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回望軍史上已消失的涉核部隊之一——鐵道兵

     stamp 2025-05-03 發布于海南
    圖片

    作者:劉光平

    原空軍地空導彈兵第十二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由單一的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方向發展,先后成立了空軍、海軍、防空軍、公安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通信兵、防化學兵領導機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又建立了第二炮兵、基本建設工程兵等兵種。隨著軍隊現代化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一些軍兵種的領導機關和部隊先后撤銷,或是并入其他軍兵種,或是移交地方,從人民解放軍序列中消失。那么,都有哪些軍種和兵種消失了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自主研發核武器的戰略決策,經反復在多地選址,于1958年確定在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創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并在基地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分別于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

    圖片

    為保衛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及221核基地)的安全。黨中央、中央軍委先后組建抽調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筑第54師兩支建設部隊、空軍高射炮兵第12師、空軍高射炮兵第13師、空軍高射炮兵第1師、空軍探照燈兵第六團二營及空軍雷達兵第35團、空軍雷達兵第26團、空軍雷達兵第1團、空軍地空導彈兵第八團等八支空中守衛部隊及一支消防部隊、三支地面警衛部隊,先后擔負起221基地廠區的地面警衛、全域消防和構筑海北地區防空火力網,殲滅威脅我核武器基地領空的敵方飛行器的安全保衛和建設任務。

    青海省原子城紀念館于2009年5月26日對外開放,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

    在海北州原子城紀念館的“596”長廊里,那塊銹跡斑斑的鏤空的功勛墻上赫然羅列著當年參加建設和保衛221核基地的十幾支部隊名稱,排在第二位的卻是建設221核基地的第一支部隊,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

    看到這些建設和保衛過221的功勛部隊,我心里充滿了敬仰和好奇!

    1972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里與我國“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有很大關系。“兩彈一星”事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1核基地于1958年組建,1985年撤廠,如今已逾四十年。歲月是一把無情的刀,當年那些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曾經建設和保衛221核基地的部隊官兵早已老去,歲月的無情和艱辛在他們的臉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陪伴他們的只有那一道道抹不去的深深的皺紋、一縷縷回不來的花白的頭發,還有那一絲絲足能引以為傲的美好回憶。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人的默默付出,才換來我們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人的建設和守護,才有了現在的和平與發展;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人的苦苦堅持,才成就了今天國防事業的崛起。

    這些功勛卓著的部隊從何而來?又去了哪里?相信有很多讀者有著和我一樣的心理。于是我到處搜尋有關這些部隊的所有訊息,試圖搞清他們的來歷、明白他們的歸宿、追尋他們的足跡。今天,我們就先來聊聊鐵道兵尤其是“鐵十師”有關的信息。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有一支戰功赫赫的部隊,那就是創建共和國大動脈的鐵道兵!嚴格地說,鐵道兵是新中國第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筑、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擔負著鐵路工程技術保障和鐵路建設等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和平時期參加國家鐵路建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組建的一支武裝護路隊伍,后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

    1948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鐵道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又稱鐵路修復工程局)。

    1949年5月,中央軍委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改編為鐵道兵團,隸屬中央軍委建制,并將其他地區的鐵道部隊并入鐵道兵團,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任鐵道兵團司令員。

    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將志愿軍在朝鮮的六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所屬其他部隊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作為一個兵種正式列入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鐵道兵總兵力最多時達四十余萬人。

    1953年12月25日,毛主席為《鐵道兵》報題寫的報頭

    圖片

    朱德元帥為鐵道兵題詞

    圖片

    1954年3月5日,鐵道兵領導機構在北京正式成立,王震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鐵道兵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及國家鐵路建設中,拋頭顱、灑熱血,櫛風沐雨、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流血犧牲、氣壯山河,搶修、搶建鐵路,保障鋼鐵運輸線暢通無阻,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立下了豐功偉績和汗馬功勞。

    鐵道兵最杰出的功績是抗美援朝時期建立的,當時志愿軍鐵道搶修部隊四個師一個團和一個鐵路援朝大隊,在志愿軍鐵道兵團的指揮下,根據敵機轟炸特點,采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搶修方針確保了后勤運輸線的順暢,被稱為“鋼鐵運輸線”。

    鐵道兵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特殊兵種,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4年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三十五年間,參與了大量鐵路工程建設:

    在戰爭條件下,共搶修鐵路3600多公里,搶建鐵路690多公里、戰備公路430多公里;和平建設時期,共新建鐵路干、支線12590公里,占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為鐵路建設獻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136人,抗美援越戰爭中犧牲的392人。

    以下是其修建鐵路的主要情況概述:

    總里程與代表性工程

    總里程:鐵道兵共修建鐵路約1.3萬公里,占同期全國新建鐵路的約三分之一,包括干線、支線、戰備鐵路等。

    標志性工程:

    成昆鐵路(1096公里):穿越地質復雜的西南山區,以“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聞名。

    襄渝鐵路(915公里):連接湖北、陜西、四川,橋隧占比超40%。

    青藏鐵路一期(西寧至格爾木段):克服高原凍土等世界性難題。

    其他重要項目:和平時期,解放軍鐵道兵先后修建了貴昆鐵路、南疆鐵路、京原鐵路、東北林區鐵路、襄渝鐵路、鷹廈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核試驗基地、衛星發射基地和北京地鐵工程等大型鐵路工程,實在是功不可沒。

    技術難度與貢獻

    地質挑戰:在西南“地質博物館”、西北戈壁、東北凍土等極端條件下施工,創新了多項工程技術。

    戰備需求:中蘇交惡時期修建了大量“三線建設”鐵路(如焦枝鐵路),強化戰略縱深。

    經濟意義:打通西南、西北交通網,為區域發展奠定基礎。其修建的許多鐵路至今仍是國家骨干線路。部分早期工程(如鷹廈鐵路)因年代久遠已升級改造。

    圖片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并入鐵道部。”

    1982年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

    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并入鐵道部黨委、機關。至此,鐵道兵黨委、機關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從組建鐵道縱隊到并入鐵道部的三十五年間,為適應形勢任務變化的需要,鐵道兵的體制、編制和隸屬關系幾經變化,總體規模逐步發展壯大,編制定員最多時達四十三萬人,兵部轄三個指揮部、十五個鐵道兵師、四個鐵道兵獨立團、兩所鐵道兵院校、一個鐵道科研所、五個辦事處、九個倉庫、三所鐵道兵野戰醫院、十五個工廠、一個農場,形成了正規化、現代化工程技術兵種的完整體系。

