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小美女私信我,說:“戀愛中該不該管對象?” 曾在網上看到過關于這個話題的投票,結果顯示:4.2萬人投“點到為止,聽不聽是TA的事”,1.9萬人投“該。忍不住想為對方好”,1.3萬人投“看情況,不要雙標就行”,只有6056人投“不該,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 ![]() 其實,這種“忍不住想為對方好”的管,往往是引發親密關系矛盾的導火索。 親密關系中,總有一些瞬間讓你感到不舒服。可能是不斷被伴侶要求“做這做那的一件件小事”;可能是伴侶對你的工作和生活的指手畫腳、評判,甚至干預...... 無論是感到“我是你'老媽子’呼來喚去支使我”的憤怒,還是為被另一半“為你好”的控制所痛苦,其實都因為:我們的個人邊界被侵犯了。 問題來了,強調“個人邊界”等于“太過自我”嗎? ![]() 這是你的,我的,或是我們的? 在親密關系中,有些事情由你來做,有些事情由另一半來負責,有些事情則必須兩人互相合作。 婚禮或同居那天,兩人合為一體后,并沒有失去個人的身份(identities)。兩人都必須參與共同的婚姻關系或戀愛關系,但彼此卻仍然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親密關系中,沒人會有問題決定誰應該穿什么,或誰應該燒菜做飯......這些問題是可以依據個人的能力與興趣做決定。比較讓彼此感到困惑的是那些專屬于個人主權(personhood)的范圍——屬于自己靈魂的成分,每個人擁有、也能選擇是否要與別人分享的東西。 如果有人越位侵犯到對方個人的主權范圍,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超過界線而想要控制對方的感情、態度、行為、選擇、價值感,問題就產生了。 因為這些都只有個人能控制。想要控制這些東西,就是侵犯對方的界線了,最后,也一定會發生沖突。我們跟另一半的關系,以及任何成功的人際關系,都是以自由為基礎的。 ![]() 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很常見的例子: 感情 兩個人要有親密的關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兩人都要能為自己的感情負責。 曾有一對夫妻來找我做咨詢,兩個人的婚姻問題出在丈夫喝酒。我要求那位女士向她丈夫說出她對他喝酒的感覺。 女士:“我覺得他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我覺得他......” 我看著女士對她說:“這不是我的意思。你是在論斷他喝酒的問題。我想知道的是:你自己的感覺。” 女士:“我覺得他根本不在意......” 我說:“你還是搞錯了,那是你想他怎么樣,我要知道的是當他喝酒時,你自己的感覺怎樣?” 她哭泣著說:“我覺得非常孤立,也非常恐懼。”她終于把她內心的感覺講出來了。 那個時候,她的丈夫把手伸出來,環抱住她說:“我從來不知道你會恐懼,我絕對不會想要讓你感到恐懼的啊!” 這段談話是他們夫妻關系的一個轉折點。多年來,這位妻子老是嘮叨丈夫的行為,告訴他應該怎么做才是。他則責怪她,替他自己的行為找借口。雖然他們花很多時間對話,卻沒有談到事情的癥結。兩人都沒有為自己的感情負責,也沒有把感情溝通給對方。 我們不能用:“我覺得你......”這種方式來溝通感情。應該說:“我覺得心里很難過,或受到傷害,或寂寞,或恐懼,或......。”人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彼此搭筑親密關系與互相關懷的起點。 感情,也是告訴我們需要采取行動的一個警告訊號。比如你對另一半所做的某件事很氣憤,找他談、跟他表明你很生氣與為什么生氣都是你的責任。如果你認為你的怒氣是他的責任,他應該先出面解決你們的問題,那么你可能要等上很多年了,而你的怒氣也可能轉為苦惱。 所以,如果你生氣了,即使是另一半觸犯了你,而你的責任是去主動采取行動。 這就是很多夫妻(戀人)相處必須學習的功課。比如,你的丈夫沒有早一點下班,好讓你們有些相聚的時間,你很生氣。