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可能聽說過,此方名為“白虎加桂枝湯”,出自名醫張仲景,原方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一般情況下,白虎加桂枝湯常規用量為: 知母 18g,石膏 30-45g,炙甘草 6g,粳米 9g,桂枝(去皮)9g。(個體有差異,用藥需辨證) 此方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上了桂枝,故而得名“白虎加桂枝湯”。 所謂白虎湯,就是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組成的一個方劑,其性大寒,能肅殺鎮服體內熱邪,迅速清熱瀉火,猛如白虎下山,因此得名。 ![]() 但是老杜竊以為,方中“白虎”指的其實就是石膏。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歸肺經、胃經。辛味能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甘味能補益、和中、緩急。二者組合,可在發散的同時兼顧正氣,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而且石膏清熱瀉火之力較強,尤其善于清解氣分實熱,對于溫熱病氣分熱盛,常為首選藥物。并常常配以麻黃、黃柏、知母等,加強清熱之力。 尤其在痛風發作的時候,熱邪較盛,所以在“白虎加桂枝”湯里,石膏與知母并行,其清熱瀉火能力極強,而且兼具潤燥、除煩、清肺火胃火等多種效果。 ![]() ![]() 也是由于上二味藥,效力過于峻猛,因此才加入炙甘草、粳米來緩和協調,顧護脾胃。粳米是一味很好的養脾胃的藥材,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中,用粳米滋養脾胃、調和諸藥的方劑屢有記載。 ![]() ![]() ![]() 而且桂枝也是一味引經藥,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所。在白虎加桂枝湯中,可引領白虎湯中的清熱藥物到達關節等病位,發揮清熱通絡止痛的效果,以緩解骨節疼煩等癥狀。 ![]() ![]() ![]() 但是在具體應用中,最忌諱照搬原方,應當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減化裁。 ![]() 若關節紅腫熱痛嚴重:考慮加用忍冬藤、絡石藤、桑枝等,增強方劑清熱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 若關節疼痛劇烈:考慮加用姜黃、乳香、沒藥等,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若關節屈伸不利:考慮加用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等,以舒筋活絡,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若濕熱較重:考慮加用薏苡仁、土茯苓、萆薢等。 若熱盛傷津:考慮加用天花粉、蘆根等,以清熱生津止渴。 若痰濁阻滯:考慮加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等,以化痰散結。 若瘀血明顯:考慮加用桃仁、紅花、赤芍等,以活血化瘀。 若氣虛明顯:考慮加用黃芪、黨參等,以益氣健脾。 若肝腎陰虛:考慮加用熟地、山茱萸、桑寄生等,以滋補肝腎。 ![]() 注意:以上僅為方劑、思路分享,并不構成任何用藥指導。非專業人士,如需治療,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