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輔政名臣金幼孜的通韻近體詩 芙蓉書閣|鄧旺林 金幼孜(注1)是進(jìn)士出身的明初大臣,曾擔(dān)任過內(nèi)閣次輔(注2),金幼孜也是詩壇大家。明初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兼翰林院侍講,掌翰林院事的胡儼(注3)在其《頤庵集》中稱金幼孜《北征錄》詩“詞雄句杰,遠(yuǎn)揚(yáng)天聲,如金鐘大鏞,震乎寥廓之外”(注4),清代著名詩人、詩詞理論家,初詩壇領(lǐng)袖之一的王士禎(注5)在其《律詩定體》(注6)中亦選用金幼孜的五律《夏日喜雨寫懷》其一、其二(見附錄一)分別作為“五言仄起不入韻”式和“五言仄起入韻”式的范例。 搜韻網(wǎng)“詩詞庫”共錄金幼孜古近體詩 748 首,包括“五律 156七律 321五絕 32七絕 122五排 9七排 3古體 103六言 2”,其中平韻五絕20首(仄韻12首),七絕121首(仄韻1首),五律 156首,七律 321首,五排 9首,七排 3首,共630首。內(nèi)有不少采用通韻的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注7))。茲分類列舉如下。 王力教授認(rèn)為“起句借韻不能算是通韻。”(見王力《詩律余論》一文(注8))而近體詩首句借韻,確實并非一定要從鄰韻中借來(詳見本人《近體詩首句借韻可不限于鄰韻初探》一文(注9)),因此我們在甄錄金幼孜的通韻近體詩時,將僅首句借韻者均排除在外。 為較直觀地反映詩中韻字間關(guān)系(同韻或通韻),我們以A、B、C代表詩中各韻字所屬韻部。以第二句韻腳字所屬的韻部為A(A不一定是“本韻”(注10)),首句末字為仄聲時,以△表示。 詩后方頭括號“【】”中記詩中各韻字所屬韻部名稱(依各韻字在詩中的先后順序記錄)。空心方頭括號“〖〗”記通韻方式。在普通律詩中,除“AABBB”式外,均只記偶數(shù)句所用之韻部(以A、B表示)。 一、律絕(近體絕句的簡稱)類 (一)“孤雁出群”格〖AAB〗 此“孤雁出群”指的是僅末句借韻者。“孤雁出群”曾用于指稱首句借韻,后用來指稱末句借韻,而首句借韻則改稱“孤雁入群”。(詳見本人《例談近體詩的“孤雁出群”格》一文(注11)所述) (1)七絕《題趙仲穆馬》 房星夜墮渥洼中,一片玄云覆玉騣。遠(yuǎn)人知是真龍種,萬里牽來獻(xiàn)九重。【東東冬】 (2)七絕《凱旋詩(十二首有序)》其十 絕塞蕭條跡已空,霆轟電掃大荒中。磨厓須勒燕然石,萬世神功繼太宗。【東東冬】 (3)七絕《恭和御制詩》 熙熙海宇被仁風(fēng),民物謳歌樂歲豐。圣主優(yōu)賢隆眷遇,愚臣何幸重遭逢。【東東冬】 (4)七絕《題胡太守五馬圖》 逸氣騰空不可羈,幾回聯(lián)步上天墀。東風(fēng)二月棠陰合,夾道爭迎五馬歸。【支支微】 (5)七絕《題墨菊》 自是芳姿不涴塵,曉妝如洗露華新。玉英粲粲黃金色,斜倚東籬日又曛。【真真文】 (6)七絕《凱旋詩(十二首有序)》其七 鐵騎長驅(qū)蹴塞云,掃清沙漠蕩塵氛。從今邊籞無烽燧,圣武神功荷至尊。【文文元】 (二)變式通韻 近體詩的通韻方式,我們根據(jù)其有無專門的名稱而分為常式和變式兩大類。通韻常式指的是有專門名稱者,如“孤雁出群”和下面提到的“葫蘆格”、“轆轤格”和“進(jìn)退格”等便是;變式通韻方式均無專門的名稱。詳見本人《唐宋律詩變式通韻例說》一文(注12)所述。 1、〖△AB〗 (1)五絕《即事》其一 五月西湖上,荷花開正濃。花開能幾日,又見摘蓮蓬。【△冬東】 (2)五絕《題莫慶善鷹》(為袁生大鶚賦) 昔年從羽獵,高入萬重云。尚有沖霄志,難忘報主恩。【△文元】 (3)七絕《題畫牛》其二 牧童原上催歸急,遠(yuǎn)樹微茫帶夕曛。 前日東郊曾扈從,野人牽進(jìn)沐恩頻。【△文真】 2、〖BAB〗 (1)七絕《元夕午門觀燈應(yīng)制》其十一 戲樂呈來六隊中,御前特敕賜黃封。 侍臣既醉猶能賦,步出端門月正中。【東冬東】 (2)七絕《萬竿煙雨圖為袁生大鶚題》 滿林煙雨曉濛濛,萬個瑯玕半淡濃。 向晚江風(fēng)吹不散,無端飛翠入簾櫳。【東冬東】 (3)七絕《古松圖》 十畝繁陰欲蔽空,當(dāng)時曾受大夫封。 廟廊政爾需梁棟,未許終容大壑中。【東冬東】 (4)七絕《為孔守忠題馬》 曾睹天閑八尺龍,驍騰萬里振長風(fēng)。 只今圖畫看神駿,無復(fù)承恩侍九重。【冬東冬】 (5)七絕《送武安同福安柩歸西江》其二 天地?zé)o情白日悲,臨岐相送忍相違。 