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人事不省,伴有口眼?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喁僻不遂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因其發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自然界中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名之“中風”。又因其發病突然,又稱“卒中”。其包括現代醫學的腦梗死、腦出血、腦血管痙攣等,是高血壓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統計,全國每年中風發病病例達130多萬,死亡率達60~120/10萬,約1/4患者在發病24小時內死亡,約半數于3周內死亡而存活者75%不同程度喪失工作能力,表現為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斜,手足腫脹等,稱為中風后遺癥,給家庭、個人及社會帶來重大損失。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而風動,血隨氣逆,上蒙清竅,從而出現是證。中風后遺證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斜等后遺癥,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除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隨癥加減藥物外,常須結合活血、化瘀、通絡之品進行治療,配合中成藥療法,方便有效,便于長期服用,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 1.氣虛血瘀型: 主要表現為偏枯不用,肢軟乏力,面色萎黃或見肢體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細弱。當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為治,可選用大(小)活絡丸類,每次1~2丸,每日2次服:人參再造丸或華佗再造丸或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中風回春丸(片、膠囊),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銀杏葉片,每次2,每日3次口服:消栓通絡片,每次6克,每目3次口服。 2.肝陽上亢型: 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拘攣,頭痛頭暈,面赤耳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滑當以平肝潛陽,息風通絡為治,可選用天麻鉤藤顆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牛黃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每日1次;清眩治癱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 ![]() 1.風痰阻絡型: 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肢體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見瘀點瘀斑,脈弦滑或澀。當以祛風除痰,宣通絡為治,可選用解語丹,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大活絡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腎精虧虛型: 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謇或音暗失語,肢體麻木或不遂,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當以滋陰補腎,利竅開音為治,可選用杞菊地黃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大補陰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胎盤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主要表現為舌強言謇,肢體麻木或不遂,頭目眩暈,失眠多夢,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當以平肝潛陽,化痰開竅為治,可選用天麻鉤藤顆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牛黃蛇膽川貝液,每次1支,每目3次口服。 ![]() 主要表現為口眼?斜,口角流涎,或見肢體麻木,不遂,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當以活血化瘀,息風通絡為治,可選用
取本品適量,涂搽于肢體疼痛處,而后用熱毛巾外敷,每日2~3次,1周為1個療程,連續3~5個療程。正紅花油亦可。 取本品1~2粒,研為細末,用白酒適量調勻,外敷疼痛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7~10天。 來源 | 《百病中成藥療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