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批發蔬菜生意的,說白了就是賣菜的。從92年開始一直到現在還沒干到退休,這一輩子都沒人瞧得起我這個生意。但是趕上三年疫情,行情特別的好,賺了150萬元。 今年我59歲了,賣菜這一行我干了將近30年。從1992年開始,那時候我騎著自行車去30公里以外的地方進菜,一車菜將近200斤,每天去走街串巷,到各個屯子去吆喝。 兒子八歲那年,我們住的鎮上開始建封閉式的市場。當時我在市場里租了一個攤位,在市場的固定攤位賣了十來年。 后來我們鎮上修建批發市場,我在批發市場旁邊買了一個二手的二層門市,鎮上的二層門市在2005年前后不貴,一共才花了17萬。一樓我們做蔬菜批發生意,二樓家人住。 至此,從1992年到2005年這十三年間,我由一個騎自行車賣菜的小販子,變成了有自己門市房的蔬菜批發大戶。 為什么說賣菜是個不起眼的行業呢?因為我們平時灰頭土臉的,衣服整天也是埋埋汰汰的,手經常接觸菜,也黑不溜秋的,容易讓人瞧不起。甚至我在丈人家的時候,親戚教育孩子都說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你也去賣菜吧。聽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些年因為賣菜我賺了多少錢。現在兒子大學畢業留在了省會城市工作,前兩年我和老伴花了140萬給孩子在城里買的樓,結婚時買車我又給拿了20萬。而且都是全款,可是對外面的親戚朋友,我們只說給孩子拿的首付,剩下的是貸款,慢慢還。這幾十年賣菜賺的錢,在成全孩子以后,手里剩下的并不多,但也足夠養老了。 本來都快60了,干了一輩子也想歇歇了,可沒成疫情突然爆發,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唯獨我們賣菜的生意越來越好,不但沒受疫情影響,反而比以往賺的更多。這三年讓我足足賺了150萬,后半輩子沒有后顧之憂了。 我在鎮上是批發蔬菜,不是小攤小販。我們搞批發蔬菜水果的,工作時間都是半夜一點到早上七點之前就完事了。白天沒事就待著,歇著了。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多數平常百姓是接觸不到我們的作息工作時間的。你們平常去市場買菜。看到的賣菜的都是零售,而他們正是從我們這批發然后去市場賣。 我搞批發有固定客源,一般都是學校食堂,工廠食堂,部隊食堂,市場上零售的小攤小販,還有周邊各個村子的超市。 我的進貨渠道在市里的蔬菜水果大型批發市場。自己租貨車半夜1點去進貨,往返75公里,早上四點半到家,批發兩到三個小時,就結束了。每天的出貨量都在一千公斤左右。 批發蔬菜和零售不一樣,我們所有的菜都是整箱整件整袋裝,不零售,沒有散裝。每箱每袋每件的利潤并不高,但是我們靠走量。 給大家說一下盈利模式吧! 蔬菜種類繁多,而且市場價格一天一樣,就拿今天早上為例,我的進貨價格: 豆角一箱十斤,我上貨六箱,進貨價格為90元/箱。我的出貨價格為105元/箱。每箱盈利15元。賣幾箱×15元,就是我在豆角上的盈利。 黃瓜一桶30斤,我進貨五桶,進貨價格為100元/桶。我的出貨價格為120元/桶。每桶盈利20元。賣幾桶×20元,就是我在黃瓜上的盈利。 大白菜每袋40斤,我進貨7袋,進貨價為40元/袋。我的出貨價格為50元/袋。每袋盈利10,賣幾袋×10元,就是我在大白菜上的盈利 生菜每箱10斤,我進貨五箱,進貨價為60元/箱。我的出貨價格85元/箱。一箱利潤25元,賣幾箱成25元。強調一下,為什么生菜加價多,因為生菜是細菜,說白了就是不好放。怕賣不出壞了,有損耗,把成本都加進去了。 以上只是給大家做個參考,蔬菜種類繁多,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上述幾樣蔬菜一早上的毛利潤大概在300元左右。一貨車800多公斤的菜,早上幾乎都能批發完,第二天再去取新的,就這樣每天早上下來,一天的毛利潤都能在一千三四百元左右。除去給貨車師傅的260元車費,凈利潤每天能達到1000元。一個月下來能賺30000元。 這是平常的利潤,旺季的時候就是過年過節前后,那個時候量走的也多,利潤也大,每月能賺四五萬。 淡季的時候就不行了,每年6~8月份,菜就不走量了,那時候菜便宜,家家戶戶自己種的菜也都成熟了,百姓需求量沒有那么大。小攤小販從我這進貨就少,我的進貨量也就隨之減少。 因為賣菜是民生行業,老百姓割離不了,不像買一件衣服,一雙鞋,一年都不用二次消費了。但是菜人們天天得吃,所以疫情不但沒有影響到我們這個行業,反而生意異常的好。這幾年利潤非常可觀,平均每年都能賺到四五十萬。而我們老兩口在鎮上,并沒有什么開銷,房子是自己,水也不花錢,吃菜自己家里賣,所以這幾年通過批發蔬菜又攢下了145萬。 大家不要覺得不可思議,真正賺錢的行業都是看著不起眼的,因為成本低,利潤高。賣菜這行我干了30來年,每天都是半夜起來,租車進貨。一車貨將近800多公斤,又搬又卸,很是辛苦,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只有正月初一休息一天。 兒子這幾年在城里用公積金又貸款買了一個小戶型,讓我們去養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