    鐵道兵,從組建到撤銷三十五年間,先后有三百多萬官兵轉業退伍。他們脫下軍裝,有的奔赴東北和,成為開發建設祖國邊陲的骨干;有的轉業分配到各級政府部門,走向不同的領導崗位;有的繼續深造學有專長,成為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有的搏擊商海創業有成,成為發展經濟回報社會的企業家;還有更多的同志回到原籍,在城鎮、在鄉村、在工廠、在田間,默默無聞地發揮著他們的光和熱。

    如今,這些當年的老兵無論在哪里,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鐵道兵的軍旅生涯,永遠是心中難忘的歲月,鐵道兵的精神和文化,永遠是激勵他們前進的不竭動力。

    圖片

    毛主席接見鐵道兵指戰員

    1978年,鐵道兵成立三十周年時,葉劍英元帥為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高度贊揚了鐵道兵的精神風貌和卓越貢獻。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鐵道兵施工現場圖片

    鐵道兵第一師:

    1948年7月5日組建,是鐵道兵部隊中的戰斗先鋒隊,戰功卓著。前身是鐵道縱隊第一支隊。

    1949年5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弟一支隊。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一師,轄第1、第11橋梁團和第21線路團。

    1950年10月,改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第一師。

    1950年11月6日,參加抗美援朝。

    1953年9月回國。

    1953年11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轄第1、第2、第3團。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1團—第5團。

    1979年7月,修建襄渝鐵路。

    1981年5月遷往山東兗州。

    1984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集體轉業,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

    1999年12月1日,更名為中鐵第十一工程局。

    2001年8月,建立現代企業制,改制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第一師第一團:

    1948年8月,組建鐵道縱隊弟一支隊弟一橋梁大隊。

    1949年5月,改稱為鐵道兵團第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

    1950年6月,整編為鐵道兵團笫一師第一橋梁團。

    1950年10月,改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師第一團。

    1953年9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第一團,是全國聞名的“登高英雄揚連弟”生前所在單位。

    第一師第二團:

    1948年11月,以華北軍區十二軍分區的工兵連、步兵連、區小隊為骨干,同時征集部分新兵,在河北豐潤縣胥各莊組建野戰軍鐵道縱隊第一支隊第二十五線大隊。

    1949年5月,改稱為鐵道兵團笫一支隊第二十五線大隊。

    1950年8月,改編為鐵道兵團第一師第十一橋梁團。

    1950年10月,改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笫一師第十一橋梁團。

    1953笫年2月,改稱為鐵道兵第一師第二線路團。

    1953年11月,改編為鐵道兵第一師第二團。

    1965年5月,為適應援越抗美的需要,改稱為中國后勤部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

    1969年2月,從越南回國后,恢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第二團。

    1980年5月,鐵一師撤銷四團建制,原四團編入二團。

    第一師第三團:

    1948年8月組建,前身是鐵道縱隊第一支隊第二十一線路大隊。

    1949年5月,改稱為鐵道兵團笫一支隊第二十一線路大隊。

    1950年6月,整編為鐵道兵團第一師第二十一線路團。

    1950笫年10笫月,改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師第二十一線路團。

    1953年9月,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第三團。

    第一師第四團:

    1954年7月17日,根據鐵道兵第一師整編方案,從一、二、三團抽調人員組建四團,先后參加黎諶、鷹廈、貴昆、成昆、襄渝鐵路建設和京廣鐵路抗洪搶險等戰斗任務。

    1969年5月16日,四團奉命從成昆鐵路調往湖北承擔襄樊渝重慶線工程施工任務,團部住湖北省十堰市白浪堂。四團在襄渝線擔負伏龍口至花果區間(k78+758一K80+922,K92+142一k98+811)24.950公里線路、十堰車站、白浪車站房建和白浪至棕溪間141公里鋪軌架梁等工程任務。四團擔負襄渝線白浪段施工任務,在鐵一師部隊中線路最長,工程量最多,任務最重,工程進度最快,被鐵一師譽為襄渝線上的“排頭兵”。

    1975年8月,在參加豫南地區京廣鐵路搶修戰斗中,提前二十四小時修通鐵路便線和提前十六天完成鐵路正線恢復工程,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河南省委的表彰,一連榮立集體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修模范連”稱號。

    1969年至1980年四團撤編并入二團,一直駐守在十堰市白浪,在修建襄渝線的同時,積極支援十堰市國防、市政、工農業等建設,先后參建十堰市六堰山人防、黃龍隨道襯砌、供銷社十堰火車站貨場公路、東風輪胎廠、二汽鐵路專用線維修、產品設計處、液化汽庫、設備修造廠、供應處露天倉庫等項工程建設,與十堰人民、二汽工人結下了深情厚誼,譜寫了一曲“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的贊歌。

    1980年4月14日,四團一連在東風輪胎廠執行任務,炊事班把硝酸銨誤為食鹽,造成122名干部戰士亞硝酸鹽中毒,東風輪胎廠立即派出車輛將人員分別送往十堰市人民醫院,鄖陽地區人民醫院,二汽中心醫院,經三家醫院全力搶救安全脫離危險。

    第一師第五團:

    1945年8月,由冀魯豫軍區一分區地方武裝長清,齊河,茌平三個大隊在山東長清縣休整擴編成分區基干第五團。

    1945年10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獨立一旅第三團。

    1947年8月,改稱十一縱隊三十三旅九十七團。

    1948年6月,調歸三十二旅建制。

    1949年3月,改稱為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十七軍五零師一五零團。

    1952年,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工程第六師第十七團。

    1954年3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六師第二團。

    1964年10月,調歸鐵一師建制,改稱鐵道兵第一師第五團。

    1981年3月,由五團改稱為四團。

    鐵道兵第二師:前身為回民支隊)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二師,轄第2、第12橋梁團和第22線路團。

    1951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

    1953年9月,改稱鐵道兵第二師,轄第4、第5、第6團。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六團—第10團。

    1954年9月7日回國。

    1984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鐵道兵集體退出現役并入鐵道部。鐵道兵二師改編為鐵道部第12工程局,局機關駐太原。

    鐵道兵第二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支光榮部隊,參加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對越自衛還擊戰三次國際戰爭,在中國軍隊中是同美國軍隊較量時間最長的一支部隊,前后總計長達十余年。改編后,它在整個中鐵公司中也是業績最好的,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1998年7月,首批改制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第二次改制組建為中鐵12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0年,劃歸中央企業工委管理。

    鐵道兵第三師:

    1948年8月,在解放戰爭中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鐵道縱隊。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三師,轄第3、第13橋梁團和第23線路團。

    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修建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三師,轄第7、第8、第9團。

