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了年紀的中國人對阿爾巴尼亞這幾個字一定會心頭一動,因為在四十多年前,這個遠在歐洲的山鷹之國曾經是中國的朋友加兄弟,是亞德里亞海的明珠,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三、四十年前阿爾巴尼亞對于中國人來說,就像是居住在歐洲的遠親,感覺從來都是即熟悉又陌生,很多人抽過阿爾巴尼亞產的游擊隊煙,聽過有關于地拉那有關的歌曲,更多的人看過阿爾巴尼亞電影。中阿關系友好發展是在中蘇關系冷淡后。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看到的電影主要來自于4個國家:朝鮮、越南、羅馬尼亞的阿爾巴尼亞。那個時候還有個順口溜來形容這四個國家的電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有人說這莫名其妙是講阿爾巴尼亞電影情節總是太過離奇,可能是阿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太過嚴格,剪掉了很多重要鏡頭吧。 ![]() 無論如何,有整整一代中國人是看著他們的電影長大在,這對他們來說,不光是一個時代的一種符號,更代表了一種情結,畢竟這是當時處于封閉狀態下的中國人很難接觸到外國文化。 ![]() 人們只是在走過之后的回望和思考中才能發現,原本以為和自己很親近,自己應該很了解的一個人,原來基本上是個陌生人。阿爾巴尼亞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可能也會帶來這種感覺,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為什么曾經和中國走的那么近?這段友誼為什么后來又突然悄無聲息?兩國之間今天重又恢復了溝通與合作,那么中斷了聯系的這些年兩國又都發生了什么呢?在南聯盟解體過程中,阿國為什么始終堅定支持科索沃獨立?阿爾巴尼亞今天到底是中國在對手還是朋友,它到底想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一切讓我們從頭說起。 ![]() 阿爾巴尼亞總人口340多萬,面積2.87萬平方公里,比海南省略小。阿爾巴尼亞與意大利隔海相望,但其國際地位與意大利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歷史上的阿爾巴尼亞一直處于被人占領的地位。早在十四世紀,阿爾巴尼亞就產生了幾個封建制度公國,不過很快被當時的強國奧斯曼帝國占領。 ![]() 十五世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斯堪德培率領人民抵抗奧斯曼帝國,他以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志,總共發動了25次戰役,取得了24場戰爭的勝利,堪稱戰神級別的人物。他公開放棄自己原來的伊斯蘭教信仰,轉而信仰天主教。他死后,阿爾巴尼亞再也沒能組織起像樣的反抗行動。后來,他的雙頭鷹標志也成為了阿爾巴尼亞國家的象征,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也稱自己為“山鷹之國”。 ![]() 為紀念斯堪德培,阿爾巴尼亞專門以斯堪德培名字在首都地拉那命名了一個廣場,這也是阿爾巴尼亞的政府廣場,廣場周圍是阿爾巴尼亞國家大劇院、國防部、地拉那市政府和文化宮,對面是國家安全部。這些建筑多是意大利墨索里尼時期建造的。廣場中央民族英雄斯堪德培騎在高頭大馬上目視前方,大廣告牌不停變換,摩天輪在廣場旁邊安然旋轉,廣場上原本還鑄立著阿爾巴尼亞前最高領導人恩維爾霍查的巨大雕像,只是前些年已被推倒,現在也只有少數人到這里憑悼過去的領袖和昔日的時光。 ![]() 夜晚掩蓋了城市的蕭瑟,地拉那這時候看起來和歐洲其他城市沒有太多不同,隨處可見的咖啡館、打扮入時的中國男女、歐美流行音樂以及電視里穿著單薄急走如飛的超級模特…… 一切已經清楚地讓我們感覺到,這里已經再也不是曾經的阿爾巴尼亞了。 ![]()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阿爾巴尼亞長達500多年的時間。 阿爾巴尼亞于1912年取得了獨立地位,1928年建立了阿爾巴尼亞王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阿爾巴尼亞再次被歐洲其它國家占領,但很快又獲得了獨立的機會。二戰爆發前夕,鄰居意大利人占領了阿爾巴尼亞,二戰中,德國人也占領了阿爾巴尼亞。二戰末期,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開始走上歷史舞臺,率領阿爾巴尼亞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 1945年,阿爾巴尼亞國內舉行了公開選舉,阿爾巴尼亞共產黨負責人恩維爾·霍查獲勝,成為了政府首腦,阿爾巴尼亞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恩維爾·霍查統治阿爾巴尼亞長達半個世紀,為后來阿爾巴尼亞的發展和外交政策帶來了巨大影響。他的執政思路和專橫的個性不僅讓阿爾巴尼亞始終處于窮困國家的行列,也導致了阿爾巴尼亞逐漸被世界眾國所拋棄。 一、與蘇聯的蜜月與交惡 1945年后的阿爾巴尼亞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處于巴爾干半島的其它國家也如此,這就是南斯拉夫。