江南草綠蘼蕪怨,腸斷東風(fēng)哭子時。【支微支】 (6)七絕《生菜為神樂觀道者》 手種青蔬不用鋤,白云為圃自芬敷。 南郊夜宿邀同飯,卻憶清齋味有馀。【魚虞魚】 (7)七絕《凱旋詩(十二首有序)》其二 天威赫怒整彤弧,萬騎如云從乘輿。 白日風(fēng)雷嚴(yán)號令,指揮掌握仗神謨。【虞魚虞】 (8)七絕《贈孔止武橫州學(xué)正》其一 妙年學(xué)禮獨超群,早領(lǐng)鄉(xiāng)書會縉紳。 喜見姓名登乙榜,十年不負(fù)讀書勤。【文真文】 (9)七絕《凱旋詩(十二首有序)》其五 金鼓喧闐盡日聞,歡聲雷動及軍門。 六師斬馘知無算,駝馬驅(qū)來動百群。【文元文】 (10)七絕《為蕭迪中題扇竹》 高節(jié)凌云不可攀,風(fēng)前時聽佩珊珊。 閒將玉管吹明月,人在瀟湘猶未還。【刪寒刪】 (11)七絕《為宋給事題四景·其二·夏景》 青山幾疊護(hù)云屏,綠樹風(fēng)涼鳥自鳴。 最是幽人無一事,捲簾獨坐看黃庭。【青庚青】 二、普通律詩類 此普通律詩指四聯(lián)八句的五言或七言的律詩,不含只有六句的“三韻小律”和十句以上的排律。(詳見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第一章《近體詩》第一節(jié)《律詩》)。普通律詩別稱“四韻”(此“韻”指的是韻字而非韻部)。即使其首句入韻,實有五韻,亦仍稱“四韻”。 (一)孤雁出群格 1、“AAAAB”式 (1)五律《歲暮祀太廟齋宿翰林奉簡胡楊二學(xué)士》其四 歲事秪匆匆,浮生似轉(zhuǎn)蓬。官居白首共,報國寸心同。 云里天香下,城邊霽雪融。夜深寒不寐,數(shù)起候晨鐘。【東東東東冬】 (2)七律《為太仆卿楊砥賦春牧圖》 為愛吳興筆法工,?毫一掃冀群空。 雄姿駿骨多難辨,汗血龍媒自不同。 春暖散游芳草地,雨馀閒臥落花風(fēng)。 渥洼異產(chǎn)曾親見,幾度承恩侍九重。【東東東東冬】 (3)七律《和汝弘客中除夕之作贈別》 江湖久客倍思?xì)w,行李匆匆忽告違。 曉日江花留去棹,東風(fēng)官柳拂征衣。 壯懷每欲凌仙島,清譽(yù)空慚在禁闈。 問訊嚴(yán)親多壽考,玉堂還有寄來詩。【微微微微支】 (4)七律《師古堂為朱太守賦》 賢侯有道贊雍熙,報國丹心誓不移。 事業(yè)欲同千載上,聲名要與古人期。 南陽召父應(yīng)堪繼,西蜀文翁可并馳。 早晚政成書上考,更期努力嗣音徽。【支支支支微】 (5)七律《云谷書樓圖為禮部郎中蕭伯辰賦》 南樓面面瑣窗虛,樓上惟藏萬卷書。 滿架蕓香春煖后,隔林燈火夜涼初。 鹿門尚想龐公宅,盤谷猶懷李愿居。 久別云林無限思,公馀重憶看新圖。【魚魚魚魚虞】 (6)七律《題指揮克勤齋》 共說將軍好讀書,早年聲價重璠玙。 晴窗點筆春云薄,官閣題詩夜雨馀。 靜閱豹韜忘寢食,閒窺蠹簡惜居諸。 況聞報國心尤切,繼志終期展壯圖。【魚魚魚魚虞】 (7)七律《北京八景·其六·西山霽雪》 海上云收旭景新,連峰積雪凈如銀。 晴光迥入千門曉,淑氣先回上谷春。 瑤樹生輝寒已散,瓊林消凍煖偏勻。 玉堂相對題詩好,移席鉤簾坐夕曛。【真真真真文】 (8)七律《贈周迪赴襄陽訓(xùn)導(dǎo)》 官署相逢屬暮春,一尊偶得話情親。 昔年講學(xué)期科第,此日傳經(jīng)領(lǐng)縉紳。 花外鶯聲醒別酒,雨中草色沒征輪。 臨期一送情何限,為子長歌賦采芹。【真真真真文】 (9)七律《挽南昌黃仲謙(禮部郎中鐘之父)》 昔隱林泉遠(yuǎn)利名,至今遺德重鄉(xiāng)評。 艱難早見承先業(yè),耕學(xué)還聞啟后生。 夜雨孤燈閒舊榻,寒霜宿草翳佳城。 南宮有子揚(yáng)潛德,表墓將鐫太史銘。【庚庚庚庚青】 2、“△AAAB”式 (1)五律《贈陳紹夔、胡季南下第再試歸南京胄監(jiān)》 領(lǐng)薦來京國,青云竟未逢。圣情尤軫念,召試獨從容。 夜雨辭金殿,春風(fēng)過辟雍。他年期射策,須敵萬夫雄。【△冬冬冬東】 (2)五律《端午賜宴觀擊毬射柳》其二 鳳輦乘時動,寧辭閱武勤。柳間千騎合,花外兩朋分。 羽箭凌飛電,金毬度?云。年年端午節(jié),榮遇沐深恩。【△文文文元】 (3)五律《挽秀才黃卓母》 忽聽傳兇問,慈親隔九原。凄涼萬里恨,未報百年恩。 客路經(jīng)寒雪,云山望故園。臨岐一相送,悲慟不堪聞。【△元元元文】 (4)五律《挽楊子恭先生(自號顛道二首)》其二 雅操冰同潔,高懷鶴共清。吟詩自可老,避世豈謀生。 遺后銘先著,知歸葬自營。九原去已遠(yuǎn),無復(fù)見儀型。