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是人們甚或中最常見的家禽,看似尋常平凡,其文化內涵卻豐富多彩。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注意到雞打鳴和斗勇的特征。因而就有了家養雞打鳴下蛋,權貴養雞斗雞以娛。 古人甚至言道雞有五德:夫雞,頭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見敵而斗,勇也;得食相呼,義也;鳴不失時,信也。文武勇義信,正合乎儒家教義,所以文人士子對雞也多青睞。 古代詩詞中不乏出現雞的形象,以及專門吟詠雞的詩詞。如《詩經》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圣杜甫的《雞》中說道:“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頌揚雞之五德,其余描寫斗雞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首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詠雞詩——《賦得雞》: 賦得雞 唐·李商隱 稻粱猶足活諸雛, 妒敵專場好自娛。 可要五更驚曉夢, 不辭風雪為陽烏。 眾所周知,李商隱是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追求美的詩人,其詩以語言纖艷儂麗、詩意朦朧迷離著稱,他的愛情詩、無題詩讀來纏綿悱惻令人沉迷,確實將詩意美發揮到了極致。偏偏這首《賦得雞》是個例外,此詩不僅毫無“美感”,而且風格犀利辛辣,極盡諷刺之能。 這首詩中前兩句“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描繪一些斗雞不事本職工作卻專職好勇斗狠。人們用高粱稻谷將他們從小雞養大,他們不司鳴報曉,反而飛揚跋扈自鳴得意。 后兩句“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是說雞之本職是打鳴,不辭風雪仰啼初生的太陽。意在諷刺那些斗雞受人養育卻不忠于主人。 此詩表面貶斥的是雞,實則是諷刺晚唐時期擁兵自重割據藩鎮的各地節度使。當時,各地節度使大多不服王命,割據一方,就連節度使之職都父子相傳,成為裂土自重的勢力。 李商隱目睹國家衰敗而藩鎮割據貽害無窮,才寫下這首詩諷刺那些藩鎮節度使像斗雞一樣,不思效忠朝廷,反而飛揚跋扈互相攻殺掠奪擴展自己的勢力,霍亂國家。“妒敵專場好自娛”可謂晚唐藩鎮割據的真實寫照,諷刺不可謂不犀利辛辣。 此詩在李商隱的詩集中很是突兀特殊,雖非名作,但從諷刺詩的角度來看也是一首上乘佳作。然而清代大才子紀曉嵐卻不看好這首詩,吐槽此詩“純是寓意之作,未免比附有痕,嫌于粘皮帶骨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