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拖延? “寫評語這件事其實很難為我,寫評語似乎需要一種篤定的評判,好壞,對錯,黑白…可是,我自己沒什么評價體系,說好說壞,說值得不值得,對我來說都好難?!?/span> “我有的只是感受?!?/span>我對該如何寫評價產生了疑惑。 “企業咨詢兩個小時的互動里,我感受到了深深地被照拂和關懷,我們這群人因為某些相同的價值觀走到一起,愿意敞開自己和自己探索的領域,聯結彼此的星系,也是一種逃脫以往制式化工作關系的建立?!?/span> 這無疑是一次體驗很好的咨詢,可我就這樣把自己的感受寫在評價欄里嗎? “會議的目的被淡化了,它不是不再存在。而是我們在通往“目的”的旅程中更享受風景和陪伴,舉杯同樂,有說有笑,甚至也可能抱著扭打,笑著哭,直到抵達這趟旅程的終點。“ “也許,中途會有人提前到站說要下車,除了感謝TA曾經同意“在一起”陪伴的時光,我想不到其他的送別方式?!?/span> 在醒省日記中,情感的充分流動竟然讓這份評價自然流淌出來了!那個一直被放在背景里的“拖延”,經由感受和穿越,自由地生發出了行動力。 原來,不帶評判、不帶修飾、沒有框架的評價也是評價! ![]() 配圖/April 醒省日記→感官覺察→行動力涌現 我記得在上《普通心理學》這門課的時候,導師好好講了講“完美主義者”和“拖延癥”之間的關系。 完美主義者容易將失敗和自我價值劃上等號,因此常常拖延。 充分地想好再行動,很可能是害怕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失敗、瑕疵,甚至是突如其來的贊美和認可帶來的失控。 為了追求某個“最佳方案”,完美主義者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下定決心“開始”。 我也有完美主義傾向,會為了給播客找一個理想的配樂花上一天時間聽上百首歌曲;會在開始工作前,先整理自己的工作空間和屏幕空間,保證清爽地,有條理地展開一天的工作。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個“背景拖延”;我希望我給出的評價是個性化的,是有我的屬性和靈魂標記的;是當對方看到評價時,能引起 TA 深深的情感共鳴和唯一感的認同。 所以,我背景里的“拖延”囤積得越來越多。 追求完美,本身并沒有問題。體現的是一個人注意細節,注重感受的特質。 但如果,過度追求完美就會被外界的評價和內化的自我評判所束縛;也會過于追求掌控感,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 完美主義和完美主義者,是兩件事! 完美主義是一種行為模式,有這樣思維方式的人仍然追求完美,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接受“不完美”的存在;可以接受錯誤、落差、失控的發生,在一次次的行動中,接近那個“完美”。 而完美主義者是一種人格標簽,是長期踐行“完美至上”模式的人--常常將“不完美”視為威脅;如果外在條件沒有能夠匹配內心的標準,就會陷入“高標準→自我批判→拖延→失敗”的惡性循環里。 兩者表現出來最大的區別是,行動的能力。 在「醒省日記」的社群中,伙伴分享了這樣的感受:“當我早晨開始梳理關于工作的感受時,就莫名出現了轉機;被同事深深地看見,深深地支持了?!?/span> “醒省是有什么魔法嗎?半年前被壓抑的情緒全部浮出來,痛快地哭一場,對那個充滿恐懼和無助的過去進行了哀悼。“ ![]() 從「記錄」到「覺醒」的認知躍遷主動探索怎么發生的?行動力怎么生長出來的? ? 自我掃描:追蹤身體感知,記錄感官體驗 -在早起的黃金時段開始書寫(起床后1小時內)。 **此時大腦正處于前額葉皮層未完全激活的狀態,理性審查功能較弱,睡眠中沉淀的潛意識碎片更易被捕捉到。 ? 情緒翻譯:將抽象感受具象化為文字描述 -準備專屬于「醒省日記」的??和??,或者打開??上的一頁文檔。 **不給自己任何題目,沒有任何限制,不寫給任何人或任何目的,不去編輯或者涂改任何文字;寫滿三頁紙或者在??上打滿 1500 字。 -通過書寫將抽象情緒轉化為具象場景;把焦慮、喜悅等情緒具象化為文字,讓自己清醒地面對自己的壓力,也看到生活中的恩典。 **那些卡在喉嚨里的苛責,突然變成了可觸摸的故事碎片。 -過程里,沒有錯誤的書寫;前三個月,不回溯自己的日記;與信任的朋友組成書寫小組,或者參與「醒省日記」直播間互動陪伴,幫助形成習慣。 **寫下的一切,都是對的。因為它不用有邏輯,有語法,詞藻華美,用語恰當,不用有標點符號,甚至可以用一遍又一遍的“我寫不出來……”代替剛開始寫的局促。形成書寫習慣的最初階段,我們的理性會對書寫內容進行對錯判斷,價值歸因和標簽化處理......回看日記會讓我們的感受“害怕“被看見。 ? 