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于心陽不振的辨證論治,需結合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方藥綜合分析。以下是系統解析: ![]() 一、辨證要點 心陽不振是心陽氣虛衰、溫煦推動無力的證候,多由久病體虛、年老陽衰、寒邪內侵或過汗傷陽所致。 核心癥狀: 心悸怔忡,胸悶或胸痛(遇寒加重,得溫則緩) 畏寒肢冷,面色?白或青紫 神疲乏力,氣短自汗 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沉遲或結代 鑒別診斷: 心氣虛:以心悸氣短為主,無顯著畏寒肢冷。 心陽虛脫:突發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危重證候)。 痰阻心脈:胸悶痛伴痰多、苔膩,常兼心陽不振。 二、治療原則 治則:溫補心陽,通脈復氣。 兼證治法: 兼血瘀:溫陽活血(加丹參、川芎)。 兼水飲:溫陽利水(加茯苓、澤瀉)。 兼腎陽虛:溫腎助心(加肉桂、附子)。 ![]() 三、方藥推薦 1. 主方:桂枝甘草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12g、炙甘草6g 方義:桂枝辛溫通陽,甘草甘緩補中,辛甘化陽以振奮心陽。 適用:輕癥心陽不足,癥見心悸、胸悶、手足不溫。 2. 重證或兼陽虛者:參附湯(《正體類要》)合 桂枝加附子湯 組成:人參10g、制附子9g(先煎)、桂枝9g、白芍9g、生姜3片、大棗5枚 方義: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腎助心陽,桂枝湯調和營衛,增強溫通之力。 3. 加減變化: 胸痛明顯:加薤白、檀香通陽散結。 水腫:加茯苓、白術健脾利水。 脈結代(心律失常):合炙甘草湯益氣復脈。 四、其他療法 1. 針灸: 取穴:心俞、內關、膻中、關元、神門。 手法:溫針灸或艾灸,以助溫陽。 2. 艾灸:隔姜灸關元、氣海,每日15分鐘。 3. 食療: 當歸生姜羊肉湯(溫陽補血)。 桂圓紅棗茶(養心溫中)。 五、調護建議 1. 避寒保暖:尤其護住胸背,避免冷風直吹。 2. 適度運動:太極拳、八段錦等緩和運動助陽氣升發,忌劇烈運動耗氣。 3. 情緒調攝:避免驚恐、思慮過度損傷心陽。 4. 飲食禁忌:少食生冷(如冷飲、西瓜)、油膩,忌過飲綠茶(性涼)。 六、注意事項 1. 附子用法:需久煎(1小時以上)減毒,用量不超過15g,陰虛內熱者禁用。 2. 虛實夾雜:若兼痰熱或陰虛,需配伍清熱化痰(如瓜蔞、黃連)或滋陰藥(麥冬、生地),避免單純溫燥傷陰。 3. 急癥處理:心陽暴脫(冷汗、脈微)需急救,用參附注射液靜脈給藥。 案例參考 患者:男,65歲,心悸胸悶3年,冬季加重,伴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脈沉遲。 辨證:心陽不振,兼血瘀。 治法:溫心陽,活血通脈。 處方:桂枝12g、炙甘草6g、制附子9g(先煎)、丹參15g、川芎9g、紅參6g。 效果:連服7劑后心悸減輕,續調1月癥狀緩解。 心陽不振的調治需循序漸進,長期陽虛者應注重脾腎同補(如加干姜、肉桂),以固陽氣之本。若癥狀復雜或持續不緩解,建議由中醫師四診合參后精準用藥。 |
|
來自: 空谷幽蘭80 > 《心陽不振型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