    1953年11月回國。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11團——第15團。

    1984年1月,百萬大裁軍并入鐵道部,改名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

    2000年,劃歸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更名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

    2001年,改制成立中鐵13局集團有限公司,為國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鐵道兵第四師:

    1948年至1953年,先后擔負戰時鐵路搶修任務和參加抗美援朝。

    1951年6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鐵道兵團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鐵道工程第四師,下轄第4、第14橋梁團和第24線路團。

    1952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

    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四師,轄第10、第11、第12團。

    1953年11月回國。參加黎湛線修建,承擔黔桂線復軌,湘桂線邕江大橋新建,海南島八石線復舊,武漢樞紐等鐵路工程施工。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16團—第20團。

    1954年起參加國家鐵路建設,擔負艱巨的鐵路,公路,軍工工程等施工任務。

    60年代擔負蕪銅線、符夾線、張磁線、泰肥線、京原線等鐵路新建工程施工;制梁技術、鐵路鋪架能力得到發展。還承擔徐連公路施工,部分機場施工和軍工程施工。

    1972年始,擔負通古線、太嵐線修建;參加襄渝線、南疆線、沙通線和北京地下鐵道等工程建設、大同礦務局兩條煤礦專用線等幾十項工程并開始承攬外委工程。

    1982年2月,鐵四師12000余人,800余臺設備調入兗石鐵路臨沂石臼所段施工,擔負施工管區里程為k175+600~K308+300,全長130.660公里。施工中大力組織機械化,專業化施工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在土石方施工中,實行鉆,發暴裝、運、卸、平、壓配套聯會作業;沂河特大橋基礎施工中用沖擊式鉆機解決穿越溶洞群的難題,水中承臺施工采用大井點降水,克服涌水量大和流沙給施工帶來的困難。

    1984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鐵四師改編為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原師所轄各團,改編為局屬工程處。

    1984年2月20日,鋪軌列車鋪過臨沂站進入鐵十四局管區,同年11月2日鋪軌到達石臼所站。11月7日兗石鐵路全線通車。

    鐵道兵第五師:

    由步兵第19師改編鐵道工程第五師。

    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

    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

    1954年3月24日,從朝鮮回國。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21團—第25團。

    1957年,修筑貴昆鐵路。

    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六師與第五師合并為鐵道兵第五師。

    1984年1月,鐵道兵第五師與第6師合并改編為鐵道部第15工程局。

    1984年到1998年的十五年,中鐵15局修建鐵路1491.27公里,站線458.47公里,鋪道岔1397組,架梁2544孔,完成隧道32607成洞米,房建75.6607萬平方米,橋梁59731延長米,通信電纜1967.5公里,累計完成任務總額108.2億元,施工產值100億元,總計修建鐵路4465.67公里。十五局得到全面發展,綜合實力增強,社會知名度提高,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雙豐收。

    鐵道兵第六師:

    1945年4月,鐵道兵第六師由冀魯豫軍區三分區第九團,四分區一團,五分區十四團合并組成。

    1949年,整編為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十七軍49師146團、50師150團、51師152團,先后參加了魯西南、濟南、淮海、渡江、西南、等戰役。

    1952年2月1日,根據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工程第六師”。

    1952年5月20日,在貴州,從遵義、獨山、鎮遠三個軍分區抽調人員成立鐵道工程第六師師部。轄原第49師第146團、原第50師第150團、原第51師第152團。

    1953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以鐵道工程第六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六師,原第49師第146團、原第50師第150團、原第51師第152團改為第16、第17、第18團。

    1954年4月,從朝鮮回國,5月在甘肅天水市奉命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六師”,隸屬鐵道兵領導。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26團—第30團。當年參加了寶成鐵路和鷹廈鐵路建設。

    1958年7月,修建貴昆鐵路貴陽至樹合段。

    1964年,再次參加貴昆線建設。

    1968年6月,修建襄渝鐵路。

    1974年,陸續奔赴新疆,修建南疆鐵路。

    1981年3月,根據鐵道兵[1980]鐵務字第130號命令和鐵二指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六師”在新疆庫爾勒市撤銷。與鐵道兵第5師合并改編為鐵道部第15工程局,總部設在洛陽,后來遷址上海。

    鐵道兵第七師:

    1952年,在蘇州寒山寺組建,由第96師與第86師合編。

    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七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

    1953年1月,赴朝鮮參戰。

    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

    1953年11月,從朝鮮回國。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31團—第35團。

    1964年9月28日,進入貴州水城,修建貴昆線水城至樹舍段。

    1976年6月,進駐青海格爾木,修建青藏鐵路,鐵路經過一望無際的察爾汗鹽湖,鐵道兵第7師34團指戰員開上鹽湖,就地取材,控鹽殼,造鹽屋,安營扎寨,投入施工。鐵路通過鹽湖是青藏高原線施工的大難題之一。鹽湖表層是又厚又硬的鹽殼,下面是二十多米深埋鹵水結晶鹽。擔負施工的第7師34團指戰員和科研工作者共同試驗,采取以沙治鹽,打擠密砂樁的辦法,打進沙樁5.7萬根,總延綿13.5萬米,灌砂五萬立方米,在鹽湖上筑起一條牢固的晶體路堤。被稱為不見橋墩的萬仗“鹽橋”。鐵道兵第7師34團16連被命名為“鹽湖筑路公關連”。

    鐵道兵司令員吳克華,在青藏線工地同部隊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加速施工機械化。吳克華深入工地同戰士親切交談。

    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7工程局并遷往山西太原。

    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

    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鐵17局集團有限公司。

    鐵道兵第八師:

    1958年組建。

    1958年10月,鐵道兵第一軍軍部撤銷后,以軍部和獨立橋梁團為基礎,組建鐵道兵第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36團—第40團。

    1965年,修建成昆鐵路。

    1981年11月,鐵道兵第八師修建引灤入津工程,“老虎團”全體干部戰士用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創造了英雄的業績。引灤入津工程隧洞長達6.69公里,是我國目前最長的引水隧洞,也是整個引灤入津工程控制工期的關鍵工程。鐵道兵承擔隧洞7210米的施工任務,此外還擔負總長為2880米的崩挖埋管中1565米的修建任務。

    工期緊,地疏差,塌方頻繁,滲水泛濫,施工難度極大,而又勞力缺口嚴重,達14000多萬工天的情況下,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策指示,堅決服從天津市黨委和政府領導指揮。部隊全體指戰員胸懷四化全局,急天津人民所急,發揚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的豪邁氣概,忘我奮斗,頑強拼搏,勇于獻身;解放思想,善于學習,科學施工,團結協作,互助競賽,互相促進。

