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輩出的圍棋世界:起跑線背后的真成長
誰規定天才和努力一定要站在光鮮亮麗的領獎臺上?想到牙買加那個短跑冠軍的媽,穿著拖鞋一邊喊著自家娃一邊從觀眾席沖出來,在學校運動會上直接把小學一圈同齡人甩到身后。全場先是嘩然,后來就全都笑開了花。說實話,孩子厲不厲害見仁見智,家長過于厲害才是真的“讓人沒脾氣”。他們有沒有擔心被投訴作弊?好像沒有,畢竟孩子沒啥輸贏可比,大家圖個樂呵。
說到國內,現在大伙對“起跑線”這件事好像格外上心。你看,幼兒園門口,每天上演現實版的“全國入學考試”。書包越大補習越多,孩子就越“先進”嗎?我并不確定。沒準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家長投入的精力和錢,不都是奔著一個宿命——“別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話說回來,真有那么多金牌家長,賽道每次都能世界第一嗎?
說到圍棋,這幾年中國的新銳天才真不少。不是一兩個,像下餃子似的往榜單上冒。陳家瑞這個名字今年老被提起。年紀輕輕,偏偏在“10后”這茬小棋手里沖進了職業賽道。有人說他是奇才,其實可能人家下棋起步不早,就是那股執拗勁兒和對棋的那種“死磕”勁頭,比大多數人都狠一倍。陳家瑞沒事就捧著棋譜琢磨哪里還能再切一刀。課外時間沒怎么閑著,跟誰下都不嫌費勁兒,每次都是一副要把棋盤吃掉的樣子。書也沒見他少看,聽說周末連打游戲的興致都讓圍棋給沖淡了。這孩子身上那股勁,沒準比天資還管用。
那場比賽,說的就是2025年新人王戰。氣氛說緊張,其實網上都沒覺得有啥爆點,反正小朋友打擂不少。真正能讓人印象深的,是陳家瑞下的那盤棋。前面他還像別的小朋友,小步試探,結果中盤突然“刀子飛了”。解說都說他冷靜得不像話,一手簡潔利落的壓,棋盤氣溫直接降到了零下。第一回打進八強,不光自己樂呵呵的,老家微信群那天都炸了。想想小時候,別人還在背掃雷口訣,他已經能算出來一整盤的勝負手。中國真的不缺會下棋的娃,缺的是像他這樣,越冷門越能扎進去不回頭的家伙吧。
問題又回來了,天才家家都有,家長焦慮地玩命卷,有啥用?小學奧數、鋼琴考級能提前決定什么?常聽到有人說“有些孩子一生下來起點就頂天了”,其實十年以后大伙都差不多,信不信?有時候家長忙著買課又盯著微信家長群結果孩子卻悶頭研究怎么提升手筋。誰也說不清這到底算不算“贏在起跑線”。我身邊也混過幾個“天賦型選手”,起步飛快,后來摔得也精彩。
再往南看點,韓國那邊的棋氛圍完全是另一種味道。有個特別逗的細節我記得很清楚,申真谞他爹沒事就跟娃講“千瘡百孔的勝利,還不如痛快地輸一場”。聽著像哪本育兒雜志摘下來的金句,老兄真信。真谞小時候輸了棋也不哭,爹媽反而意外,不是該垂頭喪氣嗎?家里有人拍著大腿哈哈大笑,說“甭害怕,該輸就輸”。也許就是這種氣氛讓申真谞逢敵必敢拼。
都說柯潔和申真谞是中韓龍虎斗,有一陣子還把微博吵得天昏地暗。下到后面,真谞憑什么突然“起飛”?冷靜?天賦?我傾向于同意一半一半。家里那點子教育觀也許才是起決定作用的東西。大賽輸多了臉皮厚,不至于關鍵時刻掉頭就跑。柯潔據說賽后經常會抱著膝蓋琢磨半宿哪里走錯,申真谞反而像脫衣服那么干脆,“輸了,下盤再見。”說起來,這不是文化差異,是早就寫進處理失敗的“心理作業”。
說到卞相壹,這一段我啰嗦兩句。他號稱韓國另一股天才之風,一陣哨風似的,突然冒出來,吼一嗓子,然后風就不大了,后來感覺就“沒了下文”。外行看熱鬧——覺得曇花一現的天才特別可惜。內行不吭氣,他們早習慣了,這世界聰明娃太多,能把天賦變現到終點線上的,百分之一不過如此。我記得卞相壹那會成績突飛猛進,韓媒天天吹上天,后來連基本新聞都快沒了,不是他下得差,可能沒扛住那個“長紅”的壓力。再多的“神童”,沒有十年如一日的心理定力,遲早會歸于平常。
