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協作創新的能力與態度的集合,超越了傳統知識積累的范疇,強調知識的內化遷移、能力的多維建構及價值觀念的形成。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學方式的革新成為素養培育的核心抓手,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和大單元教學等模式,為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了系統化路徑。 一、素養的內涵與提升途徑素養涵蓋知識結構化理解、能力遷移應用、態度價值塑造三個維度。其提升需突破單一學科邊界,通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促使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發展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能力及創新意識,同時塑造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意識。 二、五種教學方式變革與素養提升1. 學科實踐通過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的深度應用,實現“從知道到做到”的跨越。例如,《崔允漷》提出的“學科典型實踐”模式中,學科知識需通過學科特有的方法工具在真實情境中驗證,如數學測量的系統性、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具體案例
- 在物理學科的“探究影響導體電阻的因素”實驗中,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果,不僅掌握了物理知識,還培養了科學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 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聯通學科壁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如《深度聯結》中提出的“三要素整合”,將跨學科概念、大單元設計與項目式教學有機融通,推動學生多視角認知世界。- 具體案例萬紅小學的“根與芽水地圖”項目,整合語文、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科,學生圍繞水環境主題開展調研、數據分析及公眾倡議,培養生態意識與公民責任,實現從“學科知識”到“社會責任”的升華。
3. 項目式學習以驅動問題激活深度學習,在長周期任務中實現知識遷移。如《統整項目課程》強調“產品化思維”,通過真實成果倒逼能力發展。- 具體案例六年級“泥藝工作室”創業項目中,學生從陶藝文化研究到產品設計、營銷策劃全流程實踐(如制作泥藝筆筒并在微店銷售),提升非遺傳承意識與商業思維,體現“做中學”與“創中學”的融合。
4. 綜合實踐活動依托多樣態社會參與,推動知行合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倡導的“服務性學習”模式,通過社區互動深化責任擔當。- 具體案例在“老年友好社區共創行動”,學生參與空間設計、手工藝品制作及文化傳播活動,與社區老人協作完成項目,培育同理心與實踐創新力,彰顯素養的社會屬性。
5. 大單元教學以學科大概念統領知識結構化,促進深度學習。《大單元設計》提出的“真實情境介入”原則,通過整體性任務設計實現素養整合。- 具體案例
在“中國古代文化”大單元學習中,學生通過語文、歷史和藝術等學科的整合學習,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這種整合式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還培養了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素養培育的本質是知識、能力與態度的協同發展,而教學方式變革需聚焦三大關鍵:任務真實性,如“校園小徑建造”“老年友好社區共創”等項目,讓學生在真實需求中歷練能力;支持系統性,跨學科教研機制、多維度評價工具(如作品量規、團隊互評)需貫穿全程;學習深度化,避免形式化活動堆砌,如“泥藝工作室”項目強調從“制作”到“創業”的認知升級,確保高階思維發展。 通過這五類教學模式的創新,教育者可構建“知識為基、能力為核、價值為魂”的素養生態,為學生應對未來復雜挑戰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