【△庚庚庚青】 (5)五律《挽杜若洲》其二 先生高世士,早歲已知名。白發(fā)悲游宦,遺文嘆老成。 故山秋鶴怨,宰樹暮猿聲。令子能傳業(yè),徵詞為勒銘。【△庚庚庚青】 (6)七律《贈袁士誨之官孝感》 與君相見還相別,又捧天書出紫宸。 江上月移仙棹遠(yuǎn),花前日照錦袍新。 河陽舊日民懷惠,柏府當(dāng)年政有神。 自昔郎官當(dāng)列宿,為言撫字在忠勤。【△真真真文】 (二)“三格”類 此指普通律詩所用的葫蘆格、轆轤格和進(jìn)退格三種通韻方式(詳見本人《唐宋律詩“通韻三格”例說》一文(注13)) 1、〖AABBB〗(葫蘆格) (1)七律《送陳三策赴建安訓(xùn)導(dǎo)》 去春闕下暫相逢,又此攜書出九重。 久別未忘懷耿耿,朝回猶惜去匆匆。 昔年交誼推陳重,此日傳經(jīng)辟馬融。 共說建安人事美,紫陽千載擅高風(fēng)。 2、〖AABB〗(轆轤格) (1)七律《贈魏千戶》 扈駕親曾翊圣躬,壯年應(yīng)敵萬夫雄。 腰懸寶劍龍光動,手撚雕弓鵲血紅。 輦路看花春躍馬,長安通籍曉聞鐘。 只今海宇風(fēng)塵凈,長倚恩光近九重。【東東東冬冬】“AAABB” (2)七律《贈周韶鳳南歸》 難兄太學(xué)稱儒師,令弟相從志不違。 夜雨頻穿管寧榻,春風(fēng)時下董生幃。 故家文獻(xiàn)應(yīng)堪繼,先世科名自可期。 此日臨岐無限意,愿言力學(xué)慰深思。【支微微支支】“BAABB” 3、〖ABAB〗(進(jìn)退格) (1)七律《東梅八景為刑部郎中郭鼎貞題·其二·九峰疊翠》 疊嶂回巒復(fù)幾重,千巖萬壑翠連空。 遙兼積靄林光潤,近染晴云樹色濃。 深澗鳥啼迷晚黛,蒼崖人語度冥濛。 憶從蚤歲同登覽,曾上凌霄第一峰。【冬東冬東冬】“BABAB” (三)變式通韻類 1、〖ABBB〗(第二句借韻) (1)五律《奉和學(xué)士胡公春日陪駕同游萬歲山》其一 鳳輦游仙島,春殘花尚濃。龍紋蟠玉砌,鶯語度瑤宮。 香霧浮高樹,祥云麗碧空。五城雙闕外,宛在畫圖中。【△冬東東東】“△ABBB” (2)五律《題曾原太友琴軒》 良朋不可得,雅好托桐君。白雪心難變,金蘭誼獨親。 高山千載意,流水四時春。古道今寥落,空懷大雅人。【△文真真真】“△ABBB” (3)五律《聶氏望思堂》 遠(yuǎn)宦違親養(yǎng),官居敢自寧。孤云長入望,萬里若為情。 渺渺低淮樹,依依帶楚城。狄梁千載意,誰復(fù)繼芳聲。【△青庚庚庚】“△ABBB” (4)五律《題愛同堂卷》 嚴(yán)親久淪沒,慈母幸康寧。鞠育同恩愛,悲歡異死生。 倚門猶慰意,陟岵不勝情。錫類資純孝,鄉(xiāng)閭有令名。【△青庚庚庚】“△ABBB” (5)七律《歲除時享太廟陪祀》 廟門肅肅迓鸞輿,環(huán)佩珊珊百辟趍。 大樂升歌將事始,黃流祇薦禮神初。 香霏寶鼎浮丹戶,氣間膋蕭散玉除。 萬歲皇圖天遠(yuǎn)大,靈光長護(hù)紫宸居。【魚虞魚魚魚】“BABBB” (6)七律《賦雷給事璜溪書屋》 君家祇在璜溪上,門對青山一事無。 春暖蕓香時剔蠹,夜涼燈火獨看書。 閒中自得先天妙,靜處曾觀太極初。 一自金門膺薦后,臨風(fēng)幾欲賦歸歟。【△虞魚魚魚】“△ABBB” (7)七律《題曾沂淵沂濱清隱卷》 沂上幽居樂隱淪,清心久巳謝塵紛。 日長鷗鳥閒當(dāng)戶,雨后山光遠(yuǎn)到門。 花里琴尊娛好客,案頭書帙課諸孫。 舞雩尚想前人舊,此意何時與共論。【真文元元元】“CABBB” 2、〖ABAA〗(第四句借韻) (1)五律《二月廿五日夜寫進(jìn)士榜復(fù)命》 花隱蘭燈夜,香浮虎榜春。飛騰瞻日月,感會在風(fēng)云。 匡坐聽寒漏,鳴珂候紫宸。長安聞揭曉,盡夕有行人。【△真文真真】“△ABAA” (2)七律《元夕賜午門觀燈》其一 鰲山高聳架層空,萬燭燒春瑞氣融。 星動銀河浮菡萏,天垂瓊島綻芙蓉。 行行?隊穿華月,曲曲鸞笙度好風(fēng)。 自是太平多樂事,君王要與萬方同。【東東冬東東】“AABAA” (3)七律《挽錢塘潘處士(中書舍人勤之父)》 湖山舊隱最從容,詩酒閑中杖履同。 總喜高年榮祿養(yǎng),親逢圣代沐褒封。 遼東鶴化驚秋月,江上猿聲墮晚風(fēng)。 令子詞林久相識,為吟楚些興無窮。【冬東冬東東】“BABAA” (4)七律《元夕賜觀燈》其一 閶闔天門開九重,玉樓金殿月朣朧。 共看鰲背辭滄海,獨向龍墀擁翠峰。 瑞雪暖融鳷鵲觀,慶云晴護(hù)建章宮。 盛時佳節(jié)逢元夜,此夕歡娛萬國同。【冬東冬東東】“BABAA” (5)七律《題顏氏奇峰卷》 極目青原在翠微,群峰如畫列屏帷。 天連秀色分書幌,地?fù)砬鐛拐瞻?/span>扉。 