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65條原文為: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他強調腎氣妄動是病機核心,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伐腎邪、御奔豚”,茯苓淡滲利水以制腎氣,桂枝溫通心陽以平沖逆,甘草、大棗培土制水,甘瀾水則取其“不助腎氣”之性。 他認為苓桂棗甘湯中茯苓為君,專伐腎邪; 桂枝辛溫通陽,與甘草合化辛甘以扶心陽; 大棗配甘草補脾制水,全方意在溫通心陽、化氣行水,使下焦水寒之氣不得上僭。 柯氏還指出,此證“水勢尚在下焦”,治當防患于未然。 臍下悸動是水氣欲沖未沖之象,治需溫通心陽、培土制水。 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茯苓大棗利水安神,甘瀾水助藥下行,使水邪從膀胱而泄,恢復水火既濟之常。 臍下悸為“欲作奔豚”的典型征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重用茯苓(半斤)健脾利水,桂枝溫通心陽以鎮水寒,大棗甘草補中焦以固堤防。 他認為此方體現了“治水先實土”的思想,通過培土制水、溫陽化氣,使水邪平復。 臍下悸動是水氣與氣相搏的表現,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茯苓利水、桂枝降沖、甘草大棗緩急,尤其強調“甘瀾水”的運用可助藥力下行。 他還對比了此方與桂枝加桂湯的異同,認為前者重在治水,后者偏于理氣。 特別提到,此方對“臍下悸”或“腹攣痛”均有良效。 成無己、柯琴側重腎氣上沖; 黃元御、劉渡舟強調心腎不交與中焦培土; 胡希恕則從誤治水氣角度深化了臨床辨治思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配伍核心在于溫陽利水、調和營衛,體現了仲景“未病先防”的治療智慧。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本方溫陽化飲,不傷正氣; 結合李可“萬病不治求于腎”思想,下焦虛寒甚者必加附子,以“桂枝通陽,附子溫陽,茯苓利水”,踐行“陽旺陰自化”的圓運動修復法則。 林佳明,主任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