只是,你不對丈夫明說,整個晚上自己默默生悶氣。甚至丈夫問了半天也問不出原委,最后,他也煩了,又不想看你的臭臉色,就干脆任你去。 不處理心中的傷害與怒氣會戕害彼此的關系。你應該主動告訴丈夫你心里的感覺,不能被動地等待丈夫來問你地心事。即使你覺得是丈夫惹你生氣了,你仍然必須為自己的傷害與怒氣負責。 當然,你與丈夫的問題,單靠你說出你心中的怒氣無法完全解決,你必須更進一步明確地向丈夫說出在這沖突中,你內心的欲望是什么。 ![]() ![]() 欲望 欲望也是每一位伴侶或戀人需要為自己擔負的責任之一。 比如,你生氣的原因是:你渴望丈夫下班早點回家,你不高興他老是拖到很晚才回來。當他們來我這里接受咨詢時,我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我問女士:“告訴我,你為什么生丈夫的氣?” 她回答:“因為他老是晚回家。” 我說:“那不是原因。別人不會使你生氣,你的怒氣一定來自你自己心中。” 她說:“你這是什么意思?根本是他回家晚了。” 我反問她說:“如果你那天已計劃自己要跟朋友,你還會生氣嗎?” 她說:“那情形不一樣。” 我問她:“有什么不一樣呢?你說你生氣是他回家晚了,那么,你還不是同樣回家晚了,你怎么又不生氣了呢?” 她說:“不一樣,在那種情況下,他就不會傷害到我。” 我指出:“不見得如此,不同的地方是在那情況下,你并不需要那個他不想給你的東西了。是那沒被滿足而令你失望的欲望傷害到你,不是他的晚歸。問題是,誰應該為你那個渴望負責呢?那是你的渴望,不是他的,所以,你必須為滿足自己的渴望負責,這是生活的法則。我們不可能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失望負責,不能靠處罰別人來解決問題。” 她說:“他至少應該尊重我啊!加班加到那么晚,太自私了。” 我說:“他想在有些晚上加班,你卻要他回家;你們兩人都想要為自己得到一些東西。我們可以說:你和他一樣自私。事實上你們誰也不是真的自私,只能說:你們有需求(wants)上的沖突。這就是婚姻——設法解決雙方需求上的沖突。” 這種情形下,并沒有所謂的“壞人”。她和丈夫兩人都有需要,丈夫需要加班,她需要他在家。當我們要求別人對我們的需要與欲望負責,當我們因為自己的失望而去責怪別人,問題自然就發生了。 ![]() “給予”的界線 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限的,必須“隨本心所酌訂的”去給,不要讓自己的愛心超過我們的能力范圍,而使慈愛轉為不滿。當我們自己不能設限卻責怪別人,問題就產生了。夫妻(戀人)之間往往一方給得太多,超過自己所愿意給的,然后責怪對方不阻止自己透支。 比如一對夫妻,女方想要有個完美的家,包括有個手工的陽臺、新的庭園設計,還要整修內部、重新裝潢。她老想些新花招讓丈夫屋內屋外忙得團團轉,因此,丈夫開始對她產生不滿了。丈夫來找我咨詢。 我問他:“為什么生氣?” 他說:“因為妻子要求太多了,我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了。” 我反問他:“你說你'不能’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你'不想’吧!” 他回應道:“不是的,是我不能,假如我不照她的意思去做,她就會生氣。” 我說:“那么,那是她的問題,是她自己要生氣的。” 他說:“沒錯,但我必須聽她那些怨言啊!” 我說:“那你就錯了,你并不需要聽。是你自己選擇什么都為她做,是你自己選擇在沒遵照她的話后要聽她發牢騷。每次你替她做什么,是你送給她的禮物;如果你不想給了,就不要給她嘛!不要把這一切的責任都推到她身上去。” 顯然,他不喜歡我這種說法,他要她停止要求他,不是他去學習拒絕她。 我問:“你一個禮拜可以給她多少時間整修房子呢?” 他想一會兒后,說:“大概四個小時吧,這樣我除了為她做事,還有點時間留給我自己。” 我說:“那么就告訴她:你最近一直在考慮怎樣應用你的時間。除了一般日常生活所做的事情外,你愿意一個禮拜抽出四個小時照她的意思整修你們的房子。” 他反問道:“如果她說四個小時不夠呢?” 我說:“你可以向她解釋:你了解這些時間或許不能完成她的全部計劃,可是,那些計劃是她的欲望,不是你的。因此,她必須為她的欲望負責,自己想辦法把它們完成。