竹嶼風(fēng)涼吟載筆,石屏云暖坐題詩。 有懷勝跡增惆悵,何日登臨慰所思。【微支微支支】“BABAA” (6)七律《喜友人郭子成赴召至京夜宿旅舍賦此奉柬》 暌離已是五年馀,又復(fù)相逢在客居。 白首誰憐多患難,丹心自許效馳驅(qū)。 金臺夜月生歸夢,鯨水秋風(fēng)憶故廬。 此夕旅懷應(yīng)盡解,不須對酒重欷歔。【魚魚虞魚魚】“AABAA” (7)七律《題梅軒》“BABAA” 種來梅樹滿林坰,那似溪山景物清。 冰雪生香云繞屋,珊瑚照影月當(dāng)屏。 西湖酒醒逋仙夢,東閣吟馀水部清。 佇待他年成實后,要知金鼎可調(diào)羹。【青庚青庚庚】 3、〖AABA〗(第六句借韻) (1)五律《端午賜宴觀擊毬射柳》其四 仙伏丹霄外,鑾輿禁苑東。轉(zhuǎn)丸馳寶馬,拂羽試雕弓。 得?歡聲合,分籌寵賚濃。太平無以報,獻(xiàn)納愧揚(yáng)雄。【△東東冬東】“△AABA” (2)五律《題清碧書舍》 愛子讀書處,幽懷孰與同。青山當(dāng)戶牖,綠樹隱簾櫳。 濯足過秋渚,鳴琴坐澗松。故居回首日,總在畫圖中。【△東東冬東】“△AABA” (3)五律《贈龔子諫僉憲云南》“△AABA 萬里南云道,君行佐臬司。交游憐宿昔,遠(yuǎn)別系深思。 衣繡瞻飛鶚,乘驄問碧雞。遐荒宣德意,攬轡重詢咨。【△支支齊支】 (4)五律《北征隨駕誓師鳴鑾戍》 周宣驅(qū)獫狁,漢室靖樓煩。戰(zhàn)伐需良將,神謀仰至尊。 皇威開大漠,仙伏御曾氛。壯士心如虎,爭圖報國恩。【△元元文元】 (5)五律《題西園清興》“△AABA 伊人慕清賞,舊隱在西園。竹影自臨砌,泉聲時到門。 看云晨拄笏,乘月夜聞鶯。一自膺名宦,幽懷孰與論。【△元元庚元】 (6)七律《竹林書屋為劉子樵賦》“AAABA 萬竿蒼玉護(hù)茅廬,清絕偏宜隱者居。五月綠陰連戶牖,三秋涼翠濕衣裾。 閒裁汗簡供吟詠,醉寫瑯玕入畫圖。何日考槃能遂愿,相從三徑引柴車。【魚魚魚虞魚】 (7)七律《贈梁教諭萼赴衢州府學(xué)教授(以實錄成升除)》“AAABA 五載論交在石渠,史成又見拜新除。賜金且喜光行李,典教寧忘載舊書。 文物只今稱兩浙,衣冠自昔重三衢。茲行努力勤師道,講罷應(yīng)知樂有馀。【魚魚魚虞魚】 (8)七律《挽文江劉子長》“BAABA 黃梁夢斷竟何如,薤露歌殘事已殊。 當(dāng)日楓宸騰一鶚,至今花縣憶雙鳧。 鄉(xiāng)山暮雨精靈遠(yuǎn),墓道西風(fēng)草木疏。 喜有賢郎能振拔,蜚聲今巳上云衢。【魚虞虞魚虞】 (9)七律《題張?zhí)炫_灤河歸興》“AAABA 久聞作縣有清聲,三載惟圖答圣明。 忽向青云辭宦轍,深懷白日照忠誠。 東風(fēng)酌酒金陵館,夜月?lián)P帆白下亭。 此別應(yīng)須重相見,懸知鶚?biāo)]有公卿。【庚庚庚青庚】 (10)七律《題雙竹軒》 庭畔無根竹自生,雙枝秀拔長偏成。 月高彩鳳翻瓊佩,雨暖蒼龍脫錦繃。 浪說渭川千畝綠,絕勝淇澳萬竿青。 何時載酒尋三徑,共倚瑯玕聽紫笙。【庚庚庚青庚】“AAABA (11)七律《元夕賜觀燈》其九 天外遙聞云佩鳴,仙人飛步下瑤京。 安期神棗千年瑞,王母蟠桃萬壽徵。 玉女金童迎鳳輦,霓旌羽蓋列龍軿。 紫金還現(xiàn)空中相,群會璇霄對圣明。【庚庚庚青庚】“AAABA” “軿”,或記為“先”韻字。如是則此詩為“庚先”通韻,仍屬“AAABA”式。 4、〖○AAAB〗(首尾借韻。“○”代表首句所借之韻,分B和C兩種) 這與“孤雁出群”格不同。“孤雁出群”格是僅末句借韻,而〖○AAAB〗式指的是首句與末句均借韻。包括“BAAAB”和“CAAAB”二式。 (1)五律《贈知縣任連江》 拜命出瑤京,郎官動列星。馬嘶驚遠(yuǎn)道,鵬運起滄溟。 越樹連云白,閩山入眼青。到官敷善治,撫字念疲氓。【庚青青青庚】“BAAAB” (2)七律《北京八景·其一·居庸疊翠》 巀嵲天關(guān)復(fù)幾重,龍飛鳳翥勢偏雄。 千山黛色落平野,萬里煙光明遠(yuǎn)空。 峽口人行春雨外,樹邊鳥度夕陽中。 北巡記得隨鸞馭,曾上云間第一峰。【冬東東東冬】“BAAAB” (3)七律《贈康志高致仕還廬陵》 新頒御敕墨淋漓,白首休官愿不違。 歲晏天邊孤鶴遠(yuǎn),春風(fēng)林下一人歸。 龍河雪色侵行舫,官道梅花照錦衣。 明日匡廬重回首,鳳城繚繞五云低。【支微微微齊】“CAAAB” (4)七律《贈晏彥文僉憲山東》 早將姓字籍金閨,又睹乘驄別帝畿。 十載居官心似鐵,三春持節(jié)繡為衣。 聲馳當(dāng)?shù)啦蚶潜埽^遙空雕鶚飛。 為說山東凋弊久,便須攬轡遍詢咨。