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國際社會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陣營,另外一個就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之間始終水火不容。 ![]()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阿爾巴尼亞自然也歸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盡管阿爾巴尼亞其實更加靠近歐洲,但由于歷史原因,阿爾巴尼亞并不信任歐洲國家。之前,阿爾巴尼亞鬧著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當時幫助阿爾巴尼亞取得獨立地位的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六個國家趁虛而入,打劫了阿爾巴尼亞,讓其國土面積直接縮水了一半。所以,真正獨立后的阿爾巴尼亞毫不猶豫地倒入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懷抱。阿爾巴尼亞一直想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組成“巴爾干聯邦”,效仿蘇聯干出一番大事業來。不過,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對“巴爾干聯邦”的事情并不十分上心,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本就有著領土糾紛。疑神疑鬼的阿爾巴尼亞始終懷疑南斯拉夫會吃了自己,“巴爾干聯邦”的事業算是告吹。經常被其它國家征服的阿爾巴尼亞覺得自己四周布滿敵人,對自己虎視眈眈,必須得認一位大哥保護好自己。這個時候,蘇聯與南斯拉夫交惡,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阿爾巴尼亞迅速放棄了南斯拉夫而選擇蘇聯做了自己的大哥。 ![]() 阿爾巴尼亞所處的巴爾干半島戰位置非常重要,東可進亞洲,西可接歐洲,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熱衷于擴張的蘇聯人自然不能放棄在此安插自己人的機會。阿爾巴尼亞人的主動投誠,得到了蘇聯人的大力支持,蘇聯人將自己的專家、設備等源源不斷地運往阿爾巴尼亞,用于支持阿爾巴尼亞的建設。阿爾巴尼亞也照單全收,積極發展與蘇聯的友誼,成為了蘇聯在歐洲的鐵桿粉絲,這當然是美國主導的歐洲政治所不允許的,所以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被他得罪了。阿爾巴尼亞的領導人恩維爾·霍查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鐵桿粉絲,對斯大林無比推崇,這為阿爾巴尼亞與蘇聯的交惡埋下了伏筆。 ![]() 1953年,斯大林過世,蘇聯的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動,反對斯大林政策的赫魯曉夫經過權力斗爭,成為了蘇聯領導人。他上臺后,在黨的二十次代表大會上作出了反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這份秘密報告很快被公布于世,在社會陣營中引起了激烈反應。作為斯大林頭號粉絲的恩維爾·霍查自然不會贊同赫魯曉夫的做法,開始對赫魯曉夫展開激烈批評,指責蘇聯的道路是修正主義道路,蘇聯也從阿爾巴尼亞撤走了人員和物資,阿爾巴尼亞被立即打回原型,成為了歐洲最窮國。 二、與中國的愛恨情仇 與蘇聯分手后,阿爾巴尼亞再次走上了尋找大哥的道路,很快便認中國作大哥。因為這個時候,蘇聯與中國也鬧得不可開交,所以盡管與阿爾巴尼亞八桿子打不著,但為了共同的事業,中國還是盡全力幫助這位社會主義兄弟。 ![]()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可謂不留余力。早在1961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對阿爾巴尼亞傾囊相授。阿爾巴尼亞從中國這里拿到了數十萬噸的糧食以及高達1億多美元的資助。這些還不是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的全部。 ![]() 從1954年到1978年之間,中國總共向阿爾巴尼亞撥款75次,總金額高達90多億人民幣,最多時,共有60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在142個項目上同時工作,以換取阿爾巴尼亞在外交上的支持。得到中國援助的阿爾巴尼亞,經濟上有了很快提升,在1965年至1975年十年間,阿爾巴尼亞的工業產值每年都呈12%高速增長。 ![]() 除了這些經濟上的援助,中國對阿爾巴尼亞軍事上的援助也非常多。當時,中國最早生產出的第一批殲7戰機共計30余架,直接就給了阿爾巴尼亞一半,還把各種武器裝備的圖紙直接交給阿爾巴尼亞,任由他們隨意仿制。中國給予阿爾巴尼亞如此高額援助的目的,就是希望阿爾巴尼亞能鞏固自己的國防,免除遭他人入侵的命運,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將資金用于國內建設,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 但也許是長期被人欺負的原因,阿爾巴尼亞光記住了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這一條,他們將中國援助的資金幾乎全部用于發展軍事力量。他們拿著中國的錢,在國土上修建了大量的碉堡,數量高達70萬座,達到了每3名阿爾巴尼亞人就擁有一座碉堡的地步。 ![]()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后,阿爾巴尼亞第一個跳出來表達了反對意見,他們指責中國沒有先與他們進行商量。指責中國也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之后兩國關系逐漸走向衰落。1978年,鄧小平復出后,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就這樣,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關系走到了冰點。由此,幾乎得罪了全世界的阿爾巴尼亞終于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他們覺得,世界已經沒有一個正義國家值得自己再交往,他們開始關起門來自己發展,不與外界進行溝通和貿易,這對于阿爾巴尼亞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 進入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也漸漸的變成了路人,而阿爾巴尼亞外交政策也開始逐漸向西方靠攏,開始著重于發展同西方,特別是與美國之間的關系,雖然地處歐洲,但直到2009年,阿爾巴尼亞才被允許加入北約,2014年,歐盟才接納阿爾巴尼亞為歐盟候選國。可見其在歐洲并不受待見。阿爾巴尼亞有著國際社會孤兒的稱呼。造成阿爾巴尼亞淪為國際孤兒的原因,來自于其歷史,正如之前所說,阿爾巴尼亞歷史上一直處于被他國占領的地位,形成了他們不相信任何國家的民族意識。 ![]() 阿爾巴尼亞甚至一度認為馬上就有人要入侵自己了,除了防范外敵入侵外,在防范自己人的手段上,阿爾巴尼亞的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別出心裁。自己軍隊的戰機起飛,必須同時起飛2架,因為要防止戰機投敵叛國,晚年時期,又增加到了第三架,因為承擔監督的戰機也有叛逃的風險。如此怪異行為,外人實在難以理解,也許這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愿意與他們交往的原因。 ![]() 三、改革之后的曲折之路 1985年霍查去世后,他的繼承人阿利亞開始實施了一系列發展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政策,試圖改變阿國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其中包括簡化邊境政策,恢復和蘇聯甚至美國的對話,恢復宗教信仰自由,允許外國投資,允許企業選舉公司領導人,而最重要的是他將因政治問題判死刑的人數大大減少。 ![]() 1990年2月,阿利亞政府宣布對政治犯和普通罪犯進行大赦,這一年阿爾巴尼亞人民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憲法中規定“勞動黨是阿爾巴尼亞唯一的政治領導力量”的條款,從而確立阿爾巴尼亞是政治多元化的法制國家,國家的名字也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成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軍”也改名為“國民軍”。 ![]() 1991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執政46年后首次舉行全國大選,民主黨代表貝里沙成為首任民選總統。阿爾巴尼亞徹底堅定地走上了一條民主自由之路。在地拉那街頭與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聊天中得知,阿國的多數人對勞動黨的選擇是肯定的,大家都認為:國家的開放政策好,人們可以自由出入國門走向很多國家走向世界,而且人們可以自由說話自由表達思想,但同時,他們也對當下阿國的經濟狀況發展前進表示擔憂。可是,隨著時間流失,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卻幾乎很大起色,社會黨和其反對黨(民主黨)交替執政,兩黨之間不僅爭斗不斷,各黨內部也內訌不止。 ![]() 1989年東歐政治風云突變,阿爾巴尼亞也受到巨大沖擊。1992年,受國家支持的集資公司倒閉影響,國內發生大面積騷亂,國家秩序處于崩潰邊緣。眾多貧民涌向歐洲各個國家,一股巨大的難民潮瞬間形成,截止目前,阿爾巴尼亞在歐洲各國的打工者常年保持在80萬人左右,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有人說:是大量難民潮把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最后沖垮。 ![]() 如今阿爾巴尼亞轉型資本主義社社會國家已經有十多年了,可是社會秩序依然沒有走向正軌,猖獗的犯罪活動,特別是販運毒品和走私人口,使得這個國家所蒙受的污名,依然難以洗清。阿爾巴尼亞南部海濱城市法羅拉是距離意大利最近的城市,法羅拉港口也是去往意大利和歐洲各國移民、走私和偷渡之地。根據政府機構以及國際非政府機構組織發表的報告,阿爾巴尼亞約有一半國民生產總值,是通過犯罪活動獲得的。包括走私毒品和販賣人口。紐約時報引用一位專門負責走私案的律師話說,阿爾巴尼亞經濟是建立在黑金上的,阿爾巴尼亞人,對犯罪相當的縱容和容忍,認為洗錢也是一種進步。 ![]()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阿爾巴尼亞社會動蕩,大批居民紛紛移民到其他國家,而沒有能力申請移民的普通百姓則從全國各地涌向這個港口,在蛇頭的安排下偷渡出國。