意象重構:從“情緒淤積“到“認知覺醒“的轉化 -它不是高雅藝術,它甚至不是“寫作”,它是關于你感知到的一切體驗。 **它不僅是工具,更是「在文字中重演心智進化」的修行;允許自己寫出垃圾文字,反而解除創作封印。 ![]() 配圖/April 將情緒從“絆腳石”轉化為“行動燃料” 蔡康永說,他認為情商最高的人是周杰倫,而不是大眾以為的林志玲。這段關于情商的表達,實際上幫助我們澄清了什么是“情商”。 “如果一個人做什么都忌憚于別人怎么認為,追求外界的稱贊和認同,但卻壓抑了自己的本性,委屈得要死。這哪里是情商高?這根本是搞錯了情商的意思。” 很多人都說,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是件特別難的事。對別人來說很容易的一件事,對于我為什么就這么難? 我想,可能正是因為我們搞錯了“情商”服務的對象;沒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 隨著年紀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我們會慢慢地改變自己。如果認為自己被改變了就不是在做自己,那么有沒有可能你的那個“自己“太過于固化? 黃執中有一段話特別好,他說,“生活中的那個改變,就是自己。當我選擇怯懦的時候,怯懦就是自己;當我選擇退縮的時候,退縮就是自己;當選擇堅持,那堅持就是我自己?!?/span> “所以,接納自己,就是接納自己的怯懦,妥協,退縮,堅持……做自己,就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情商服務的對象,首先應該是我自己! 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一切的個性,人際關系,回憶都是用來幫助自己完成這件事,去往想要過的生活。 做自己,依然強調的是行動力;難的其實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作何選擇。 ![]() 配圖/April 如果我們能一直保持新鮮和愉悅的情緒, 世間的一切都會因此變得有趣 我想到去過的一間餐廳,小而美,舒適又自然。 它的老板是一名花藝師,從事花藝二十多年的同時還撫養了三個孩子。在一個桌牌上我讀到她關于自己的介紹,“我是個隨性自然的人,身體力行著一年無事為花忙”的信念。 自我介紹的背后,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超越花藝師的身份,母親的標簽,她自然又隨性;不做作,不擰巴;有熱愛,有行動力,沒有太多內耗。 她熱愛花藝,就從事花藝行業二十年;她有自己對于靈性和品位的認知,就嘗試給大家帶去她認為的美感;她熱愛生活,想用花藝師對“美“和“味“的品味做更多事,就開設了一家花藝主題的餐廳。 如果暫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扎根于流動中,循著自己的熱愛去做一件一件的小事,不就是在做自己嗎? 人,是自由的主體;如果感受不到自由,那可能是淤堵的情緒,結疤的創傷把情感冷凍起來了。 「醒省日記」正是這樣一個真摯而踏實的小習慣。 在這里,我將自己重新拋入自由,去感受喜怒哀樂,真實的我自己。 焦慮、孤獨、恐懼......這些非理性的情感不再可怕,因為這里是我為自己打造的“安全空間“。 借由情感體驗的觸碰,推動著我做出新的,自主的,自由的抉擇。 就像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所言:“人既是自由的創造者,也是自我定義的責任主體?!?/span> 在書寫里,我意識到評價是自己來定義的,沒有評價體系和標準也是一種評價--“我的評價就是一種在心靈深處遇見,打個招呼的你好與再見?!?/span> “我的評價標準只需要書寫我的感受就好啦!“ 拋開那些完美主義的標簽,放下對標準的妥協,在每一個與自我的相遇中,去 being,去在每一個你好&再見中照拂和關懷自己。 那一刻,我確認了自己的存在。 然后,開啟新的一天......行動變得絲滑無阻。 「醒省日記」是什么? 這是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習慣了用邏輯編織語言,卻遺忘了身體最原始的感知力。 「醒省日記」倡導每日去評判、去修飾、去結構的自由書寫,通過30分鐘或1500字的書寫,幫助書寫者與自己的感官體驗重新建立聯結,喚醒被理性壓抑的直覺與創造力。 早間的直播不止是一個提醒,更是一種陪伴,是喚醒身心關系的修復實驗。我相信:當我們能停止對“不完美“的恐懼,停止過度思考,轉而用感官書寫真實,那些曾被理性壓抑的顫動,終將匯聚成改變生命的力量。 祝你能過上你想要過的生活,那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