    1983年7月14日,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晝夜盛戰,提前完成了所擔負的全部工程任務。鐵八師40團自1981年11月陸續開進,12月11日打響了斜井開挖第一炮。廣大指戰員風餐露宿,斗嚴寒,戰酷暑,先后戰勝了267次較大塌方,穿過了71條斷層和破碎帶,制服了泥石流和地下水。

    1983年9月,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實現了黨中央和天津市關于引灤入津“7月完工,8月試水,9月驗收,10月1日通水”的目標。此后又支援友鄰部隊,完成了64米成洞任務。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稱贊40團是“能征善戰,開創新局面的老虎團”,鐵道兵黨委給40團記集體二等功。

    1984年1月,“兵改工”轉為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駐天津市津南區雙港鄉。

    1985年3月6日,中鐵18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8月改制為,歸國資委管理。2008年隨中國鐵建集體上市。

    鐵道兵第九師:

    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九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

    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

    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41團—第45團。

    1955年2月21日,從朝鮮回國。

    1973年,修建沙(河)通(遼)鐵路。

    1984年1月1日,改編為鐵道部第19工程局。

    2001年9月,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改為中鐵19局集團有限公司。

    鐵道兵第十師:

    鐵道兵第十師是一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部隊,其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中國工農紅軍,當時參加者包括張吉厚少將等多位將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該部隊經歷了多次改編和重組。

    鐵道兵第十師在歷史上曾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如“兩彈一星”工程、成昆鐵路建設等。該師的官兵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展現了頑強的斗志和卓越的工程能力,為中國的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前夕,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戰爭態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我軍主力南下直指國民黨首府南京。在全國即將解放的大好形勢下,山東沿海地區的青島、長山列島等島嶼尚未解放,對敵斗爭形勢仍相當復雜。

    1949年4月15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為加強山東沿海的海防和城市治安,根據山東軍區轉中央軍委命令,以煙臺警備司令部、改編東海軍分區獨二團(1947年10月建團)、煙警部隊(1947年8月組建)、膠東軍區獨立團(1948年2月建團)、東海特兵營及北海特兵營,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警備第五旅。旅長劉林,政治委員由中共煙臺市委書記劉乃殿兼任,副政治委員張偉烈,參謀長王漢汝,政治部主任張少華。

    1949年5月,組建結束,東海軍分區獨立二團改番號為華東警備第五旅十三團,煙警部隊改為十四團,膠東軍區警備團改為十五團,并新組建旅炮兵團,全旅兵力6000余人。旅部駐煙臺市毓璜頂,擔負煙臺至威海一線海防和煙臺、威海城市警備任務。

    1949年5月和7月,先后兩次配合主力部隊參加解放青島和長山列島戰役,長山列島解放后,五旅擔負煙臺至蓬萊欒家口一帶海防和長山列島的守備任務。

    1950年始,部隊先后四次抽調20名干部、579名戰士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11月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警備第五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一O一師,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步兵團和炮兵團,總兵力12364人,師機關駐煙臺,仍擔負海防和城市治安任務。

    1951年3月15日,十三團改為海防團,十四團改為三O二團,十五團改為三O三團,十六團改為三O一團,炮團名稱不變。

    1951年,部隊接收膠東地區新兵2706人。

    1951年4月至11月,三次選送774人參加空軍部隊,選調12人參加潛水部隊。

    1951年8月,海防團及炮團一營移交給海軍長山列島水警區。

    1951年底,全師轄四個團,總兵力9681人。

    1952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三師。

    1953年1月29日,以農業建設第3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10師,代號8510部隊,下轄第28團、第29團、第30團共三個團。

    1953年1月底,任克加任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師長兼政委,率鐵十師入朝作戰。

    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志愿軍6個鐵道工程師歸軍委建制,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被編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序列,王震為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3年11月21日,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從朝鮮登車,鐵路行軍七晝夜到達陜西咸陽,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代號8510部隊,駐防咸陽北郊。原轄各團即轉為鐵道兵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第三十團,各團代號依次為8510部隊一支隊、二支隊、三支隊。二十八團駐肖家村至長陵一線、二十九團駐黃家寨、三十團駐興平縣。

    1954年,根據全軍高級干部會議精神,全軍進行整編,以加速部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鐵十師轄五個團,原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團依次改為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團。8月5日組建四十六團(橋梁團),9月1日組成五十團(機械團)。

    建設221核基地的第一支部隊,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

    1962年11月5日,鐵十師接到命令,赴青海省執行蘭青線海晏至克土段、克土至海湖支線、第二機械工業部二二一廠專用線等鐵路工程以及總后勤部貴南軍馬場公路龍羊峽懸索橋和飲水工程。其中計劃修建二二一廠專線全長19.051公里,站線0.631公里,計有路基土石方106.5222萬立方米,規定務必于1964年12月之前全部完成此項任務。

    1962年12月,鐵十師調集46團的三個營998名官兵從甘肅省山丹軍馬場出發,開赴青海省湟源、海晏兩縣,擔負二二一廠專用線施工任務。

    1963年3月22日,奉鐵道兵司令部“著令十師擔負蘭青鐵路海—克段(海晏—克土)和海湖(克土—海湖)支線施工任務”的電示,鐵十師黨委在北京良鄉召開工程會議,研究了工程概況和兵力部署,決定46團、48團承擔工程任務。

    1963年4月29日,奉師部命令,46團機關及所屬一營、二營分別自山丹軍馬場及221基地移防青海海晏擔任海克段東段施工任務。48團擔負的青藏鐵路一期海晏至克土段干線、克土至海湖支線兩段工程,與46團承建的221基地支線工程正好都在海晏。同日,48團接師部調防令,移防青海省湟源縣駐防,至月底(大概3月26日)所屬一營、三營相繼到達工地,團部在克土埡口設指揮所,組織官兵開展三類工程施工。

    鐵道兵第十師46團官兵克服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艱苦、施工條件差等困難,總計完成十四條廠區支線,四個車站(含編組站),機務段(未竣工)工程22.74公里鋪軌任務,累計完成投資451.8萬元,為確保二二一廠交通運輸暢通和完成各項科研任務提供了保障,為“兩彈”研制成功做出了貢獻。

    1963年5月28日,師機關由北京良鄉(原河北省良鄉縣1958年由國務院劃歸北京市房山區)移防青海西寧,指揮“四線一路一橋”施工,(四線是海克段、海湖支線、二二一廠專用線、清辦西寧鐵路專用線,一路是龍過公路、一橋是龍羊峽懸索橋)。48團機關就駐在海晏縣糧食局的院子里面。48團當時主要參與了海晏縣黃草掌至海晏縣克土的這段鐵路,而46團主要參與了二二一廠區內的鐵路。