【齊微微微支】“CAAAB” 金幼孜還有一首七律《贈胡太守璉還泉州》,因其中有韻字可能兼屬兩個韻部,從而影響我們對此詩有無通韻的判斷,故未加收錄: 泉州太守最相知,十載常懷會面遲。喜有清名留海郡,況聞事業(yè)重明時。 朝來五馬穿花出,雪后孤舟向日移。圣代只今思治理,好將衣食慰黔黎。 據(jù)《康熙字典》所記,“黎”字在《集韻》中兼屬“齊支”二韻且義同。“黎”字若屬齊韻,則此詩末句借韻;若屬支韻,則此詩屬支韻詩,無借韻。 5、〖ABBA〗(中兩聯(lián)借韻) (1)七律《為呂尚書題山水小景(時有還陜之行)》 尚書愛山兼愛畫,索我題詩意甚濃。 一片白云晴雨外,兩行樹色有無中。 茆舍午煙啼鳥靜,野橋春水落花紅。 明朝一騎天邊出,回首居庸隔幾重。【△冬東東冬】“△ABBA” 此律“書”字出律(當(dāng)仄而平)。按:“尚書”屬專名,可不拘平仄。即使此句為拗句,依涂宗濤研究員在其《詩律綱要》中的意見,此詩仍屬“正體律詩”。(注14) (2)七律《贈何迪宗赴寶慶府照磨(同除者十人)》 群賢連茹喜遭逢,拜命聯(lián)翩出九重。 莫謂郡寮居幕屬,極知節(jié)概秉清忠。 山城臘盡梅爭發(fā),水國春回雪正融。 料想過家勝衣錦,鄉(xiāng)閭款迓意偏濃。【冬冬東東冬】“AABBA” (3)七律《贈黃彥子赴竹山教諭》 與君闊別四年馀,忽領(lǐng)鄉(xiāng)書上帝都。 金殿春風(fēng)膺薦后,玉堂夜雨盍簪初。 驚傳?服還鄉(xiāng)縣,親聽綸音下玉除。 料想重來應(yīng)有日,先期穩(wěn)步躡云衢。【魚虞魚魚虞】“BABBA】 三、五言排律 (1)《元夕賜觀燈》(廿六韻) 圣主敷文德,朝廷戢武功。熙辰千載遇,樂事萬方同。 令節(jié)逢元夕,靈鰲駕碧空。危峰遙對峙,邃谷密相通。 火樹千花粲,星橋萬點紅。葩分金錯落,枝綴玉玲瓏。 翡翠妝珠闕,琉璃恍貝宮。魚龍陳仗外,鸞鶴下云中。 雜遝群歌進(jìn),喧騰百戲工。觀游來稚耋,朝會集華戎。 貔虎森飛將,貂蟬列上公。爐煙三島合,香霧九霄濛。 鳳輦當(dāng)晴漢,鸞旗簇暖風(fēng)。碧紗圍菡萏,繡幄透芙蓉。(第14聯(lián)) 露掌承華蓋,銀橋亙?虹。丹青開列嶂,羅綺艷芳叢。 夜久祥光動,春遲淑景融。御筵稱壽酒,玉陛拜重瞳。 果熟瑤池獻(xiàn),蓮開寶幛籠。踏歌聲款款,疊鼓韻逢逢。 海宇逢時泰,閭閻樂歲豐。謳吟紛載路,抃舞效呼嵩。 漢代衣冠盛,周家禮樂崇。兩京陪扈從,千載幸遭逢。(第24聯(lián)) 自感恩榮盛,寧知刻漏終。愿陳天保什,永世播無窮。 【△東……冬(第14韻)東……冬(第24韻)東東】(“……”表示與其前面的韻目相同) (2)《喜雪應(yīng)制》 新冬初屆候,瑞雪已先呈。歷亂騰空密,飄飖著地輕。 凝華連禁闥,積素隱雕楹。未覺瑤池滿,旋看輦路平。 侵衣明佩玦,入戶散瑤瓊。日下銀為屋,天邊玉作城。 穿林疑有影,墜竹不聞聲。滉瀁欺歌扇,悠揚(yáng)濕翠旌。 閭閻多喜氣,中外洽歡情。宇宙氛埃凈,山川瘴癘清。 兩儀資燮理,群物賴生成。一統(tǒng)乾坤壯,中天日月明。 有年臻瑞慶,嘉谷兆豐盈。四海期康阜,邦家協(xié)永寧。【△庚……青】十四聯(lián) (3)《古圖山水》 平生愛山水,對此意無窮。遠(yuǎn)樹參差合,流泉屈曲通。 花明紅雨落,谷暗白云封。鹿飲過青澗,猿啼隱碧峰。 鳥歸秋崦外,人語夕陽中。為問武陵客,桃源何處逢。【△東東冬冬東冬】 以上錄金幼孜各類通韻近體詩共74首,其中: 1、律絕20首(五絕2,七絕18),含〖AAB〗6首(七絕),〖△AB〗3首(五絕2,七絕1),〖BAB〗11首(七絕); 2、普通律詩51首(五律17首,七律34首),其中: (1)孤雁出群格15首[“AAAAB”式 9首(五律1,七律8),“△AAAB”式 6首(五律5,七律1)] (2)“通韻三格”4首(葫蘆格、進(jìn)退格各1首,轆轤格2首,均七絕), (3)變式通韻類32首[第二句借韻7首(五律4,七律3),第四句借韻7首(五律1,七律6),第六句借韻11首(五律5,七律6),首尾借韻4首(五律1,七律3),中兩聯(lián)借韻3首(七律))]。 3、五言排律3首,其中26聯(lián)五排1首,先后借韻兩次(在第14聯(lián)、第24聯(lián));14聯(lián)五排1首,在最后一聯(lián)借韻,屬“孤雁出群”;6聯(lián)五排1首,借韻3次,分別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聯(lián)。 金幼孜在“搜韻”網(wǎng)“詩詞庫”中用平韻的絕名、律詩和排律共有630首。