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三十九講 2024.10.2 (167——171條) 【167】病脅下素(長時間脹滿、板結,胰腺癌,肝癌晚期)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宗)筋者,此名臟結,死。 ??臟結是全面癌癥晚期,肝硬化,肝癌,胰腺癌晚期轉移到腎臟,同時打擊到胃氣,彌漫到消化腺。肝腎及消化系統全面停擺,最后就是死。 癥狀:兩脅長期脹滿,板結,不能分泌消化液,癌細胞擴展到胃,臍下痛,男性生殖器縮入腹腔,只露頭在外面,說明寒極。此時足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三條陰經全面停擺。此種情況就不要再用藥了,減輕病人痛苦,否則走得更快。 【168】傷寒若吐若下后(應汗法,用錯了,病邪入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桂枝解表)風(怕風吹,此時白虎湯+桂枝),大渴(補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補水)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30g】(降溫持久),石膏一斤【80—100g】(碎)(快速降溫),炙甘草二兩【10g】,人參二兩【10g】,粳米六合【30g】(山藥30g,糖尿病)。 右五味,以水一斗【2000ml】,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200ml】,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上五味用2000毫升水煮至米熟,約15到20分鐘,(多煮一會兒效果更好)去渣溫服200毫升,日三服。買不到粳米可以用陳倉米(糖尿人群粳米可換成山藥30+) 外感,本應汗解,但是用吐下法,7、8日外還不解,病在傳變,進入陽明,出現陽明熱癥。表里俱熱,說明里外均熱。一般感冒時表熱里寒。時時惡風,說明還有表證。因為有表熱,體溫高,里熱反推出來,捫之燙手,會喜歡風吹,如果怕風吹,就是還有表證。此時應該用白虎湯+桂枝。如果不怕風吹,用白虎湯。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加人參是為了補充水。人參健胃止渴。 ??傷寒表征應用汗法卻誤用吐下之法,直接傳變成陽明熱證。 1)里外都熱,不怕風吹,白虎湯。 2)里外都熱,怕風吹,白虎湯+桂枝。桂枝解表祛風。 3)惡寒,解表為主,清熱為輔,桂枝湯+石膏。 4)白虎加人參湯。此方不分季節,有是證用是方。陽明熱證,口渴,一次想喝水600毫升。舌相是診斷金標準:草莓舌,舌苔黑黃,干燥。人參健胃止渴。此方用錯了,量大了,用四逆湯,理中湯或吳茱萸等溫熱的藥就可以了。 組方:知母30 石膏80-100碎,炙甘草10 人參10 粳米30,一合大約20ml。重用石膏,快速降溫,但易反復,知母慢性降溫,綿綿不絕,知心大姐,保持長時間降溫,穩定發揮作用。炙甘草使知母、石膏穩定發揮作用,相當于緩釋劑,甘以緩之。人參強心健胃,渴加人參,健胃后食入后才能被吸收。 人參補氣是強心來補氣,比如獨參湯; 健胃,使快速消化吸收,比如理中湯。 粳米是糙米或陳倉米即可,是粘合劑,保護胃腸粘膜的作用。陳倉米很散,全部易于進入藥湯,更容易掛壁,保護胃粘膜,不受石膏,知母的侵害。 水2000ml,煮米熟湯成。退高熱,石膏會用量大些。此時山藥代替不了粳米,因為山藥沒有粳米這么粘稠,有效保護胃黏膜;但糖尿病人時,粳米可以換成山藥。 應用人群: 1、高熱不退,口渴厲害,表里俱熱,退燒藥無效,小孩居多。老人四逆湯居多。 2、糖尿病人。山藥替換粳米,量要大一些,至少30 起步。懷山藥最好,但其他山藥也有效。人參可以用黨參代替。 3、夏天常用,預防中暑,可以加點鹽。戶外工作人員防中暑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加鹽,糖隨便煮水喝。(人參可換成黨參,西洋參)。 4、多汗癥。怕風吹,皮膚氣色差,需補氣,用黃芪。桂枝湯+黃芪(單用也能止汗)。 止汗,桂枝湯+炮附子。每天定時出汗,桂枝湯提前兩小時服用、喝粥,吃上三、五劑就好了。 ??止汗還可以用無核山萸肉,來復湯。 口渴厲害,不怕風吹,喜冷飲,白虎加人參湯。 舌苔是辯證要點。黃中帶黑,較干,起毛刺,草莓舌,不水潤。 5、甲亢心率加快,打呼嚕時,也可以白虎加人參湯。 甲亢:打鼾嚴重。一動就心慌,四肢無力,新陳代謝加速產生的熱。 ??甲亢,能吃能喝,代謝快,餓得快,心跳快,打呼嚕厲害,熱相,白虎加人參湯+桂枝(與炙甘草等量),沒攔截住,竹葉石膏湯癥。再之后炙甘草湯癥。 注意:有是證用是方,不分季節。 利者,但可溫之,當愈。用量過大造成下利,使用溫熱藥即可解,用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等溫煦長養回來。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①水飲,②胃熱)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背上的寒——出汗后的溫差感,來自于胃熱)。 傷寒,無大熱,就是不發高熱,局部的高熱,沒有熱在表面,胃里大熱,當然會心煩,背微惡寒,一是胃內有水飲,一是胃內太熱,導致局部發汗,感覺溫度低冷颼颼的,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不發高熱,胃里有熱,口渴,心煩,背部有巴掌大或拳頭大的地方愛出汗,微惡寒,胃里有停水。或全身溫度低于胃,胃的溫度高,出汗多。白虎加人參湯。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有一分浮脈,則有一分表證。浮緊且無汗,用麻黃湯加石膏,或大青龍湯,或麻杏石甘。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就是不怕冷,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洪大脈,越往里按越有勁,白虎湯癥。 浮緊之脈,無汗,麻黃湯。 怕冷,高熱不退,麻黃湯+石膏。 無汗,高熱不退,煩躁,不想吃飯,大青龍湯。 咳嗽厲害,不影響胃口,麻杏石甘湯。 脈浮,有燒,無汗,不用白虎湯。 171、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鞭,頸項強(太陽表證)而眩(少陽證)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并病陸續發生,合病同時發生。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鞭,頸項強而眩者,頸項強急是太陽表證,眩者是少陽證。應用解表法,不能用下法。柴胡加葛根湯,或葛根湯加柴胡。區別不同主癥,使用不同處方為底方。 1、葛根湯(麻黃少用或不用)+柴胡30+黃芩5-10——以頸項強急為主。 2,小柴胡湯+粉葛根60——以柴胡四癥為主。 |
|
來自: 皓月當空65 > 《傷寒論筆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