    1964年9月,鐵十師46團和48團官兵克服了青藏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施工條件極端惡劣等等困難,總共完成221基地專用鐵路線16條、內部車站四個、內部編組站一個、機務段一個,修筑路基24.62公里,鋪設鐵軌22.74公里,三座橋共長32米,涵洞十三座長102米,動用土石方20.72萬立方米,備砂石14萬立方米,提前三個月完成了任務,為確保基地交通運輸暢通及各項科研任務的完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1964年9月份,48團提前完成任務后撤離了青藏線,前往四川峨眉山投入到修建成昆鐵路的任務當中。之后鐵十師因修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清綠鐵路和青海221基地鐵路專用線,獲得“'兩彈一星’開路先鋒英雄師”光榮稱號。

    1964年10月17日,工程全部竣工移交給221基地。

    圖片

    1969年宋廣興,鐵十師四十七團勤務連通訊排

    圖片

    鐵十師戰友合影,1978年拍于格爾木 前排左起:排長巍、北京兵陳雅新、后排左起:鄭浩、軍醫李明、黨偉

    圖片

    左起:陳萍(1978年入伍)黨偉(鐵十師政治部電影隊,鐵十師政治部電影隊黨偉提供圖片

    1974年開始,科研人員和鐵道兵第十師50團13連,開上海撥4750米的唐古拉山口風火山試驗場,進行高原多年凍土鐵路施工試驗,開展科技攻關。風火山空氣稀薄,氣候嚴寒,素有冰雪倉庫之稱。指戰員克服高山反應,發揚吃苦耐勞,拼搏奉獻精神,進行科學實驗,為青藏鐵施工取得寶貴經驗。擔負試驗施工的鐵道兵第10師50團13連,被鐵道兵授予“風火山尖兵連”稱號。

    圖片

    鐵道兵第十師鋪設格爾木車站站線

    1976年8月,鐵道兵司令員吳克華來到風火山試驗場,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討攻克高原凍土地帶鐵路施工難關。鐵道兵第7師也派出部隊,進行永凍層橋梁施工試驗,在科研人員指導下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關角山隧道全長4009米,是控制工期的關鍵工程,隧道地質情況復雜,多處斷層切割,巖石松散破碎,涌水量大,先后發生大小塌方130多次。特別是高原缺氧,施工困難,擔負施工的鐵道兵第十師47團指戰員,闖難關,排險情,經過1000多個日夜奮戰,打通了這座高原長隧。

    鐵十師參加過解放青島和長山列島等戰役,抗美援朝期間修建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回國后獨立修建了青海省海晏縣核武器基地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專用鐵路線,從1959年修建青藏鐵路開始,鐵十師五上青藏線、三上風火山,是全國唯一一家全程參加青藏鐵路建設的單位。

    1981年2月9日,鐵十師進行第六次整編,至3月5日結束。師務字第042號文件頒發精簡整編方案。部隊按四團四營四連四排四班的編制整編,師縮編為四個團,撤銷50團番號,50團機關與48團機關合并,團部駐烏蘭縣城。

    1982年12月6日,中央軍委下達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

    1983年12月18日,鐵十師下發《關于建制單位名稱變更的命令》。

    1984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實行了兵改工的歷史轉變,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代號“89210部隊”,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現駐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太華北路89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46團”,代號“89346部隊”,兵改工后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一公司”,現為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一公司。現駐于蘇州高新區大同路10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47團”,代號為“89347部隊”,兵改工后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公司”,現為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二公司。現駐于北京海淀區西四環北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48團”,代號“89348部隊”,兵改工后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三公司”,現為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現駐于陜西省咸陽市迎賓大道。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49團”,代號“89349部隊”,兵改工后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四公司”,現為中鐵二十局四公司。現駐于青島市嶗山區東海東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50團”,代號“89350部隊”,兵改工后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五公司”,現為中鐵二十局五公司。現駐于昆明市官渡區國貿路。

    1984年1月1日,鐵十師12616名軍人分別在陜西咸陽、西安、眉縣、渭南、蒲城、白水、河南洛陽、四川樂山、青海西寧、烏蘭、天峻、德令哈等地集體舉行向軍旗告別儀式,摘取領章、帽徽、取消部隊番號、代號,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

    也就在那天上午,鐵十師部分官兵集合在青海省徳令哈連湖軍供站的禮堂里,氣氛莊嚴而肅穆,除了全體人員緊張而急促的呼吸聲外,沒有一個人說話,每個人心里都感覺沉甸甸的,激動而惋惜的眼淚只能在眼眶里打轉轉,生怕一不小心滴下來。禮堂的主席臺正面掛著一面“八一”軍旗,映紅了每一位戰士的臉龐。禮堂里奏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那威武雄壯的旋律在平日里只覺得催人奮進,但在那一刻、那一刻,這聲音,卻更似海潮般洶涌澎湃、如軍號般激昂嘹亮、如鐵騎般萬馬馳騁、如禮炮般震耳欲聾……

    圖片

    告別軍旗 (劉金忠攝)

    圖片

    最后一個軍禮 (趙友發攝)

    “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馬參謀長哽咽的聲音,讓所有人的情緒在空氣中凝結……“向軍旗——敬禮——”!口令一出,幾百人齊刷刷的手指舉上眉梢,幾百雙眼睛深情地凝視著眼前的這面軍旗,這是鐵道兵指戰員作為一個軍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面對自己的旗幟了!禮畢,在一片淚雨中,戰士們輕輕地、鄭重地摘下了軍帽上的紅五星和軍衣上的紅領章,從此,所有的、所有的過往將被永久地珍藏。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兵轉工”后正式改名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中鐵二十局集團),46團、47團、48團、49團、新管處依次改名為1、2、3、4工程處和新管處。

    也就在那一天,全國17萬鐵道兵指戰員正式向軍旗告別,摘下了軍人的領章和帽徽,結束了一段終生難忘的軍旅生涯,從此,鐵道兵作為一個兵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之中消失。 

    1999年12月1日,鐵道兵第20工程局改成中鐵第二十工程局。

    2002年6月28日,完成股份制改制,改制為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企業,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集團公司總部機關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現有員工近兩萬名,注冊資本金31.3億元,擁有各類施工設備6000余臺(套),年營業收入600億元以上。