我們將其均視為近體詩,并據(jù)此進(jìn)行分類統(tǒng)計,得出如下結(jié)果: 通韻律絕、律詩和排律合計74首,占總數(shù)630首的11.74+%(百分比不按“四舍五入”計算,小數(shù)點后取兩位數(shù),其后面的如不是0則以+代替。下同)。其中: 1、平韻五絕 20首,通韻者2首,占10%; 2、平韻七絕 121首,通韻者18首,占14.87+% 3、五律 156 首,通韻者17首,占10.89+% 4、七律 321首,通韻者34首,占10.59+% 5、排律12首,通韻者3首,占25%(就五排而言,則占比達(dá)33.33+%) 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在金幼孜的各類近體詩中,通韻之作至少占10%,有的甚至高達(dá)25%至33.33+%。由此可見,金幼孜寫作近體詩,并不忌避通韻,甚至可說是以通韻為常。 從金幼孜的通韻近體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金幼孜在近體詩的通韻方面,并不限于在某一偶數(shù)句借韻,同時也不限于僅一次借韻。這說明金幼孜的近體詩通韻具有高度的自由性。 值得我信注意的是,金幼孜的通韻近體詩不但占比較高,而且有不少屬于酬應(yīng)之作,例如:七絕《贈孔止武橫州學(xué)正》、七律《贈周迪赴襄陽訓(xùn)導(dǎo)》、七律《贈袁士誨之官孝感》、七律《送陳三策赴建安訓(xùn)導(dǎo)》、七律《贈魏千戶》、七律《贈周韶鳳南歸》、五律《奉和學(xué)士胡公春日陪駕同游萬歲山》(其一)、五律《贈龔子諫僉憲云南》、七律《贈梁教諭萼赴衢州府學(xué)教授》、七律《贈黃彥子赴竹山教諭》等等;還有奉皇帝之命而寫的“應(yīng)制”之作,如七絕《恭和御制詩》、七絕《元夕午門觀燈應(yīng)制》(其十一)、五排《喜雪應(yīng)制》等。 王力教授曾經(jīng)多次提出近體詩不得通韻,并將在首句以外的“其他地方”借韻稱為“出韻”“落韻”。就在其提出了“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姟薄安坏拙溆绵忢崳褪瞧渌捻嵞_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這一“律詩用韻新說”(詳見本人《王力教授的“律詩用韻新說”與毛澤東主席的通韻律詩》一文)(注15)之后,他仍舊調(diào)重彈。例如在其1979年10月出版的《詩詞格律概要》一書(注16)“卷上”部分《詩》的第二章《詩韻》中,他就說:近體詩(書中用“今體詩”)“都是一韻到底的”(見第四節(jié)《一韻到底和換韻》)、“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他地方用鄰韻,叫做'出韻’。”(見第五節(jié)《首句用鄰韻,出韻》)。從金幼孜的通韻近體詩看來,王力教授在《詩詞格律概要》中的這些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拿“出韻”的詩去贈送身任學(xué)正、訓(xùn)導(dǎo)、教諭、教授、學(xué)士等的友人,豈非貽笑大方,自取其辱嗎?這也許還算不得什么,而拿此類詩去應(yīng)制,那問題可就絕對不是一般性的嚴(yán)重了。試問,以金幼孜當(dāng)時的身份地位,他怎么會拿“出韻”的詩去應(yīng)酬、應(yīng)制呢?難道二甲第四名進(jìn)士出身的他會連什么是詩的“出韻”“落韻”都不懂嗎? 【附注】 1.金幼孜(1368—1432):明江西新淦人,名善,以字行。建文二年(1400)二甲第四名進(jìn)士,授戶科給事中。永樂元年(1403)任翰林檢討,與侍讀解縉、編修黃淮、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胡儼等同值內(nèi)閣參預(yù)機(jī)務(wù),后升侍講;曾為太子(即宣宗朱瞻基)講學(xué)。永樂八年(1410年),隨明成祖親征,奉旨寫平胡詔,代擬敕諭數(shù)道。永樂十二年(1414),與胡、楊榮等編纂《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升翰林學(xué)士。永樂十八年(1420)晉文淵閣學(xué)士。永樂二十二年(1424)韃靼阿魯臺犯境,金幼孜再次隨永樂帝親征;不久明成祖駕崩,金幼孜與馬云密不發(fā)喪,護(hù)喪歸京,計程七日。