她可以兼職賺外快來請人做,或她可以自己學習做做看,或去請朋友幫忙,或干脆減少一些欲望。你必須讓她明白,你不能為她的欲望負責的,你按照你自己選擇的方式去給,其他的,她就必須自己負責了。” 他終于看出我建議中的邏輯,決定回家后跟妻子好好談一談。起先,情況不怎么順利。從來沒有人敢跟妻子說不,因此,她很不能接受。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他不再期望妻子會自動減少對他的要求,就開始堅持他自己的界線;最后,他的界線終于發揮功效了。 為此,妻子學到她以前從沒學過的功課:這個世界不單單繞著她一個人轉,別人不能只為她的需要與欲望而活,別人也有自己的渴望與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界限,彼此發展出公平與愛的關系才行。 所以,我們要記住:別人不需要為我們的界線負責;只有我們自己。只有我們知道自己能夠與想要給別人什么,也只有我們有責任劃下那條界線。如果我們不設下界線,心中將很快充滿怨忿。 ![]() 平衡的問題 比如一對夫妻。 妻子抱怨道:“我根本沒辦法讓他花點時間跟我在一起。他只想要和他的朋友出去看球賽和打球。他從來都不會想到我。” 我問她丈夫:“你自己怎么解釋呢?” 丈夫回答:“那完全不是事實,我覺得我們老是黏在一起。她每天都打兩、三次電話到公司來找我。我回到家,她已站在門口等我,要找我講話。每個晚上與周末時間,她也都事先計劃安排好了。我簡直快要被她逼瘋了,所以,我必須設法走開一下,出去看場球賽或打一場高爾夫球。我有窒息的感覺,快透不過氣來了。” 我問他:“你多久出去一次呢?” 他說:“只要我能夠出去。大概一個禮拜兩個晚上或一個周末下午吧。” 我問妻子:“當他出去時,你都在做些什么呢?” 她說:“我等他回家,我一直都在想他。” 我問她:“你難道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好好為自己做一下?” 她說:“沒有。我的家庭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為他們而活,我不喜歡他們不在而我們沒有相聚的時光。” 我說:“看來,你們不像不曾在一起嘛!只是沒有一直都在一起罷了。當你們不在一起時,丈夫似乎覺得他終于可以喘一口氣了,而你卻覺得苦惱。你可以解釋一下你們這種不平衡的關系嗎?” 她反問道:“你說'不平衡’是什么意思?” 我說:“每個婚姻都由兩種成分組成:相聚與分離。好的婚姻,雙方會將相聚與分離均分。讓我們假設有一百點的相聚,也有一百點的分離。在好的婚姻里,一方會表現五十點的相聚與五十點的分離,另一方亦然。當分離時,兩人都有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也使得雙方有機會來渴望對方;相聚則產生必須分離一下的需要。可是,在你們的婚姻中,你們把那兩百點分配得很不相同:你想要一百點的相聚,他則想要一百點的分離。” 我繼續說:“假如你希望他走向你,你必須自己先離開他一下,讓他有一些渴望你的空間。我看丈夫根本就沒有想念你的機會,因為你總是在他的四周追逐不已。所以,他老想要跑開,想給自己一點能夠喘息的空間。假如你制造一些空間給他,他就有空間來渴望你的加入,然后,他就可以倒過來追你了。” 丈夫插嘴進來說道:“你說得一點不錯,老婆,就像當初你讀研究生,你常常不在家,記不記得?我常常渴望見到你,現在,我連想念你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你老是黏在我身邊。” 雖然妻子不太愿意承認這個事實,卻愿意跟丈夫一起去探索使他們婚姻關系平衡的方法。 在每個系統里,都裝置了一種平衡;每個系統也都盡可能地試著要平衡。在婚姻關系中的許多方面也都需要被平衡:權力、力量、相聚、性生活等等。當婚姻的雙方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問題就產生了。 比如一方總是攬大權,另一方則太懦弱;一方很強壯,另一方很脆弱;一方老要在一起,另一方希望彼此分開一下;一方要性生活,另一方不要。在每個例子中,夫妻都會勉強變成一種平衡,卻不是相互的平衡(mutual balance)。 