    該集團具有各類資質八十六項,其中鐵路工程總承包特級及公路、房建、市政、水利工程等一級施工總承包資質三十二項,橋梁、隧道、城市軌道交通、鐵路電務和電氣化等專業承包資質四十五項,房地產開發資質、行業設計資質、對外承包工程資格和承裝(修、飾)電力設施許可證等9項。此外,2000 年經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準,其享有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經營權,2004 年經國家商務部批準,具有對外援助成套項目施工任務實施企業資格,2005 年取得對外承包經營、銷售貿易資格證書。

    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十個子公司和二個分公司。

    原鐵十師退伍老兵基本分布在西安、山西、青海、上海、四川等地。

    圖片

    中鐵二十局總部

    圖片

    告別軍旗的時刻 (趙友發攝)

    多年來,集團公司先后參加過國家120多條鐵路干、支線、200多條高等級公路和500多項機場、碼頭、電力、城市、軌道、地鐵、深水基礎、工民建、市政工程等大型工程建設。以投融資形式建成了咸陽渭河三號橋、泰州火車站、蘇州南環快速路、西延鐵路二期、湖南老干部活動中心、西安咸陽空港新城、麻竹高速公路、菏澤市丹陽路立交橋等項目,廣受贊譽。

    集團公司自行研發生產的無砟軌道板生產線、軌道板鋪設精調設備以及世界最先進的CA線上作業砂漿車等系列高鐵施工產品,被眾多施工單位采用。自行研制生產的沖擊式壓路機占全國同類產品 80%市場份額,所建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90%以上,受到建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三十五項。

    中鐵二十局中心醫院是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關聯的醫院。其前身是1949年在山東膠東半島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地醫院,經過多年建設,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醫院編制床位1300張,實際開放2400張,年收治住院患者7萬人次。現有職工2300多人,衛技人員近200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00多名,教授、副教授近名,碩士生導師20名;博士、碩士150多人。還配備有 PET - CT、陀螺刀、3.0T磁共振等大中型設備200 臺件。

    鐵道兵第十一師:

    1952年2月組建,由農業建設第5師改編。

    1953年1月,以農建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一師,轄第31、第32、第33團。

    1954年6月24日,從朝鮮回國。后與鐵道兵第13師合編。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51團—第55團。

    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三師與第十一師合并為第十一師。

    1984年1月,改稱鐵道部第16工程局,

    1999年12月,改稱中鐵第16工程局。

    鐵道兵第十二師:

    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并組建第十二師,參加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56團—第60團。

    1975年12月,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二師改為基建工程兵。

    鐵道兵第十三師:

    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并組建第十三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1團—第65團。

    1973年5月,進駐北京密云。

    1979年7月,撤出后與鐵道兵第11師合編。

    1981年3月5日,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鐵十三師與在赤峰、沈陽部隊一些工程兵、炮兵、裝甲部隊合編為81580部隊。

    1981年,第十三師番號撤銷。

    鐵道兵第十四師:

    1951年6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四師。

    1965年7月,組建鐵道兵第十四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6團—第70團。

    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四師師部移交沈陽軍區,部隊合編到鐵道兵第八師。

    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

    鐵道兵第十五師:

    1969年3月,組建鐵道兵第十五師,參加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五個團,分別為第71團—第75團。

    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將鐵道兵擔負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五師改為基建工程兵。

    鐵道兵獨立舟橋團:

    1964年8月組建。

    1977年5月,改稱鐵道兵舟橋團。

    1984年1月,并入鐵道部,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舟橋工程處。

    1987年9月,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戰備舟橋處。

    1990年10月,更名為鐵道戰備舟橋處,隸屬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鐵道兵直屬機械團和汽車團:

    1964年9月組建的,為把建設物資及時運到工地,付出了沉痛的代價。獨立汽車團建團十二年,共有60多名官兵因事故犧牲,有上百人負傷。

    1976年底,汽車團改編為兩個獨立汽車營,即鐵道兵獨立汽車第一營和鐵道兵獨立汽車第二營。鐵道兵獨立汽車第一營隸屬鐵道兵第一指揮部(青藏線),駐地青海烏蘭縣;鐵道兵獨立汽車第二營隸屬鐵道兵第二指揮部(南疆線),駐地新疆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魚兒溝。

    1980年,鐵道兵獨立機械團撤編。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學院:

    1950年創建,系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院校。

    197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1984年,轉屬鐵道部,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學院。

    2000年,劃轉河北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為河北省重點骨干大學。

    2010年3月,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大學。

    鐵道兵第一指揮部:

    1969年6月,成立鐵道兵西南指揮部。

    1976年10月,中央軍委批復將鐵道兵西南指揮部改稱第一指揮部。

    1980年11月后鐵道兵精簡整編,撤銷第一指揮部。

    鐵道兵第二指揮部:

    1965年3月,解放軍總參謀部批準,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工程部改為鐵道兵大興安嶺林區指揮所。

    1970年1月,中央軍委批準鐵道兵大興安嶺林區指揮所改為鐵道兵東北指揮部。

    1975年10月15日,中央軍委電令鐵道兵東北指揮部調駐新疆改稱鐵道兵第二指揮部。

    1980年11月后,鐵道兵精簡整編,撤銷第二指揮部。

    鐵道兵第三指揮部:

    1979年6月,中央軍委批準鐵道兵沙通線指揮所擴編為鐵道兵第三指揮部。

    1980年11月后,鐵道兵精簡整編,撤銷第三指揮部。

    鐵道兵北京地下鐵道工程指揮部:

    1970年3月,中央軍委批準組建鐵道兵北京地下鐵道工程指揮部。

    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將北京地鐵工程指揮部和鐵道兵十二師、十五師移交北京市后改為基建工程兵。

    英雄不言,山河作證。鐵道兵自1948年組建,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舍生忘死、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鋪就“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在和平建設時期移山填海、頑強拼搏,留下鷹廈、隴海、包蘭、成昆、貴昆、湘黔、嫩林、襄渝、京原等五十二條鋼鐵大道和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建成鐵路總長達一萬兩千多公里,約占全國新建鐵路的三分之一。

    這期間,很多國家重點、難點工程都曾交給鐵道兵。先后有八千多名官兵壯烈獻身、五萬九千多名官兵負傷致殘。成昆、襄渝等地形極其險峻、地質罕見復雜的“筑路禁區”,官兵們不畏艱險、敢于攻關的豪情斗志感天動地、彪炳史冊。

    鐵道兵的光輝歷史,燦爛于歷史長河;鐵道兵的壯麗業績,回響于天地之間……這樣,我們當能理解,當初他們面臨脫掉綠軍裝、摘下紅五星、紅領章、再敬最后一個軍禮、離開那光榮而神圣的軍綠色的時刻,心中依依惜別、默默眷戀的痛苦表情。

