態培育 專教師發展生態的培育是管理藝術的最高境界。當個體的專業成長與組織的文化基因深度交融,當教育理想在集體中得到共鳴與強化,職業熱情的持續燃燒便擁有了不竭動力。 專業尊嚴的培育是文化建設的根基。通過設立教學創新展示平臺、建立專業成果認證制度、完善學術榮譽體系,讓青年教師的專業價值得到可視化呈現。當一節精心設計的課例獲得同行專業評議的認可,當某個教學策略改進被納入校本資源庫,這種源自專業共同體的尊重,往往比物質獎勵更能激發內生動力。 代際傳承與智慧流動是生態永續的關鍵。打破傳統的單向師徒傳授模式,構建“教學智慧循環系統”:資深教師開放課堂展現教育藝術,青年教師展示創新實踐激活改革思維,跨代際教研團隊共研教育難題。這種雙向互動既避免經驗固化,又防止創新失焦,使學校文化既保持根基又充滿活力。 共享共進的文化基因塑造發展共同體。在校際層面建立教師發展聯盟,通過跨校聯合教研、同課異構、資源共享、項目共建等形式,突破單個學校的資源局限;在校內推行“專業成果共享制”,將個體創新轉化為集體財富。這種開放協同的文化特質,使每位教師既是專業發展的受益者,又是生態建設的參與者。 教育管理的本質不是塑造整齊劃一的執行者,而是點燃各具特色的創造者。當校長從執著于“管”的精確轉向專注于“燃”的藝術,管理行為便升華為教育領導力。這種轉變需要管理者具備三種視野:看見青年教師專業潛能的發現之眼,信任青年教師創造力的包容之心,支持青年教師持續發展的守護之志。唯有如此,青年教師才能在溫暖而富有挑戰的環境中,讓教育理想持續燃燒,最終匯聚成基礎教育的璀璨星河。這既是校長管理智慧的彰顯,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回歸——因為所有真正的教育,終將回歸到心靈點燃心靈的本質。 (作者:余國慶,系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月泉中學校長) ![]() — 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