界線可以幫助夫妻制造相互的平衡,而不是平分式的平衡。界線幫助夫妻彼此維護婚姻的責任。如果沒有界線的一方開始替另一方做TA分內的事情,比如都是妻子在制造兩人在一起的機會,她會越來越變成共依人,甚至更糟,而丈夫則走向另一種極端。 界線可以經由“后果”要求婚姻雙方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迫使他們之間達成相互的平衡。當你發現自己處于一種不相等的關系中,很有可能是你缺乏界線的緣故。設立界線可以幫助你糾正那種不平衡。比如,當丈夫對妻子的要求設下界線,他就迫使她變得獨立一些。 ![]() ![]() 解答 要看到問題總是比較簡單,敢冒險做選擇而改變現狀,往往比較困難。讓我們來看看親密關系中個人改變所必須采取的步驟: 1 察看癥狀 首先,你必須找出問題,愿意采取行動來解決。光說不練是不會解決問題的。你必須先承認自己有哪些問題,不管是管教孩子上的、缺乏相聚的時光、性愛上的,或是不公平地亂花錢。 2 辨認特別的界線問題 看出界線的癥狀以后,下一步就是辨認那個特別的界線問題。比如:癥狀可能是某一方不要性生活。界線問題可能是:這個人在婚姻關系中的其他方面常常不能說不,而這是她自認為還有權力說不的地方;或是她覺得對性生活似乎沒有足夠的控制力;或是她覺得無能為力;或是她覺得她的選擇沒受到尊重。 3 找出沖突的根源 你們的婚姻或許不是界線問題第一次出現的地方。或許你將原生家庭中某種重要的關系應用到你們的夫妻生活里了;當初那種關系所留下來的某些恐懼仍然影響著你。你必須把原來的問題發掘出來;或許你不該再把你的父母與你的伴侶并為一談而混淆不清了。再也沒有把父母之間的沖突關系重復在自己的婚姻關系中更為常見的了。 4 把好的收起來 這個步驟牽涉到要建立起一個支持的系統。記得,“界線不是建筑在真空中的”。所以,在建立界線以前,我們需要與別人建立關系,需要別人的支持。害怕被遺棄使很多人無法最先建立界線。 因此,建立一個可以鼓勵你在婚姻中設立界線的支持系統。這或許是一個共同依賴的團體(co-dependency group),比如雙方的親人、朋友或心理咨詢師。 總之,不要獨自設立界線,有很多親密關系之所以沒有設立界線是因為TA內心恐懼,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別人的支柱與扶持。界線就像是肌肉,必須在安全的支持系統下開始鍛煉起,允許它們慢慢增強。假如你太早就把許多重量都自己一肩挑負起來,你的肌肉很容易被拉傷。所以,尋求別人的幫助吧! 5 操練 在那些能夠無條件愛你的安全關系中練習你新的界線。如果你不能跟你的好朋友一起吃午餐,就向她說不。如果你的想法和她的不同,就讓她知道。送她東西,但不要求任何回報。當你可以和那些很安全的人練習設立界限,你在你的婚姻中設限的能力將開始增強。 6 跟壞的說不 要向你婚姻中的壞事設下界限。拒絕被對方虐待;向對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說不。記住:沒有冒險、不能面對恐懼,是不會有長進的。能夠走出去、試試看,比成功了還重要。 7 原諒 不能原諒別人是缺乏界線的表現。你若無法原諒別人,就是允許別人繼續控制你。原諒過去曾經傷害你的人,你才不會再想要從對方那兒得到什么;你才能獲得釋放。原諒別人后才可能活得積極有意義,不會老停留在過去消極的意愿中。 8 活得積極 不要讓別人控制你。想想自己要做什么,設立方向,然后一路走下去。決定:什么是你的界限,什么是你允許自己涉足的,什么是你再也不能容忍的,什么是你預期的后果。積極地自我定位,那么,當你必須堅持你的界限時,你將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 9 學著在自由與責任中去愛 記得界線的目標:愛從自由而來。當你可以控制自己,你才可能“為”你所愛的人給予與犧牲,而不屈服于別人的自我毀滅或自我中心的行為。可是,這必須出自自由的意志,不是沒有界線的順服。 正如《成為簡·奧斯汀》中所說,“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 所以,對你伴侶設立界線吧,也接受對方的界線,并且不要越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