    從大興安嶺到金沙江畔,從內蒙古草原到五指山下,從黃海之濱到天山南北,到處都有鐵道兵劈山斬水的身影。幾百顆中國衛星在太空遨游、“東風”系列能送快遞,“蘑菇云”上天、我們地空導彈兵能拉著“紅旗”導彈打游擊、“霹靂”傲蒼穹、“天宮”能探月,都有鐵道兵指戰員立下的不朽功勛。鐵道兵在引灤工程中發揚“為民造福、頑強拼搏、嚴肅認真、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大秦鐵路施工中發揚“能吃苦、敢拼搏、講科學、爭一流、少投入、多產出”的精神,在青藏鐵路施工中發揚“不畏艱險、愛國奉獻、依靠科技、以人為本、珍愛自然、爭創一流”的精神。

    他們不僅參與我國鐵路和其他很多國字號的重大工程建設,還走出國門,工程范圍擴展到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把對國家的無限忠誠鐫刻在祖國的崇山峻嶺和江河平原,干事創業的先進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人。他們還在施工中獲得數百項國家級獎項,多次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作先進事跡報告,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

    當我們享受著鐵道兵建成的那些凌空飛架的大橋、晶瑩光潔的隧道、新穎別致的車站,使我們油然而生敬意,他們雖然脫去了軍裝多年,身上依然洋溢著軍人的氣息,他們說自己是兵改工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經參加多條鐵路干、支線和一些國字號重點工程的建設,參與建設的項目還獲得過“魯班獎”。他們說:“在我們手上從未出現過'返工活’”,看得出他們是那樣自信與自豪。

    時過多年,存在三十五年的鐵道兵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這支隊伍的精神風貌早已從“兵改工”時的沉重、迷茫中轉變過來。讓我們不忘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緬懷這支部隊光輝的歷程,激蕩和升華偉大的鐵道兵精神,感受今天的歡聲笑語,留下新時代美好的腳印!

    鐵道兵,一個響徹云霄的名字,一支閃耀著共和國光輝的部隊,雖然早已離開軍隊行列,但那一段光輝的歷史、那些血與淚譜寫的年華、那青蔥歲月熱血奮斗凝結的戰友情誼、那生死存亡之間編織的人生故事卻跨越時空,長存在祖國的天南海北、山山水水之間。

    愿鐵道兵的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像群山云海綿延不絕……

    回望過去,放眼未來,煦煦春風,縷縷思緒:在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富饒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各行各業不正需要這種志在四方、攻堅克難的鐵道兵精神嗎?

    我入伍之前,在生產大隊當民兵,住在我們村里的鐵道兵給我們當班長,訓練過我們,他們嚴肅整齊的軍容、認真負責的態度,那時候就特別崇拜他們。雖然我沒有當過鐵道兵,但我特別佩服當年的鐵道兵!故將能搜集到的鐵道兵信息整理出來,與讀者們共勉!歡迎鐵道兵戰友和其他知情者提供更詳細的信息。

    鐵道兵1984年“兵改工”,如今也40多年了,當年的鐵道兵大都60多歲了,祝全國各地曾經服役鐵道兵的戰友們健康、愉快、晚年幸福!

    附一:鐵道兵有關首長名單: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歷任司令員

    第一任司令員,王   震

    第二任司令員,李壽軒

    第三任司令員,張翼翔

    第四任司令員,劉賢耀

    第五任司令員,吳克華

    第六任司令員,陳再道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歷任政治委員

    第一任政治委員,王震(兼)

    第二任政治委員,崔逢專

    笫三任政治委員,劉賢耀

    第四任政治委員,宋維栻

    第五任政治委員,呂正操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歷任首長:

    鐵十師創始人——華東軍區警備第五旅首任旅長劉林少將(1916—)

    劉林原名劉秋香,湖北省酒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軍團警衛連排長,第七師十二團連長、營長,紅二方面軍教導團隊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四團營長、副團長、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江漢軍區第一團團長,山東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華東軍區警備第五旅旅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蘇南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江蘇軍區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顧問。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鐵十師第二任師長:

    張吉厚少將,河南新縣人,(1910—1975)曾任警五旅旅長,一O一師,農三師,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師長。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學習。后任陜甘寧邊區縣大隊大隊長、保安團副團長,膠東軍區團長、分區司令員。參加了膠東保衛戰。建國后,任旅、師長。

    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朝新建鐵路局副局長。回國后,任鐵道兵副參謀長,安徽軍區、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鐵十師師長李興弟同志1914—2000)

    四川巴中縣人,1954年8月12日-1965年9月14日任師長,1933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鐵道大隊大隊長、志愿軍鐵道工程縱隊副總隊長等職。參加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參加了江陰、淮安戰役,四平保衛戰及抗美援朝。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鐵十師師長尚志功同志1920—1995)

    河北省靈壽縣人,1965年9月14日-1969年9月27日任師長,1937年參加八路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察冀軍區連長,察哈爾軍區分區偵察股股長、營長、副團長。參加了平津、大同等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人國人民志愿軍68軍204師610團團長。在文登阻擊戰中,所部被授予“三等功臣團”。后任志愿軍參謀學校教授會主任、兵團工程指揮所參謀長。回國后,歷任鐵道兵副師長、師長,鐵道兵司令部副參謀長、鐵道兵后勤部部長、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鐵道兵指揮部指揮,鐵道部副部長兼工程指揮部指揮。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

    鐵十師師長:鞠遠貴,1969年9月27-1970年4月22日任師長

    鐵十師師長:陳友國,1970年4月22-1977年10月任師長

    鐵十師師長:姜培敏,1977年10月12-1983年1月任師長

    鐵十師師長:陶學慈,1983年3月30-1983年12月31日任師長

    鐵十師政委:劉乃殿,1949年4月15-1950年2月任師長

    鐵十師政委:張加洛,1950年8月1-1950年12月30日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任克加,1953年1月28-1954年12月17日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張少華,1954年12月17-1964年1月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徐   冰,1965年9月14日-1970年11月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許守華,1970年11月-1979年6月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徐志超,1979年6月-1983年3月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王成林,1983年3月-1983年6月任政委

    鐵十師政委:沈柏銘,1983年8月-1983年12月31日任政委

    鐵十師四十六團歷任團長:

    于洲瀾(1954.7.27-1955.4.28)

    鞠遠貴(1955.4.28-1960.2.29)

    魏漢清(1960.2.29-1962.8)

    李振山(1963.1.30-1965.10.7)

    宮照德(1965.10.7-1969.11.26)

    李   田(1969.11.26-1970.11.3)