洪熙元年(1425)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不久加太子少保銜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年底升任禮部尚書兼大學(xué)士如故,支領(lǐng)三俸。宣德元年(1426)詔為總裁,修纂永樂、洪熙兩朝實錄。宣德六年十二月卒,謚文靖。有《北征錄》、《金文靖集》。 金幼孜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深得皇帝的信任,在內(nèi)政、邊事以及對皇儲的培養(yǎng)等方面兢兢業(yè)業(yè),孜孜不倦,始終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楊士奇曾詩贊金幼孜“才華一代文章伯,事業(yè)三朝社稷臣”,在金幼孜去世的當(dāng)夜,明宣宗親題挽詩,對金幼孜的去世表達(dá)了沉重的悲痛,并對其為官數(shù)十載的政治功績作了充分的肯定。 2.“明成祖登基后,決定起用一批資深而干練的文臣參預(yù)機(jī)務(wù)。命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同議朝廷機(jī)密重務(wù),又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和胡儼同值文淵閣參預(yù)機(jī)務(wù),與解、黃二人一起朝夕侍從左右,作為顧問,稱之為內(nèi)閣。他們分掌文案,綜理制誥,內(nèi)閣制度隨之創(chuàng)立。”(錄自《百度百科·明朝歷史》) 永樂十六年(1418)五月八日(6月11日)胡廣去世,楊榮繼任內(nèi)閣首輔,金幼孜成為內(nèi)閣次輔。 《百度百科·明朝歷史》網(wǎng)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6%9C%9D%E5%8E%86%E5%8F%B2/10530940?fr=aladdin#2 3.胡儼(1361或1364—1443),字若思,號頤庵,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祖籍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洪武二十年(1387),胡儼參加江西鄉(xiāng)試,以《書經(jīng)》考中舉人第二名;次年參加會試,中副榜,授職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教諭。洪武二十六年(1393)胡儼因為母親去世而離職。洪武二十九年(1396)胡儼守孝期滿,改任長垣縣(今河南省長垣縣)教諭;建文元年(1399)胡儼被推薦任為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知縣。永樂(1403—1424)初得翰林學(xué)士解縉的推薦,遷翰林院檢討;尋升侍讀,進(jìn)入內(nèi)閣參預(yù)機(jī)務(wù)。永樂二年(1404)升左春坊左諭德,仍兼侍讀。不久升國子監(jiān)祭酒。永樂八年(1410)車駕北征,命以國子監(jiān)祭酒兼翰林院侍講,掌翰林院事,輔導(dǎo)皇太孫監(jiān)國。洪熙年間(1425),以疾辭,加授太子賓客致仕。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以禮部侍郎之銜召胡儼,胡儼推辭歸家。 4.見《明詩紀(jì)事·乙簽·卷四》。《明詩紀(jì)事》是清末陳田編著的一部詩話集。 陳田(1849—1921),字松山,號黔靈山樵,貴陽(今屬貴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jìn)士,授編修。光緒二十五年任御史,為諫官14年,曾劾奏過袁世凱等。清亡后以遺老身份留居北京。家貧,借住僧寺中。生平喜研究明代文史,主要著作《明詩紀(jì)事》。 5.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二甲進(jìn)士。康熙間歷禮部主事、翰林院侍講,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詩論創(chuàng)“神韻”說,是神韻詩派代表人物。