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大一女孩哭訴因為父母一個月只給1500元生活費而焦慮,網友看到后質問她“等你工作之后,能給父母勻出來1500元嗎?” 可能她的父母也沒有想到,自己辛苦供養的女兒會因為每個月生活費1500元把他們放到網上控訴。 最近,在某社交平臺上,一位大一的女大學生將自己平時的流水賬放到網上,并說自己每個月的花銷到月底都很緊張,看到舍友擁有2500元的生活費十分羨慕,而自己常常會為自己的生活費不夠而焦慮,想擁有一件新衣服還得向媽媽報備。 看到她平日里的流水賬,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早餐控制在每天6元左右,一個月的早餐支出是在180元左右,她的午飯、晚飯則是控制在每天15元左右,一個月的支出就是在900元左右,這樣下來,她每月吃飯的支出都得在1080元左右,就花掉了生活費的大部分。 然而她還有奶茶的支出120元,水果零食、買新衣服和化妝品、水電費,平時出去玩,這樣加起來,每個月1500元是遠遠不夠的,她的父母又慢慢給她漲到了1700元,可她安排完這些每月的支出后,還是覺得不夠,每到月底的資金還是會緊張。 本來就焦慮自己生活費不夠的情況下,看到舍友是2500元的生活費,自己更加的羨慕和自卑,忍不住地陷入了疑問,并將此事發到了社交平臺上。 而網友面對她發布的內容,陷入了對立的局面。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在校的大學生1500元的生活費已經夠花了,更何況父母又給你漲到了1700元。也有人說“一個月非得出去玩兩次嗎,必須每個月都要出去玩嗎?化妝品也不是每個月都要買啊,有空可以找找兼職做啊”。 確實,在校的大學生可以轉兼職的途徑還是蠻多的,可以給學生做家教,也有學校的兼職:食堂、圖書館等等,更有一些幫同學去取快遞賺一些小錢。 更有人覺得“父母每個月給1500元嫌少,到自己賺錢的時候給幾百塊錢給父母就是巨款,畢業了,能不能每月給父母1500元”。這樣一看,有很多節約的父母一個月根本花不了1500元,那為什么大學生一個月的消費卻到了要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地步呢? 更有些人在評論里表明自己的生活費還不到1500元,但也活得好好的。況且,根據前兩年對大學生每個月平均生活費的統計可以看來,我國的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平均在1282元。 按說這位女大學生的生活費是高于大學生平均月生活費的,如果她都焦慮的話,那得有多少大學生焦慮每個月的生活費都不夠花。 但是還有一些網友說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壓力太大了,有位女孩(化名:小張)也是發視頻說明在自己讀書的年紀,自己都非常愧疚、非常自卑,因為自己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真的很無奈,表示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向他們要錢時,會說很多很多話。 例如“我掙錢很辛苦,我養你很辛苦,我多么的累,太陽多么的大,我今天多么的辛苦,我氣得多早。”長此以往,小張在自己吃飯時就會省吃儉用的,在大學時,也會一直做兼職來補貼自己,自己只是要了一些生活費,父母就會說教。 小張與女大一學生不同的是,自己會為了自己的生活費而去做兼職、想辦法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掙錢,而這位女大一學生就只是在抱怨自己的父母。 有很多網友看到了小張發布的視頻里,也表示“這樣的家庭氛圍也太窒息了”。更有人說“平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給子女灌輸的貧窮感...自己這輩子過得累、也看不得子女過得開心,認為孩子沒資格享受生活...在這種人的身邊生活很壓抑。” 還有一女大學生分享自己在大學時,老媽給的生活費是“日結”,她的媽媽每天給她50元并告訴她“一天給你發50元,你不至于今天錢花完了,明天沒錢'餓死’,明天還有50元,每天都有新的50元”。 并且這位女生的媽媽還說:“我也能知道你是幾點鐘起的床,因為你起床第一件事絕對是收紅包。”有網友在評論區表示這個方法很贊,還可以有效聯系,不領紅包就是出問題了。 ![]() 看來,家長和學生都要學會合理安排和規劃生活費,雙方應該協商一個一致的方法與金額,這樣的話,才能和孩子有效溝通,作為子女,也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有所體諒。 我們在面對自己生活費不夠時,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地方的花銷太大了。我們的生活費就是要讓我們在學校補充自己的日常溫飽的,那些額外的支出,過度的消費本來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負擔不起的。 ![]() 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家庭條件,結合自己的情況去消費,不要過多地去與別的同學進行攀比。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就是要合理規劃和安排自己的資金,而不是盲目地去消費,有過多的額外消費,就算有再多的生活費,自己的心里也得不到滿足。 信息來源: 1.中國青年報:《大學生活費,怎么就不夠花呢?》,2021-04-14 2.個人賬號:錢多多璐
|
|
來自: 現代超人圖書館 > 《010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