    周振才(1970.11.3-1976.7.15

    王   琪(1976.7.15-1979.11.8)

    盧云豐(1979.11.8-1982.9.21)

    馮巨海(1982.9.18-1983.12.31)

    鐵十師四十六團歷任政委:

    林基序(1954.7.28-1960.2.29)

    鞠遠貴(1960.2.29-1960.11.8)

    劉秉順(1961.1.14-1965.4.28)

    賽時坤(1965.4.28-1970.4.15)

    孔繁貴(1970.5.25-1976.9.25)

    沈柏銘(1976.9.25-1983.2.6)

    王殿發(1983.4.28-1983.12.31)

    鐵十師四十七團歷任團長:

    芮   瑾(1955.4.28-1955.12.24)

    夏元新(1955.12.24-1956.9.11)

    華   豐(1956.8.10-1960.3.20)

    李振山(1960.3.20-1963.1.30)

    鞠遠貴(1963.1.30-1964.10.5)

    柳永洪(1964.10.15-1966.5.12)

    叢樹軒(1966.5.12-1970.5.25)

    黃世義(1970.5.25-1972.9.26)

    國   波(1972.9.26-1977.4.21)

    姜世祿(1979.7.21-1981.9.2)

    馮國興(1982.3.2-1982.9.18)

    丁明德(1982.9.18-1983.4.28)

    邵青海(1983.4.28-1983.12.3)

    鐵十師四十七團歷任政委:

    周   礎(1950.11.7-1952.2)

    林學湯(1952.5-1952.9)

    趙德位(1952.10-1953.2.1)

    宋光(1953.2-1959.2.2)

    楊旭初(1959.2.2-1959.10.26)

    李長江(1960.1.-1965.4.28)

    喬淪蔭(1965.4.28-1966.5.12)

    王貞國(1966.5.12-1970.3.10)

    王成林(1970.5.25-1976.9.25)

    顧官勝(1976.9.25-1979.12)

    陳運魁(1982.5.6-1982.9.21)

    吳鳳儀(1982.9.18-1983.12.3)

    鐵十師四十八團歷任團長

    宋宗元(1954.8.27-1956.11)

    季壽亭(1958.11.20-1964.2.19)

    魏漢清(1964.8.6-1965.10.7)

    王攸仁(1956.6-1958.12.12)

    姜培敏(1966.5.12-1970.5.25)

    張國吉(1970.5.25-1978.6.13)

    高立德(1978.12.8-1982.9.21)

    張德泉(1982.9.18-1983.12.29)

    姚明芳(1983.12.29-1983.12.31)

    鐵十師四十八團歷任政委:

    梁學紹(1949.12.18-1952.5.29)

    張學禮(1954.7.28-1955.5.8)

    王志久(1955.9.30-1956.3.26)

    劉秉順(1956.3.26-1961.1.14)

    許宇信(1961.1.14-1965.10.7)

    徐志超(1965.10.7-1970.4.15)

    李潤生(1970.5.25-1977.4)

    杜中龍(1978.12.22-1982.9.21)

    杜玉甫(1981.9.18-1983.4.11)

    柴富明(1983.4.28-1983.12.28)

    鐵十師四十九團歷任團長:

    侯成敏(1954.9-1954.12.28)

    慕   翠(1954.12-1957.9)

    劉尚義(1957.9-1958.12.28)

    郭連恒(1958.12.31-1959.6.9)

    李培藻(1959.6.9-1961.7.6)

    羅景生(1961.7.6-1964.8.6)

    肖繼海(1964.8.6-1970.5.25)

    包作航(1970.5.25-1976.7.15)

    葉學文(1976.7.15-1981.6.13)

    王春陽(1981.5.6-1982.9.21)

    姚明芳(1982.9.18-1983.12.12)

    孔鳳楊(1983.12.13-1983.12.31)

    鐵十師四十九團歷任政委:

    馮   愚(1949.12.18-1952.5)

    孫興發(1954.7.28-1955.5.8)

    岳洪恩(1956.3.26-1956.10.19)

    陳俊(1956.10.19-1958.12.18)

    肖敏煌(1958.12.18-1959.7.2)

    李   平(1959.7.2-1964.3)

    李憲驊(1964.4.7-1966.6.15)

    張景喜(1966.6.15-1969.11.26)

    徐祗龍(1969.11.26-1979.11)

    陳錫鎮(1979.11.21-1981.6.13)

    劉菊華(1981.7.21-1983.4.28)

    周樹華(1983.4.28-1983.12.31)

    鐵十師五十團歷任團長:

    和德義(1954.7.27-1955.4.28)

    李培藻(1955.4.28-1958.12.4)

    陳友國(1964.10.26-1965.10.7)

    林煥明(1965.10.7-1970.4.15)

    車玉榮(1970.11.3-1976.4.30)

    塵金安(1976.7.15-1980.3.25)

    附二:當年鐵道兵人人會唱的歌曲

    《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詞: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離別天山千里雪,

    看見那東海萬頃浪,

    才聽塞外牛羊叫,

    又聞那個江南稻花兒香。

    同志們吶邁開大步呀朝前走哇,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劈開高山填大海,

    錦繡山河鋪上那鐵路網,

    今天汗水灑下地,

    明天那個鮮花齊開放。

    同志們吶邁開大步呀朝前走哇,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圖片

    這是作者收集到的一張任命書,彌足珍貴,建議相關部門予以收藏。



    嚴正聲明

          梁子,寓意國家棟梁之子。《梁子故事》指以核文化為根基,以故鄉情為主題,以投稿和采訪相結合,向國內外讀者特別是有著221情結的人們,描述和提供當年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生產基地中的親身經歷和感想。本著畫最大的同心圓,取最大的公約數,以此慰藉221人的精神世界。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編輯們的辛勤工作下,《梁子故事》的知名度及在社會中影響力越來越大,它凝聚著廣大作者的辛勤耕耘和美好心愿。弘揚221精神,挖掘它的內涵,是為了后人能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繼續前進。也充分反映了全國十三屆人大會中提出的中國人民的四個偉大精神。

          近期有部分媒體和個人以營利為目的,未經授權擅自轉載《梁子故事》中公開發表過的文章和圖片。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該行為屬侵權行為。望侵權人立即停止一切侵權行為。否則,《梁子故事》將通過法律途徑,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圖片

    微信ID:hcjy0011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九色播放|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片欧美片在线观看| 西西人体大胆444WWW|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宅男噜噜噜66在线观看|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一视频|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日韩|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亚洲一区二区偷拍精品|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一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XXXXXHD亚洲日本HD|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日韩|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视频| 亚洲 一区二区 在线|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