曾一度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chuàng)“神韻”說。 6.《律詩定體》:是一本談律詩平仄格式的“家塾傳本”,是一卷本的小冊子。見 http://www.cxbdf.cn/content/23/0103/18/1146003_1062411434.shtml 7.“近體詩”亦稱“今體詩”。對于這兩個同義詞,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王力(1900—1986)一向都用“近體詩”,而在1979年10月出版的《詩詞格律概要》中則改用“今體詩”。 8.王力《詩律余論》:原載1962年8月6日《光明日報》"東風(fēng)副刊"。 可參看本人發(fā)至網(wǎng)上的《王力〈詩律余論〉》,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4/1104/11/1146003_1138451049.shtml 9.鄧旺林《近體詩首句借韻可不限于鄰韻初探》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4/0503/11/1146003_1122217672.shtml 10.本韻:與詩中所借之韻相對而言。當(dāng)詩中韻字分屬兩個以上韻部時,一般以占多數(shù)者所屬韻部為本韻;占少數(shù)者則為“本韻”的“鄰韻”。不過這種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法有時候也行不通。例如,在“△AB”式絕句,在“△AABB”式和“△ABAB”式律詩中,就難以憑“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法來判定何者為“本韻”;在這種情況下,或許要以“先入為主”“先到為君”來確定了。 11.鄧旺林《例談近體詩的“孤雁出群”格》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4/0829/18/1146003_1132639181.shtml 12.鄧旺林《唐宋律詩變式通韻例說》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3/0626/10/1146003_1086286134.shtml 13.鄧旺林《唐宋律詩“通韻三格”例說》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3/0624/11/1146003_1086036738.shtml。 14.涂宗濤研究員說:“在五律或七律中,若全篇律句多,拗句少,只是詩人在律詩中偶然用了拗句,它仍然是正體律詩(舉韓愈五律《獨釣》之二為例)。”(見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上編第一章《詩律綱要》第三節(jié)《舊體格律詩的平仄》。見該書第31頁) 涂宗濤(1925年1月—):四川省巴縣人。1950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xué)中文系,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研究員、天津詩詞社顧問,曾任中國歷史文獻(xiàn)研究會首屆學(xué)術(shù)委員。 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統(tǒng)一書號:10072· 691。 15.鄧旺林《王力教授的“律詩用韻新說”與毛澤東主席的通韻律詩》網(wǎng)址: http://www.cxbdf.cn/content/23/0707/16/1146003_1087693836.shtml 15.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列入“語文小叢書”,統(tǒng)一書號:9071·46. 2025.05.12 【附錄】 1、五言仄起不入韻 粉署依丹禁,城虛爽氣多。好風(fēng)天上至,涼雨晚來過。 翠島浮香靄,瑤池澹綠波。九重閑視草,時復(fù)幸鸞坡。 2、五言仄起入韻 夏過日初長,連朝雨送涼。卷簾書帙靜,開戶燕泥香。 賜果來東閣,分冰近玉床。小臣叨侍從,屢得被恩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