他們搭乘橡皮艇或輪船偷渡出海,主要目的地是一海之隔的意大利,偷渡者把海峽彼岸看作是天堂,以為幸福生活就近在咫尺。但是,在異國他鄉的生活跟想象中的天堂竟然相差十萬八千里,很多男人淪為黑市勞工,婦女出賣肉體。不少偷渡客更在途中被無情的波濤所吞沒。 ![]() 四、科索沃問題的緣由及阿爾巴尼亞當前現狀 在大批居民前赴后繼偷渡的同時,阿爾巴尼亞也曾一度成為外國難民的目的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民族沖突和戰爭,大約100萬科索沃難民逃離家園涌向鄰國,其中三分之二進入阿爾巴尼亞。這些難民絕大多數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對許多阿爾巴尼亞人說,科索沃始終是他們難以解開的心結。現在科索沃是塞爾維亞黑山的一個自治省。面積約18800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其中90%是阿爾巴尼亞族人。 ![]() 在中世紀,科索沃曾經是塞爾維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后來包括科索沃在內的巴爾干半島被奧圖曼帝國占領了500多年。期間,塞爾維亞人被迫放棄科索沃并被迫遷出那片土地,大批阿爾巴尼亞人族逐漸遷入并成為科索沃的主要居民。二戰之前,科索沃是大阿爾巴尼亞的最大省份,二戰結束后,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向霍查索要科索沃,鐵托是霍查的恩人,幫助霍查奪得了政權。于是,霍查把科索沃當作禮物送給了鐵托。當時科索沃的土地面積占阿爾巴尼亞領土的將近一半,人口則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付出這么大代價霍查表面上怨言,但實際上他擔心阿爾巴尼亞有一天會整個被南斯拉夫吞并。 ![]() 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南斯拉夫解體,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起來反抗塞爾維亞政權要求獨立,甚至主張塞爾維亞并入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反抗遭到了塞爾維亞人的鎮壓,1990年7月,塞爾維亞共和國收回了科索沃的自治權,民族矛盾更加激化。第二年,科索沃舉行全民公決決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國。隨后,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組建了自己的政府,易葡拉欣·魯戈瓦成為了首屆領導人。當時阿爾巴尼亞是唯一一個承認科索沃共和國的唯一主權的國家。 ![]() 然而,國際社會不會坐等類似事件的發展和蔓延,1999年3月24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最后外交努力失敗為借口,對南聯盟展開大規模攻擊。戰爭期間,成千上萬的阿爾巴尼亞族人離開科索涌入阿爾巴尼亞避難。出于科索沃的歷史淵源和民族感情,阿爾巴尼亞支持北約向南聯盟開戰,并向北約開放領空和海港,就連一生把西方當成敵人的霍查夫人米耶爾也堅定地贊成北約出兵科索沃。時至今日,科索沃仍然是巴爾干半島的一道無解之題,阿爾巴尼亞也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 ![]() 近年來,阿爾巴尼亞貧富懸殊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全國50%以上的財富控制在20%的人手中,一半以上的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紐約時報》引述一位阿爾巴尼亞資深政治家的話說:那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有些人每周都會到意大利、希臘去購物。可是有些人卻連工作都找不到。 ![]() 在首都地拉那郊區,這些年新建了很多小別墅。與市區破舊的民房形成的強烈對比。二十多年來蕭條與混亂也使得很多阿爾巴尼亞人價值觀產生了巨變,昔日政治掛帥今天是金錢至上,阿爾巴尼亞整個社會彌漫著崇尚西方國家生活方式的風氣,政府謀求著如何能加入歐盟,年輕人千方百計地想移民國外,西式的舞廳、咖啡館和酒吧在地拉那到處都是。 ![]() 一部分民眾看不慣當前社會失序,貧富懸殊,腐敗成風,不免懷念起社會井然有序的霍查時代,但那段歷史不可能重演。更阿爾巴尼亞人期盼著他們的國家能在民主的制度下盡快建立新的秩序。 ![]() 在離開地拉那去往黑山的路上,道路兩邊滿目荒涼的景象,一襲殘存著當年大量科索沃難民逃難時的情景。今天,阿爾巴尼亞人雖然在為著爭取溫飽而自顧不暇,但生活在科索沃同胞的處境,以及科索沃未來的歸屬依然牽動著他們的心。 ![]()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阿爾巴尼亞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可是從我走過的阿爾巴尼亞全國情況來看,除了首都地拉那,其他的地方仍然是一片荒涼,在市面上仍然很難買到一樣印有阿爾巴尼亞制造的商品。 ![]() 阿爾巴尼亞,在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樣的阻礙?民眾到底怎么樣評價這些年的變化。阿爾巴尼亞面對的到底是一條怎么樣的道路呢?好像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試圖尋找他們自己的答案。 ![]() |
|