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馬路過了陸安橋,就來到一條石板路老街,坐落于當時四川萬縣(重慶市萬州區)城郊出入成都的千年官道“小川北路”萬梁驛道(今重慶梁平區)段,亦稱西大路的端口,早前因住過一陸姓闊佬而得名“陸家街”。 陸家街位于苧溪河畔,先后建成一座河床上的石頭平橋——瀼渡橋和一座石拱橋——陸安橋,與城西三馬路末端的天德門相連。隨著時代的演進,陸家街逐漸發展成為了集商貿、居住于一體的多功能街區。清朝晚期至民國年間,這里是桐油貿易的中心,眾多油號林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經濟生態。桐油的繁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商賈在此落戶經營。抗日戰爭期間,陸家街成為了一個避風港,既保護了城市居民免受戰火侵擾,也成為了一批企業重生的搖籃。隨著內遷企業的到來,尤其是紡織業和印染業的興起,給這個古老街區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的軍用設施和民用企業的共存,展現了戰爭年代中人民生活的韌性與希望。一時間,機杼聲、織布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動人的戰時生產畫卷。 陸家街不僅是個商業重地,也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這里的居民崇尚教育,重視傳統,許多大家族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黎大爺、陳隆美、曾良成等家族,不僅在經濟上有所成就,還在文化建設和社會公益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們的住宅,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粹,其中不乏徽州式的深宅大院和獨具特色的“馬頭墻”,展示了陸家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建國后,隨著萬梁、萬開公路的開通,陸家街逐漸沒落,廠礦相繼搬出,人煙稀少。小時候,對它最深的印象是爬天生城要經過這里,能聽見紡織廠機器轉動的聲音,后來知道這家廠就是毛巾廠,三峽移民搬遷至高粱鎮,再接著就是經歷破產潮變成了印染廠。不過可惜的是陸家街因三峽工程永沉江底,原來的石板路、特色民居不復存在,只剩下濃濃的鄉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