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達成10公里跑進38分鐘(即配速3分48秒/公里)的目標,需結合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耐力提升、力量訓練及科學恢復。以下是一份為期12周的詳細訓練計劃。 訓練前提條件 當前10公里成績需在40分鐘內,半馬1小時26分內,或全馬3小時10分內,且無傷病。 每周需保證5-6次訓練,總跑量約60-80公里,逐步遞增。 訓練周期劃分 1. 基礎期(第1-4周):提升有氧耐力與力量基礎。 2. 強化期(第5-8周):加入閾值跑與間歇訓練,提升速度耐力。 3. 巔峰期(第9-12周):模擬比賽強度,優化配速與節奏。 每周課表模板 周一:間歇訓練 通過科學規劃與嚴格執行,結合周期性強度調整,可逐步逼近38分目標。建議佩戴心率帶或運動手表監測數據,定期評估進步。:2公里慢跑(配速5分/公里)+動態拉伸。 主課: 基礎期:8×800米間歇(配速3分30秒/公里),組間400米慢跑恢復(配速5分30秒/公里)。 強化期:10×400米間歇(配速3分20秒/公里),組間200米慢跑恢復。 巔峰期:12×200米沖刺(配速3分/公里),組間100米步行恢復。 冷身:1公里慢跑+靜態拉伸。 周二:輕松有氧跑 10-12公里輕松跑(配速4分30秒-4分50秒/公里),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75%。 周三:力量訓練+恢復跑 核心訓練:平板支撐(3組×90秒)、深蹲(4組×15次)、單腿硬拉(3組×12次)。 恢復跑:6公里慢跑(配速5分-5分30秒/公里)。 周四:閾值跑(乳酸門檻訓練) 熱身:2公里慢跑+動態拉伸。 主課: 基礎期:5公里閾值跑(配速3分55秒-4分03秒/公里)。 強化期:6公里閾值跑(配速3分50秒-3分55秒/公里)。 巔峰期:8公里閾值跑(配速3分45秒-3分50秒/公里)。 冷身:1公里慢跑+拉伸。 周五:休息或交叉訓練 可選游泳、騎行或瑜伽,時長40-60分鐘,保持低強度。 周六:長距離耐力跑 基礎期:16-18公里(配速4分30秒-4分50秒/公里)。 強化期:20-22公里(配速4分20秒-4分40秒/公里)。 巔峰期:15公里(配速4分00秒-4分15秒/公里),最后2公里加速至目標配速(3分48秒/公里)。 周日:恢復跑+技術訓練 8公里恢復跑(配速5分-5分30秒/公里)。 技術訓練:100米高抬腿×5組、跨步跑×5組。 關鍵訓練要素 1. 有氧基礎:通過長距離慢跑(LSD)提升毛細血管密度和線粒體功能,占總跑量的60%。 2. 無氧閾值訓練:閾值跑需接近乳酸堆積臨界點(心率85%-90%),提升身體清除乳酸的能力。 3. 間歇訓練:短距離高強度沖刺(如400米、800米)提高最大攝氧量(VO?max)。 4. 力量訓練:強化核心與下肢肌肉,預防傷病并提升跑步經濟性。 5. 恢復策略: 每周至少1天完全休息或低強度交叉訓練。 跑后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如香蕉、乳清蛋白)。 睡眠≥7小時/天,配合筋膜放松與冰敷。 注意事項 避免過度訓練:若出現持續疲勞、心率異常升高或肌肉酸痛超48小時,需調整強度。 跑姿優化:保持身體前傾10°,擺臂幅度小,腳掌中前部著地,減少觸地時間。 模擬比賽:第10-12周安排1-2次10公里測試跑,按目標配速3分48秒/公里分段執行(如:前5公里19分,后5公里加速至18分30秒)。 通過科學規劃與嚴格執行,結合周期性強度調整,可逐步逼近38分目標。建議佩戴心率帶或運動手表監測數據,定期評估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