前面說了這么半天,其實最該關注的,不是金牌天才本身,反倒是背后父母怎么守著這塊地兒。身邊也有不少家長想努力變成“神操作”。一部分人用力過猛,誰家補習班少旁聽一節都跟世界末日一樣。結果常常是孩子本來特別有意思,最后卻被填成了標準答案,掉頭一問,原來早就膩了。另一部分家長就開明許多,隨孩子,能成最好,不成也不脆。偶爾見過有的孩子輸了比賽,老爸第一句話不是“下次下好點”,反而讓娃請全家吃頓拉面慶祝。你說搞不搞笑?反正沒覺得他家小孩心理素質有半點掉隊。
說回陳家瑞,有人覺得他以后多半能追上申真谞,甚至超越。圍棋這玩意兒太玄乎,大眾目光容易被大獎和天賦舉高高,背后的寂寞和枯燥,偶爾下棋二十連敗,你能想象嗎?大多數天才棋手最后還是走到了一個岔路口,心氣沒了,手法生疏,其實跟踢球、彈鋼琴都一樣。沒啥好遮掩的,也別總說“天賦神話”。
這年頭給孩子鋪的路都越來越寬,剛才是不是說遠了?反正說的都是陳家瑞。家長只顧盯著棋盤得失,說不定哪天路上就該摔坑里了。真正要長成“大家”,靠的絕對不是幾次冠軍那么簡單。最可怕的,其實是一路順風順水,沒碰到過折騰和失敗。你見申真谞現在圈里頂級,可誰會知道他小時候在教室角落蹲著,躲著別人只想跟棋盤說話?成長就是這么回事。
有時候,大家太信“起點論”了——“沒有早幾年學棋,肯定追不上人。”看著一屋子家長急吼吼,仿佛哪家偷懶就會被社會拋棄。可真等到比賽現場,最后拿下來的不見得一定是最早開始學的那個。要說數據,聽說中國少年職業新晉棋手數十年來呈“螺旋狀”增長,有一兩年爆棚,有時候忽然就安靜。世界舞臺,有時一個地區能出三五個大將,有些年度卻一個信得過的都沒有。跟股票行情似的,誰敢打包票。
總有人在說“我們國家不缺天才啊,為啥世界頂級還是那么少?”我倒覺得,這事就像下圍棋的手筋,路子多了容易亂。有時候不在于哪里做錯,而在于哪一步焦慮太重,反而把最有靈氣的棋給壓死了。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全信。
搞笑的還有一部分,咱們一直在追求的那種全面勝利,在真正高手眼里根本不算啥。申真谞他爸說的那個“痛快失敗”,其實道理簡單直白,非要雕琢就成了廢話。中國不少家長可能聽了挺有點氣——難道輸也能吹一吹?其實,可能確實該適應一下失敗。換個腦筋想吧,這不是安慰孩子,而是讓他們養成往前看的“習慣”,即使眼前一塊石頭也不至于把夢踢碎。
真要說展望,等將來新聞再一次刷屏,比如“陳家瑞代表中國拿下世界冠軍”,誰還會去關注他從幾歲學棋的?你看那些日復一日陪練的爺爺奶奶,最后只要孩子快快樂樂,什么金杯銀杯都成了插曲。大棋士這種東西,很難說靠單一的訓練或是幾句金句就煉出來了。路上誰遇見誰,誰能走到哪,天知道。對了,前面講到卞相壹,好像我還沒說清楚是不是他心理素質有問題。其實也不一定,很多時候就是運氣使然,哪步棋下走調了,也許正好撞到命運最拐的那一下。
所以,家長要想孩子成“世界級”,一個拼了二十年的過程,大概是允許他們偶爾發慌,甚至偶爾不想下棋,一樣有出路。別的沒啥,就是記得別老想著拉著娃一起卷成“永動機”,哪怕他現在還年輕氣盛,也難保不會有次突然覺得下棋沒意思想改學鋼琴。剛才扯的有點遠,總歸說的是人長大這么回事,有時候走神,有時候正經點,反正誰都不完美。
至于未來,光是圍棋圈的那些新聞沒人關心,可能要等下一個陳家瑞出來,過兩年又變成另一個新名字,大家還會再嘮叨一次“天才成長史”。這事終究比的不是冠軍多少,是能不能扛到最后。要么說,孩子能一步一步走下來,大人們背后撐著那股松弛勁兒,說不定比什么都重要——?!
講了半天,誰成了世界冠軍,反倒成了無所謂的事。成長這路,沒常理,也沒竅門,看誰能一直把這盤“心理棋”下到底——這句還沒說完,好像又有下一個小天才捉刀趕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